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湖北民歌将京剧皮黄腔推向“三色”制高点

2018-01-25刘正维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三色羽色西皮

刘正维

具有我国民间音乐DNA效应的徵羽宫三色三音列①刘正维:《制约传统音乐风格的“三色论”》,《中国音乐》2014第1期,第59-71页;刘正维:《湖北民歌的特性析》中“再探四径之旋律”,《黄钟》2016年第3期,第48-60页。,徵色开朗、庄重、辽阔、明亮;羽色柔和、优美,甚至压抑、暗淡;宫色刚劲挺拔。戏曲音乐的特征与表现性能都受“三色论”的制约,但也不是各种声腔和剧种都有三色俱融的三音列。湖北是“三色俱融”的音乐“园圃”,它对我国戏曲皮黄腔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笔者试图通过大量的音乐实例来论证:湖北民歌通过“一级跳”催生了襄阳腔、“二级跳”再生了汉调皮黄腔,“三级跳”,将京剧皮黄腔推上徵羽宫“三色”的制高点,成为戏曲音乐的佼佼者!

一、湖北相邻地区的音乐色彩分布

民族民间音乐的色彩分布是有条件的。它们受制于人们繁衍生息的“地态”,以及由“地态”制约的世代传承的“心态”,年长月久经历的“史态”,彼此交流的“语态”,才形成了万紫千红的“乐态”。

1.湖北北邻中原大地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从黄帝、伏羲氏,到老子、庄周,众多的先贤都生长在河南。从周朝到北宋,先后在西安、洛阳到开封一线建都。这里既不像南方炎热,也不如北国寒冷,而是一方“中州”宝地。地灵必然人杰,“地态”相宜,人们的“心态”自然宽悦、庄重和敦厚。从黄河中下游直到长城以南的众生,大都崇尚开朗、庄重、辽阔、明亮的徵色,和刚劲挺拔的宫色。音乐结构多为对应式的A(a+b)+B(c+d)两句体。高去低回的陕西徵色徵调式民歌《脚夫调》,A句宫终止强过B句徵终止,上下句终止都强,是一种粗犷强劲的北方徵调式型②刘正维:《我国民间音乐的调式型号与板块分布》,《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第26-33页。。委婉、贤淑的山西徵色商调式民歌《绣荷包》,A句徵终止也强过B句商终止,也属粗犷、明亮的北方调式型。朴实精炼的河南《编花篮》、轻快流畅的河北《放风筝》等,属A句徵终止,B句宫终止,本身就属粗犷、刚劲的徵色宫调式。湖北北邻地区从民歌、器乐、曲艺到各路梆子腔等,呈现出徵色、宫色与徵宫色的海洋!北京是金、元、明、清历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由于靠近长城外的羽色区③刘正维:《中国民间音乐的调式体系与调式分布》,《交响》2002年第1期,第5-10页。,在民族间的频繁交往中,音乐渗入了少许羽色,如河北的《小白菜》等。陕北等地的《兰花花》、二人台等也呈现羽色。总体而言,这一地区少羽色或羽调式。

2.长江下游和南方地区气候宜人,物产丰富,人心安定。秉性文静、委婉、细腻、内向。大都喜爱开朗、庄重、辽阔、明亮的徵色的同时,还喜爱柔和、优美的羽色。音乐结构多为A(商终止)+B(徵终止)+C(融入羽终止)+B’(徵终止)的起承转合的四句体结构,如《孟姜女》。南方普遍盛行这类上句商终止弱于下句徵终止的委婉柔和的调式型,以及级进或华彩型旋律。庄重、明亮的徵色与委婉、轻柔的羽色相融,珠联璧合。这些地方的民歌、器乐、曲艺,以及越剧和各路采茶戏,包括《十送红军》等,都呈现出徵色融羽色的南方色彩。这一地区除原川东传入的梁山调,以及湖北南传的打锣腔(采茶调)有徵色宫调式外,总体来说,宫色和宫调式少。

