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建筑类型学和建筑符号学角度解读苏州博物馆

2018-01-25马皞箐

建材与装饰 2018年3期
关键词:贝聿铭古建新馆

马皞箐

(苏州科技大学 215000)

苏州博物馆位于江苏省苏州市东北街,馆址为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王府遗址。苏州博物馆位于苏州平江区,2006年10月6日由贝聿铭先生设计后改建的苏州博物馆新馆正式对外开放,收藏各类文物3万余件,以书画、瓷器和明清工艺品为收藏特色。苏州博物馆事实上是新馆和忠王府修缮一起进行的。在这个建筑群的设计中,贝聿铭先生的许多建筑设计的手法用建筑符号学和建筑类型学都可以解释。贝聿铭先生的设计使人们了解到苏州博物馆新馆的民族与地域特色,通过一些经过高度提炼的中国古典建筑元素,浸润人们的观感,获得鲜明的地域特色的感受。

1 苏州博物馆的空间组织

苏州传统住宅的空间营造手法是利用较小尺度的楼间距营造庭院景观,几把座椅、两张石桌,藤萝翠竹、花架矮墙,限定出一片邻里交往空间。庭院内,树阵,座椅,花架矮墙,构成亲切自然的邻里交流空间。苏州院落不像北方的四合院一样尺度大,通常是在门楼后两层的楼阁和雕花精致的门楼相围合或者干脆是一面片墙与二层楼阁围合成为一方小天地。苏州的传统民居的空间组织形式是一路多进,而进是通过院落而划分的,可想而知,院落已经成为一种苏州人的精神情节。贝聿铭先生在苏州博物馆的设计中,将整个建筑群分割成大大小小的数个庭院,而这些庭院相互连接,围合成了一个大庭院。整个建筑中充满着交往空间,相互交融,院落中的景色也为馆中的人所见,精神上享受了愉悦。

2 苏州博物馆的地域元素

2.1 屋顶

苏州博物馆的屋顶是对苏州传统建筑屋顶的元素提取并抽象升华的产物。在建筑群中较为高耸的建筑物上呈现出八角形向上的方顶,看上去和周围的环境不是十分符合,但是步入大厅内部发现这种奇特的结构的出发点是中国古代的建筑结构——藻井,并且贝聿铭先生在中国古典建筑的基础上出发,通过抽象提取,通过现代材料的重组,通过现代建筑思维的构思,才能让我们在内部第一眼看见结构的时候反映出来它的原型。而屋顶上的也是采用的瓦片这样的传统的材料,可是建筑本身不是依靠着这简单的做法做所有的防水的,虽然屋顶造型看似简单,其结构却非常复杂:表层为石材,从石材层往下数,还设金属板、木板、保温板、钢体结构、面板、吊顶,复杂的结构设计使博物馆屋面泄水不再全部依靠传统的瓦楞铺流排出,而是通过屋面将雨水渗透至金属板,借助金属板的泄水系统处理滞留积水,多层的结构设计充分满足了博物馆建筑恒温恒湿的设计要求。

2.2 门窗

苏州博物馆的门窗是一大特色。首先,在进入博物馆的时候,大门十分醒目,不仅仅在于它的体量与它身后的巨大空旷庭院造成的对比引发的视觉冲击。这个大门材料虽然是典型的现代材料——钢材和玻璃为主,但是恰恰从它采取的现代材料暴露出来的结构可以分辨出古时门楼的模样。数根钢管犹如一根根檩条构成了门楼的屋顶,桁架取代了石材形成了这现代式门楼的主体,同时简化了门楼的其他构件。大门周围的八字墙也是古时门楼的典型特色,让人一眼看上去就有一种熟悉感。在建筑群中还有两个大门,从中国古建的角度出发,建筑物的等级要比大门处弱,所以门的体量比大门小,但是仔细观察后,可以看出来有三角形钢片在充当檩条的钢管之间作为瓦当一样的构件,从细节处能看出建筑的性格。

窗在苏州传统建筑中最著名的恐怕是在园林中的窗了。窗,本身是一种固囿,而苏州园林中空透的窗棂却让这种固囿有了跃动的生命,显现出一种中国古典艺术美。在苏州博物馆中的窗,虽然大多数都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六边形加一片简单的玻璃,但是它们也有自己独特的美。在这里的窗之外,都或多或少都有着一些景观,一株青竹,一棵紫藤,甚至一片假山。这里的窗更多的承担着取景框的作用而不是单纯的采光的作用,这样的情况与古典园林窗的用途如出一辙。为了让这些窗保持纯粹,贝聿铭先生采用了传统民居中为了避免避弄过长采光困难的开天窗的做法,用竹栅栏和玻璃做出了富有光影变化的屋顶采光,用现代建筑的思维和手法与传统的工艺结合,解决当下的问题。结果是做出了独树一帜的白墙绿窗的效果。

