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标下习作生活化教学的探索

2018-01-25吴玉花

教师·中 2017年12期
关键词:新课标习作实践

吴玉花

摘 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这些表述集中体现了“生活本源”的作文理念。小学生写作需要回归生活的“原生态”,追求真情实感。新课标下小学习作生活化的教学探索,力求打通作文与生活的联系,为习作教学注入活力。

关键词:新课标;习作;生活化;实践;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A

一、尊重生活原生态,激发学生习作兴趣

“习作生活化教学”就是紧紧树立“生活本源”的习作教学理念,牢牢抓住“认识生活,感受生活,体验生活,表现生活” 这一切入点,“开放”生活,尊重学生个性化的感悟,保存学生作文的原生态,让学生书写真体验,抒发真感情,展示作文的童心、童真、童趣。例如,有一段时间,陈老师发现班上的学生们互相取外号且屡禁不止,引发诸多矛盾,同学间关系紧张。陈老师发现《水浒传》中108个好汉都有自己的绰号,且这些绰号还真有些“名堂”:有借助比喻的“黑旋风”李逵;有表明身份的“菜园子”张青……为了让学生客观认识绰号,他就设计了一堂习作指导课——“绰号”,因势利导, 根植于现实生活,让学生讲述绰号的“来历”,交流绰号带来的“酸甜苦辣”,使学生懂得要为自己或同伴选择适合其特点的、高雅的绰号, 从而使学生得到正面的思想教育。

二、盘活教材资源,激发生活化习作兴趣

(1)生活与教材“相得益彰”。教材源于生活又提炼生活,习作教学中要善于挖掘教材与生活的联系,“备好《课标》”。例如,苏教版第9册习作5提供了“喜”“怒”“哀”“乐”四幅图,教师可引导学生再现丰富多彩的往事,从而写出富有真情实感的“喜”“怒”“哀”“乐”。一位教师在本课教学中挖掘“生活”与“教材”的联系,根据学生在生活中印象比较深刻的“怕”的情感,增设“情感”主题——“怕”的习作训练,与“喜”“怒”“哀”“乐”组成了本组训练系列,收到良好效果。可见,习作教学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结合学生情况灵活增减教材、盘活教材,使作文教学基于文本又超越文本,让教材与生活相得益彰,体现备课既备教材,又备课标的先进的教学理念。

(2)编内与编外“和谐整合”。生活化习作教学注重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①“用”。教材内的习作题如果能紧扣生活、富有启发性,就使用编内习作教学资源。②“改”。修改编内某些远离学生生活体悟的老旧的习作题,微改,使之“枯枝发新芽”。③“添”。捕捉学生日常生活中灵动而鲜活的生活事例巧妙设计,辅以训练……这样习作训练实现多渠道结合,有力地盘活了习作课程资源。

三、拓宽习作实践,盘活生活化习作资源

《课准》强调作文教学应多渠道开发和利用习作实践,盘活习作资源。

(1)拓宽校园文化活动阵地,激活习作练习资源。积极开辟拓展校园文化活动阵地,让学生广泛参与校园文化宣传园地的建设,激活习作资源。如少先队阵地、语文频道、数学园地、卫生之窗等,发动学生自主投稿、设计、编辑、排版、出刊……让这些“园地”成为每一位学生实践的阵地、成长的舞台,成为学生习作练习的丰厚的生活来源。

(2)拥抱多姿多彩生活,丰富生活体验。激活学生体验细胞,解放学生的各个感官以及给予学生尽可能多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参与生活、体验生活。例如,将小品、游戏、比赛等引进课堂;带学生走入社会,参观访问、游览实践等,发现生活,捕捉素材;捕捉课堂偶发事件,生成习作资源……丰富校园生活,留心社会生活,创设实践途径,让生活成为学生作文不竭的源头活水。

四、创新习作训练方式,激发习作热情

(1)培养学生从小养成写随笔的好习惯。让学生随时随地,随身携带素材采集本,把平时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经历的事以寥寥数笔记录下来,长此以往,积累大量的写作素材。

(2)写小组循环日记。小组轮流写日记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它极具挑战性,能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参与习作比拼赛的热情。在写作后,学生间互相欣赏、借鉴,取长补短,促进共同进步,一举多得。

总之,新课标下小学习作生活化教学的探索,既注重作文教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又让学生在作文的自由天地中任意挥洒,使作文回归生活本源,催化个体言语生命的成长。

参考文献:

[1]中華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许燕红.小学生活化写作教学模式的构建与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1.endprint

猜你喜欢

新课标习作实践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