3.南方还有三个“羽色”特区④刘正维:《中国民间音乐的调式体系与调式分布》,第5-10页。。一是昆曲中羽色羽调式曲牌多,二是湖南中部多上下行的la do mi、mi do la,三是客家聚居区多上下行的la do re、re do la。

4.西邻四川等地,多属兄弟民族区或民族杂居区。

总之,在我国汉族地区,湖北相邻的东南地区多爱徵色与羽徵交融色;北邻多爱徵色、宫色与徵宫相配色,南北不一。

二、南北兼容的湖北色彩

湖北地处我国中部地区,兼受南北两方的影响。音乐色彩大致呈三大片:即受中原影响的鄂北诸地市县的北片、江汉平原与鄂东的中东片,以及西南片。

(一)受中原影响的北片

据中央电视台曾播放的《楚国800年》考证,远在商朝,楚人被驱赶从中原南迁。两千多年前就建立了以湖北为中心的强盛的楚国。我国的第一段长城,第一支毛笔,第一个“县”,都出现在楚国;楚国成了华夏最灿烂辉煌的诸侯国,也曾经是全世界文明的最高峰(以上见中央电视台《楚国800年》)。北片继承了中原人的“心态”“语态”和“乐态”,特重徵色、宫色和徵宫色。

1.上句徵终止、下句宫终止的北方属性的徵色宫调式。如王兴才演唱,田寿龄记录的朴实粗犷的鄂北枣阳田歌《如今山区变了样》、京山田歌《小女婿》属同类,是上下句各自重复一次的变体结构的徵色宫调式歌曲。

2.上句宫终止,下句徵终止的徵色徵调式的两句体民歌也相当普遍。如麻城调《绣荷包》,甚至鄂中潜江民歌《越想越心伤》,就像是旋律华彩化的陕西《脚夫调》再现。

(二)与东部和南方关系密切的中东片

1.历史上曾经出现的“闽赣填湖广,湖广填四川”,大量来鄂的移民,加上江汉平原多水灾。为了生存,灾民们多到东邻和南边逃荒,能歌善唱者以唱“三棒鼓”等谋生,随后也学会了外地音乐。故而中东片呈现明显的东部和南方的音乐色彩。如湖北南路大鼓、楚剧女迓腔,民歌中也相当普遍,最典型是流行广泛的《孟姜女》。如江陵穿句子田歌《喇叭调》,它的前四句【号子】就由A句(商终止)、B句(徵终止)、C句(融入羽终止)、B’(徵终止)构成。

2.与湖北戏曲音乐关系最密切的,不是近似《孟姜女》的南方型四句体民歌,而是另一种特殊的民歌——湖北应城的《妈吔》,又叫《妈来(le)》。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武汉及大半个湖北的广大城镇、农村、工厂、学校,都编着新词,以独唱、小组唱的形式唱《妈吔》。它的A句是宫终止、B句徵终止、C句羽终止、B’句徵终止。A句宫终止为北方属性,而四句体结构又属南方特产。即属于不南不北,既南且北,“只此一家,别无分店”的湖北特产(见谱1)。

谱1 湖北应城民歌《妈吔》

另一首是鄂中移民带到鄂西北的竹溪花鼓子《锣一板来鼓一板》,其ABCB’四句终止音也是宫、徵、羽、徵(见谱2)。

谱2 竹溪花鼓子《锣一板来鼓一板》

这是一类非常重要的湖北民歌。说近一点,是汉剧皮黄腔的催生者;说远一点,是京剧皮黄腔优化的奠基石!

