APP下载

查尔斯·狄更斯和《圣诞颂歌》背后的故事

2018-01-25凯特·艾希纳

译林 2018年1期
关键词:守财奴颂歌狄更斯

〔美国〕凯特·艾希纳

《圣诞颂歌》不仅是一部经历了时间考验的圣诞小说,它的作者在创作时希望读者能够在一年四季都能铭记其中赋予的教育意义。

1843年12月,《圣诞颂歌》出版,查尔斯·狄更斯这个名字从此和圣诞节联系在一起。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一部维多利亚时代城市生活特征非常明显的作品:贫富之间存在巨大的沟壑,勤劳和懒惰两极分化严重。但是,这部小说也促进了维多利亚时代的变革,或许这就是狄更斯创作的初衷吧。

通过《圣诞颂歌》,狄更斯让世人对于维多利亚时代英国穷人的苦难生活有了更多的了解,此外,当时的他还有一个更为迫切的需要:钱。1842年的美国之行使他入不敷出,而他有一大家子需要抚养。历史研究者凯瑟琳·戈登说:“他脑洞大开,创作了这部小说,使自己摆脱了经济困境。”

狄更斯时年三十一岁,有四个孩子,正处于事业的顶峰。《匹克威克外传》(The Pickwick Papers)、《雾都孤儿》(Oliver Twist)和 《尼古拉斯·尼可贝》(Nicholas Nickleby)、《老古玩店》(The Old Curiosity Shop)等颇受读者青睐,已经功成名就的狄更斯想出的这个办法颇有奇效。首次印刷的6000本在一个星期内销售一空。到第二年年底,这本书卖出了15 000多本。但是,由于书的印装比较豪华,封面烫金,内装红色和绿色相间的扉页和彩色衬页,有四幅蚀刻画和木刻画插图,而狄更斯定的价格又相对较低,卖书的大部分钱并没有转化为利润,流入作者的口袋。要知道,他本以为这本书至少可以赚1000英镑。“这么一本成功的书居然让我焦虑得无以名状、失望得无以复加,真是让人难以想象!”狄更斯写道。

但是,这本书确实如狄更斯所希望的那样产生了文化上的效果。狄更斯出身于一个贫穷的家庭,人们一直将他视为穷人的朋友。1843年秋,狄更斯参观了一所穷人子弟学校,对那些出身贫寒的孩子产生了极大的同情,因为他很容易就回忆起自己的童年了,在这一点上,他和其他众多英国作家不同。

“虽然狄更斯创作《圣诞颂歌》的动因是摆脱经济困境,但那本书实际上促进了公众对慈善事业的关注。”凯瑟琳·戈登说。小说中的鲍勃·克莱切特及其家人,性情刻薄、冷酷的守财奴埃比尼泽·斯克鲁奇等诸多人物,让我们看到了当时破败凋零的社会现实:贫穷是社会上的普遍现象,特别是在伦敦。作为小说的主线,斯克鲁奇由守财奴转变为大善人的自我救赎过程,给当时的中产阶层敲响了一記警钟,让他们明白人不能仅仅索取,还要学会给予。虽然斯克鲁奇在小说之初不是慷慨之人,对于境遇不如自己的人也毫无怜悯之心,但狄更斯清醒地认识到,斯克鲁奇这样做并没有触犯法律。他的每一分钱都是没日没夜地努力工作挣来的。斯克鲁奇最终成为一名乐施好善之人。他原本坚持认为监狱和囚犯工厂是救助穷人的一种社会手段,这种想法在维多利亚时代几乎是一种共识,但是,在小说的最后他的想法发生了转变,他意识到除了法律和秩序,伦敦还需要同情,需要更多的人加入到慈善事业中来。

和小说中最后成为大善人的斯克鲁奇一样,狄更斯本人也是一名富有公德心的人,他生活优渥,常常用自己的财富和影响力去帮助穷人。

狄更斯也许没有因为《圣诞颂歌》的出版而赚得盆满钵满,但他改变了世界,让更多的人由富人变成了慈善家。

(王好强:中原工学院外国语学院,邮编:450007)

endprint

猜你喜欢

守财奴颂歌狄更斯
论狄更斯小说的广告叙事
人生颂歌
巢湖颂歌
守财奴
The Miser and His Gold守财奴
七一颂歌
守财奴
狄更斯、透纳与大海
守财奴
狄更斯作品《远大前程》的人物形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