2.3 屋檐

苏州博物馆的屋檐更像是一种是一种传统屋檐意向的抽象表达,从醒目的方顶到周围的低矮的建筑,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图1)。苏州古建的屋檐一般起翘较高,轻盈跳脱(图2),苏州博物馆的屋檐是抽象的起翘,它的起翘是通过直线的相互穿插来体现的。这种抽象的原型在苏州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飞檐对苏州来说一种城市性格,并不单纯承担着屋顶排水的一种单一功能。贝聿铭先生将苏州的地域文化提取了出来,加入到自己的建筑设计中去。

图1 苏州博物馆新馆大厅正门

图2 苏州西山东村敬修堂

2.4 庭院

苏州博物馆的庭院艺术第一眼看上去更像是日本的枯山水。日本的枯山水文化在我的理解里,是一种缩微式园林景观,多见于小巧、静谧、深邃的禅宗寺院。这种小巧、静谧、深邃同样体现在苏州的园林艺术中。苏州盛产文人雅士,在这种文人辈出的地方,相比于富庶的物质生活,文人更倾向于安逸的生活和丰富的文化精神生活,这是一种追求精神上满足。白墙,片山,平桥,孤亭,构成一幅宁静的画。

贝聿铭先生认为传统苏州园林的假山已经做到了极致,想要超越几乎已经是不可能的事情了。所以他另辟蹊径,选择一面相邻忠王府的白墙,在它之前人工仿造了类似于日本枯山水中的碎石滩,在这碎石滩上直直的插着大大小小高高低低的片石,组成了一片高低错落的群山。倒映在水池表面,投影在白墙面上,墙头上突出的隔壁拙政园的飞檐,共同构成了一幅和谐的中国传统山水画。这种几乎是跨学科的设计体现了贝聿铭先生在运用传统元素上又加入现代观念的成功结合。

图3 苏州博物馆新馆片石与白墙(网络图片)

3 苏州博物馆的色彩图案特色

中国传统建筑图形素以天圆地方为主要特征,在苏州博物馆几何图形的运用上,贝律铭先生采用繁衍与重构的艺术手法,将西方古希腊罗马神庙的几何形体的构成、哥特式夸张的三角形、立体主义极简主义艺术的冷峻理性与苏州传统建筑斜屋顶三角形的特点及围墙的线性特征、建筑的方形空间交互设计,避开了从形式、空间层面上的具象承传,大胆运用设计三大构成的原理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自然融合。

苏州博物馆的色彩是白墙灰瓦,墙体上灰色线条相互交织。在苏州古建中,传统的色调是粉墙黛瓦,自然没有这种在建筑外表皮上涂灰色线条的这种做法。苏州城随处可见的的灰色小青瓦坡顶和窗框在新馆中被灰色的花岗岩所取代,既保留了与邻近建筑的统一色彩,又拥有更好的肌理和坚固度。仔细观察这些横竖不一的线条,这些线条一定程度上沿着古建的做法在表现出苏州古代建筑的传统结构。而且有趣的是这些线条像真正的承重构件一样,有大小粗细之分,有等级高低之分。在沿街的立面上,白墙上端连续的像短柱一样的灰色线条让人不禁联想到古建中的斗拱,这些灰色线条之间相隔的白色色块就像古建中斗拱之间的梁垫。

4 结语

贝聿铭先生的苏州博物馆在我们用建筑符号学和建筑类型学的理论来解读之后,它的造型和结构几乎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和中国古典建筑相联系起来。贝聿铭先生从生活出发,结合了苏州本土的建筑元素和地域文化。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感觉到一种属于博物馆的肃穆,感到类似身处园林中的一些独特的感受。不仅仅通过一些简单的意向的叠加和符号的堆砌,他是真正从时代的精神出发,提炼建筑的精神,创造出一种全新的建筑形式。

[1]唐西娅,戴向东.建筑历史文脉的延续与现代建筑的自我实现——以苏州博物馆设计为例.家具与室内装饰,2012(09).

[2]陈晨.关于苏州博物馆新馆“民族性”设计特色研究[A].中国包装工艺,2014:33~34

[3]傅晓霞.苏州博物馆设计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的运用[A].艺术百家,2010:93~94.

[4]乔迁.具有强烈民族文化的现代建筑——新苏州博物馆[A].广西轻工业,2009:113~114.

猜你喜欢

贝聿铭古建新馆
深圳科技馆新馆
我和我的建筑都像竹子
三晋古建
参加2018年江西省图书馆新馆馆徽(LOGO)设计
古建军
贝聿铭的石头情结及对我们的启示
令卢浮宫焕发新生的现代主义建筑师贝聿铭辞世,享年102岁
贝聿铭的长寿经
高平古建 四个全国第一
千年古建看高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