很明显,湖北北片民歌的色彩,有徵有宫而少羽;中东片有徵有羽而少宫色。都分别与南北邻居近同,只是湖北有了程度不同的变化发展。

(三)独具特色的西南片

鄂西南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是湖北羽色音乐的宝地。土家族自称“毕兹卡”,即本地人的意思。经过长期的民族交往,鄂西南既发展了羽色羽调式民歌,也吸收了大量开朗、明亮的徵色、宫徵色三音列。

1.柔和、优美的羽色羽调式民歌,仍是鄂西南的领头羊。羽色三音列构成了委婉柔和的情歌,如土家族小调《柑子树》。

2.羽色角调式民歌,另具特色。如建始县土家族姊妹歌《一对鸳鸯飞过河》,这种羽色角调式的风俗歌,可算是非常优美而深情的极少有的婚事歌(见谱3)。

谱3 建始县土家族姊妹歌《一对鸳鸯飞过河》

3.融入徵色、宫色等多色彩交融的羽调式的鹤峰号子《大河涨水》,极具特色(见谱4)。

谱4 鹤峰号子《大河涨水》

号子本是强体力劳动歌曲,常以强健、雄壮为上。这支平水号子有似一首抒情曲。民歌手高就高在色彩的细心调配。唱“姐”、“妹”、“花儿”时都用清雅柔美的羽色三音列;下力气和唱“哥”的地方,则用徵色或宫色三音列。如此精心的色彩调配,令人汗颜。

《绣香袋》也属徵羽宫三色调配得十分出彩的情歌。

可见,西南片仍以各种羽调式民歌居首位。

4.融入徵色或宫色的多色彩民歌。影响最广的是ABA’结构的《龙船调》。从“金哪银儿唆”到“我就来推你”属副歌性质的B部,全是羽色。头尾的A和A’原来可能都是羽色。

因受汉族徵色音乐的影响,运用民族调式平衡论中存在的“调式多可性”的原则⑤刘正维:《论汉族调式的平衡原则》,《黄钟》1990年第4期,第1-8页。,在A和A’部的最后两小节镶进了徵终止,非常新颖而得体。《黄四姐》也属同一类型。

以上均属羽色向徵色倾归的羽徵调式。它们仍以羽色为主。有同仁曾将这类民歌归属徵调式,从而认为土家族以徵调式民歌最多。实际上,这类羽徵调式民歌数量列在羽调式之后,居第二位,第三位才是徵调式民歌。

5.羽徵平分秋色的徵调式民歌,这是鄂西南的另一特产。如土家族民歌《六口茶》(见谱5),另外还有《利川灯歌》等(见谱6)。

谱5 恩施民歌《六口茶》

谱6⑥利川市申报“非遗”录制的音像材料。《利川灯歌》

这类民歌突出的共同特征是:上句前半截是徵色,后半截是羽色,下句前半截是羽色,后半截是徵色;上下句羽徵平分秋色。这类色彩调配一直影响到京剧的旦角西皮腔的优化(后详)。

三、三色俱融的湖北民歌催生了皮黄腔

湖北民间音乐与相邻地区的最大区别,是通过对羽色的充分发挥,形成徵羽宫“三色俱融”。

(一)湖北襄河越调(襄阳腔)催生了汉调西皮腔

1.湖北襄河越调(襄阳腔)

《中国戏曲通史》载:“西皮腔兴起于湖北,但它……是外来声腔,即梆子腔在当地演变形成的。一般认为梆子腔是由山陕地区传到了湖北襄阳一带,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襄阳腔,后来再经湖北艺人的丰富加工成了西皮腔。⑦张庚、郭汉城:《中国戏曲通史·下卷》,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6年版,第247页。”是具有什么“地方特色”才形成襄阳腔的呢?又是从哪些方面“丰富加工成了西皮腔”的呢?书中说了“当然”,没有说“所以然”。笔者认为:一是因为湖北融入了羽色三音列,并进行了男女与行当分腔,才形成了襄阳腔;二是优化了男女分腔,形成了西皮腔。

(1)河南越调。从周口地区越调剧团演出《诸葛亮吊孝》的音像看:第一,河南越调都是徵色、宫色与徵宫色,基本上没有羽色。第二,生旦同腔,都属宫调式,风味近似豫剧。

(2)湖北越调。笔者1979年于湖北钟祥录制了当时已经60岁左右的老艺人演唱和伴奏的湖北越调⑧笔者录音时,钟祥文化馆韩殿在场,演唱与伴奏者姓名当时未记。(以下称襄河越调)。

1)襄河越调的la/mi定弦,奏出了大量羽色三音列旋律。如散拍子腔前过门(见谱7)。

谱7 襄河越调的腔头散板过门

它的过门都强调羽色,而且有大量高音sol到中音la的上下7度大跳(见谱8)。

谱8 襄河越调的腔头散板过门

其中sol到la向下的七度大跳,以及基本旋律,与京剧【西皮】过门甚近。

2)襄河越调生旦分腔,音域不同,调式各异。生角音域从低音sol到中音sol,上下句都是徵终止,属徵调式。旦角音域从中音do到高音do,低音la常为滑音或装饰。上下句都是宫终

谱9 汉剧《二度梅》【慢西皮】止,属宫调式。

利用微生物或其组分抑制植物病害的生物防治可代替化学杀真菌剂,也是一种生态的、有效的农业病原菌防治方法。几个研究小组报道了壳聚糖酶的体外抗真菌活性,它们可用于提高植物对不同植物病原真菌的抗性[28-30]。Kouzai等人报道了壳聚糖酶活性在植物抗病性中的分子机制。植物病原真菌在感染过程中改变细胞壁成分,避免宿主裂解酶降解,细胞壁几丁质向壳聚糖的转化可能是病原体的感染原因之一。

可以看出,襄河越调徵羽宫“三色俱融”。这就是湖北民歌的“一级跳”——催生了史称“襄阳腔”。它已经很像汉调西皮腔了,直到今天,云南滇剧还将“西皮”叫“襄阳”腔。

谱10 汉剧生角西皮《取成都》【垛子】

2.催生了汉调西皮腔

襄河越调的男腔为徵调式,女腔为宫调式。从色彩的表现性能来说,男腔欠刚,女腔过烈。汉剧西皮进行了新的男宫女徵分腔法。首先以徵色四度三音列连接为西皮女腔,这就要回顾上文论述过的民歌《妈吔》。它与汉剧旦角西皮都是ABCB’起承转合四截式结构⑨刘正维:《论四截式与回归式板式变化体》,《中国音乐学》1999年第1期,第88-98页。,四句的终止音分别是宫、徵、羽、徵,完全一致。如陈伯华唱的几段汉剧《二度梅》(【慢西皮】【快西皮】)和《四郎探母》的旦角西皮腔(见谱9)。谱9的色彩调配,与《妈吔》完全一致,这是别处没有的。

生角西皮则以大三度刚劲挺拔的宫色三音列为主,连接为女腔移低五度的宫调式。如吴思谦演唱的生角西皮【垛子】《取成都》(见谱10)。

汉剧西皮的男女(行当)分腔,既有别于襄河越调(襄阳腔),更远别于河南越调。式、结构和鄂东北民歌、湖北地方剧种的音乐对比等方面,论证过二黄起于湖北⑩刘正维:《二黄腔源于鄂东北辩》,《中国音乐学》1990年第4期,第49-67页。。本文则从“三色论”的色彩调配,以及起承转合四截式的角度,对比它与西皮腔的近同关系。汉剧二黄腔原也是ABCB’起承转合的“四截式”结构,四句也分别在宫、徵、羽、徵终止。如丘从新演唱的《孔明求寿》四句【二流】(见谱11)。

2.反二黄应运而生

旦角二黄特殊的调性布局,已经预示反二黄必然形成!为什么二黄总是那么温和、柔弱?重要原因之一是旦角二黄特殊的调性布局。它的上句在本调,下句却去do唱si,“降低”了半音;“降低”就是委屈,“屈”必然“柔”。先看陈伯华演唱的汉剧旦角【二流】(见谱12)。上句基本上没有si,下句基本上没有do,却出现了不少s(i见谱中方框标记处)。

(二)二黄腔面世及反二黄的形成

1.二黄腔面世

笔者曾经从有关史料,以及旋律、调式、腔

谱11 汉剧《孔明求寿》【二流】

(注:【慢二流】下句的正格为徵终止,【二流】下句常改为商终止。)

谱12 汉剧《二度梅》【二流】

汉剧、京剧与所有二黄旦腔的上下句大体都是这种特殊的调性布局:上句在明亮的本调,下句变宫为角(去do唱si),降半音转入委婉压抑的上五度调,民间叫屈调,或反调。再反复唱上句时又要去si唱do,升半个音,即扬起了半个音,转回下五度调,民间叫扬调,或正调。如此一扬一屈,一正一反,扬屈循环,正反交替,更深化了旦角【二黄】的阴柔之美(见谱13)。

谱13 本调与上下五度转调的关系

中间一行谱是我国的五声音阶。第一行谱是清角为宫,去mi唱fa,以fa为宫音,升高半音转入下五度调。开朗、明亮、清新。因是升高半音,民间叫扬调,行内常叫正调。第三行谱是变宫为角,去do唱si,以si为角,降低半音转入上五度调。柔和、暗淡、压抑。因是降低(即委屈)了半音,民间叫屈调。行内叫反调,湖南花鼓戏叫败韵。若从胡琴定弦观察将更加清楚:二黄是sol/re定弦,反二黄是do/sol定弦。(如图)

图 二黄与反二黄定弦示意图

左边二黄内弦的si变成右边反二黄内弦的mi,叫变宫(变)为角。右边反二黄内弦的fa变成左边二黄内弦的do,叫清角(成)为宫。二黄的这一调性布局,直接催生了反二黄的形成。

反二黄的上句宫或角终止,下句商或徵终止。音区似是较二黄“低了”四度,于是,一方面反二黄出现了大量低音区旋律,抒发低沉、伤痛的情绪。一经需要就出现大跳,翻高八度以上,使旋律猛跳到高音区迂回,增添悲愤之情。如陈伯华唱《宇宙锋》“装疯”的【反二流】(见谱14)。

唱“四下观看”时,继续在低音区迂回。接着唱“见许多冤魂鬼”;哇!“鬼”!忽然从低音“mi”奔到高音“re”,跨越14度接唱“半空中又来了牛头马面”。

如果说二黄比较平和,反二黄则有高有低,既有沉痛,又有激愤!

汉调又创造了反二黄,后经余三胜将汉调反二黄带去京城,成了京剧反二黄。

这就是湖北民歌的“二级跳”——催生了汉调皮黄腔。

四、对京剧皮黄腔的优化

(一)皮黄腔进京后的演变

汉调皮黄腔,据原湖北艺术研究所编篡的《汉剧志》载,最早是乾隆四十年(1775),由楚调男旦王湘云(湖北沔阳人,艺名桂官),当时已列为“京城四美”之一。从1775年到19世纪末“无腔不学谭”的两百多年间,汉调的几代艺人,在湖北和京津,不断进取。湖北汉调艺人米应先将“一字清”派的汉调生角腔于1812年在京城唱红,以演活关公称著。1829年,湖北艺人王洪贵、李六又将“新声”——汉调“花腔派”带到京城,令“京师尚楚调”新声。1837年,湖北罗田艺人余三胜更将发展了的花腔派汉调和反二黄带进京,“亚赛当年米应先”(以上均见《汉剧志》⑪邓家琪主编:《汉剧志》,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3年版。)。1853年,六岁的谭鑫

谱14 汉剧《宇宙锋》【反二流】培随父北上,他“登台于天津,艺成于北平,成名于上海,唱响于皇宫,开创中国京剧的第一个门派”⑫陈本豪:《京剧谭门》序言,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2页。……这就是说,无论汉调皮黄腔在湖北,还是京城的皮黄腔,都是以湖北名伶为“主角”发展的。

(二)对京剧皮黄腔的优化

因为进京后的皮黄腔不断得到优化,才使其坐上了京剧的“第一把交椅”。

1.调整女西皮上下句。原汉剧旦角西皮腔开始的A句,在高音区旋律跳进的情况下在宫音终止,表现女性,过于强劲。京剧将这句宫终止的腔句,转为【导板】【散板】【二六板】等处使用,如《三堂会审》中苏三鸣冤的【导板】。另外,将柔和、甜润的羽终止C句调作A句,与徵终止的B句配为AB上下句,以适于女性的特征。同时,旦角西皮的这对上下句还有一个特殊之处:A句的前半截为徵色,后半截为羽色,B句的前半截为羽色,后半截为徵色,徵羽平分秋色(见谱15)。

谱15 京剧《三堂会审》旦角西皮【原板】

哪里有这种色彩布局的上下两句体?湖北有。前文列举的土家族民歌《六口茶》、利川灯歌等鄂西南徵羽平分秋色的两句体民歌就是奠基石。《妈吔》的C B’句和京剧《苏三起解》西皮【流水】的上下句也是这种色彩调配。兹比较如下(见谱16)。

谱16 湖北民歌与京剧旦角唱段比较

它们的上句都从徵色到羽色,下句都从羽色到徵色结束。从三色看,它们是同胞姊妹。西皮旦腔的【原板】【慢板】等都是这种色彩调配。

此外,京剧音乐的另一成员南梆子,也加入了徵羽平分秋色的皮黄腔行列,也是上句从徵色到羽色,下句从羽色回徵色。如《霸王别姬》:

第一句:“看大王(la sol,徵色)在帐中和衣睡稳”(mi sol la,羽色),

第二句:“我这里出帐外(la sol mi,羽色)且散愁情”(la sol,徵色)。

第三句:“轻移步(高音do到中音sol,徵色)走向前荒郊站定”(mi sol la,羽色),

第四句:“猛抬头见碧落(mi sol la,羽色)月色清明”(re mi sol,徵色)。

2.稳定了上下句的板式变化结构。汉剧还有若干ABCB’的四句体,京剧则稳定为上下句板式变化体。

3.调整音域。汉剧旦角西皮二黄开口音区都偏高;唱到D或E调的高音re到sol,过于刚烈,而且音域过宽,常从中音do到高音sol,跨越12度。生角、净角也偏高,同样唱到sol甚至la或高音do。京剧则将开口腔和音域大致做了如下调整:

旦角西皮:开口腔从中音sol la到高音do或高音re do 音域从mi到高音re七度

生角西皮:开口腔从中音do到mi或mi到sol,音域从低音la到中音sol八度

旦角二黄:开口腔从中音sol到高音do,

音域从mi到高音re七度

生角二黄:开口腔从中音re到sol音域从低音mi到中音sol十度

男腔比女腔低4到5度,大体符合男女的生理特征,较科学地解决了男女声的生理差别。

(三)京剧皮黄腔占领了“三色”的制高点

人们常赞叹京剧音乐手段多,效果好。20世纪前期,流派纷呈;50年代起发展最快;70年代的现代戏几乎都是京剧皮黄腔。原因很多,从音乐而论,关键是京剧的皮黄腔占领了“三色”的制高点。色彩丰富,调配科学。

1.徵色、羽色三音列和羽、徵终止

上句从徵到羽色,下句从羽回徵色的徵羽平分秋色形成的徵羽色徵调式。这是京剧旦角西皮与南梆子的基本色调。特别是终止在徵音和羽音的各色拖腔,能对女性作最柔和、最甜美、最动人的性格刻画和情感描绘。

2.徵色、羽色三音列和宫、羽、徵终止是旦角二黄的基本“色调”

二黄上句的宫终止太刚吗?不。首先,这正是对下句去do唱si转入屈调的反衬,使其在鲜明的对比下达到温顺柔弱的效果。其次,宫终止一般不作强调,不放腔;要拖腔必是长的花腔,进行到温柔的羽终止;这时候除更加深入而形象地刻画性格、描绘感情外,更是展示青衣演唱艺术,以中国的“花腔”获彩的关键之处。推而广之,这也是京剧艺术以至整个皮黄腔的强项。

3.宫色三音列和宫终止

宫色三音列是生、净角唱腔的主要“色调”。先看京剧西皮,如《武家坡》薛平贵唱的西皮【原板】(见谱17)。

谱17 京剧《武家坡》生角西皮【原板】

主要是宫色三音列。其中“花花世界”的“花”字属阴平,本该高唱。但是,贫苦出身的人18载后“荣归”故里时,对家乡美景不是张扬,而是万感交集,故而转用徵色下行低唱的旋律。同时在“孤雁”的do后面带一个柔弱的la,或苦涩的si,表现不堪回味。而在唱到曾经陷害他的“那王允在朝中官居太宰”时,更是苦涩心伤。将平常的中高音商终止,降为低音区拖腔,转入柔和压抑的羽终止……

《李逵负荆》的西皮【流水】,在宫色三音列的连接中夹了一点羽色。为什么?他“砍断了杏黄旗”,愧疚万分!处理得非常细腻(见谱18)。《锁五龙》中单雄信怒斥原“瓦岗”兄弟时唱的西皮【流水】,视死如归,几乎全是宫色三音列。

谱18 京剧《李逵负荆》西皮【流水】

谱19 京剧《大保国》

国太李妃在《大保国》中坚持要让其父李良“代理”朝政,说他有功。经查功劳簿后,定国公(净)徐延昭以最高音对李妃怒唱道:“功劳簿无有国太令尊”。坚持不让。李妃骂徐是“地欺天”,徐怪李妃“天欺地”……一场青衣与净角的徵羽色三音列与宫色三音列对仗。显示了皮黄腔在“三色”领域内的特殊表现。节录片段(见谱19)。

有意思的是青衣的徵羽色三音列总是“吵”不赢宫色三音列。最后李妃气急,捧起玉玺要往下砸时竟将“朝下打”改唱宫色三音列和宫终止,显示激愤。徐延昭更凶,举起能“上打昏君,下打奸臣”的铜锤朝上打去,并斩钉切铁地以三个宫音连唱“碎纷纷”。看谁狠!

但是,徐延昭在《二进宫》时,面对被“封锁”在昭阳院的李妃,虽恼她不听忠言,但究竟是为忠心保国而来,不宜抖狠。因此,他唱的本该在宫音终止的【二黄】上句,改为委婉的羽终止,而且去do唱si,变宫为角转入委婉忧虑的屈调,对李妃表示了诚心的关顾(见谱20)。

谱20 京剧《二进宫》

4.羽色三音列和羽终止

这既是旦、生、净、丑各行不可或缺的徵羽宫三足鼎立的“一足”,又是徵羽平分秋色的一方。无论是西皮还是二黄,都少不了羽色三音列和羽终止。就是因为有了羽色三音列,才成就了皮黄腔面世;就是因为徵羽宫三色俱融,京剧皮黄腔才占领了“三色”的制高点,成为我国戏曲音乐的佼佼者。可以说羽色三音列和羽终止,对皮黄腔功不可没。

没有徵羽色,显不出宫色的强健,没有宫徵色,不知道羽色的柔美,没有宫羽色,显不出徵色的庄重,三色各有其长。如何根据传统风格、剧目情节、典型人物和情感的需要,使选料与调色不断地优化,先贤给我们积累了大量可以借鉴的宝贵经验。

2017年元月初稿

2017年6月定稿

猜你喜欢

三色羽色西皮
华能贵州:“三色”名片 尽显好风光
迈进另一个阶段的三色激光强作 BenQ(明基)i985L
体验与想像——殖民地朝鲜京城帝大知识分子的“三人三色”北京体验
不同羽色鸡种ASIP基因SNP位点筛选及其生物信息学分析
番鸭羽色与产肉性状的观测研究
浅谈皮黄腔的发展及音乐贡献
恋歌
论广东汉剧唱腔结构与特色
西皮慢板
“三色”大地谱新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