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谋划秦岭草莓产业
2018-01-25崔万军姜方敏陈金焕
崔万军 姜方敏 王 芳 梁 珺 陈金焕
陕西秦岭山区草莓栽培起步很晚,于20世纪90年代开始发展。由于栽培技术落后,未形成大面积集中栽培,且发展缓慢,仅在留坝、佛坪、宁陕等县城周边小面积栽培。近年来,受草莓种植效益快速提升和草莓栽培技术进步的带动,秦岭山区草莓种植面积明显扩大。
1 秦岭山区草莓生产现状
2013—2015年,笔者在宝鸡市太白县,汉中市留坝县、佛坪县,安康市宁陕县,西安市周至县等秦岭山区海拔700 m以上地区开展草莓生产调查。主要调查草莓生产面积、栽培品种、栽培模式等,具体数据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陕西秦岭山区海拔700 m以上区域的草莓种植主要是露地栽培和高山育苗,其中2/3为高山露地栽培,近1/3为高山育苗,所调查的各县区草莓高山种植面积均不大。由于草莓不耐贮存,且山区交通条件较差,农机具使用受道路和地形限制,草莓种植地主要集中在县城周边及公路沿线这些田间作业和销售便利的地方。就草莓鲜果周年生产技术来看,2—4月份秦岭山区塑料拱棚草莓鲜果上市,5—6月高山露地草莓上市,7—8月太白高山立体栽培草莓上市。在关中、汉中等平原地区,夏季6—8月是草莓的销售淡季,太白县的高山立体栽培草莓上市晚,恰好弥补了夏季草莓市场空当,具有很高的市场效益。
表1 秦岭山区县草莓生产概况 亩
2 秦岭山区草莓生产优势
秦岭山脉地处我国南北气候的分界线,同时也是1月份0℃度等温线和800 mm降水量线的通过地,加之山区不同海拔的小气候特征,致使山区水、热、光的分布存在明显的区域性和垂直差异,四季气候分明,夏季气候温凉。本次所调查的几个县区分别位于秦岭山区及山间小平原,其中城固县沙河营(北纬 33°8′,东经 107°15′)位于秦岭以南汉中盆地,佛坪县王家湾(北纬 33°30′,东经 107°59′)位于秦岭南麓,太白县拐里村(北纬 34°3′,东经 107°19′)地处秦岭腹地,周至县厚畛子(北纬 33°51′,东经 107°51′)位于秦岭北坡。杨凌区大寨 (北纬34°18′,东经108°4′)位于秦岭以北的关中平原,与前四处生产点形成对照。通过查阅几个县区气温水文等气候资料,分别对各地年平均气温、夏季(6—8月)平均气温、冬季(12月至翌年2月)平均气温、昼夜温差、降雨量、光照等地理气候条件进行对比,具体见表2。
表2 秦岭山区及周边草莓生产点地理气候条件 ℃,小时
由表2可以看出,秦岭山区夏季气温较低,昼夜温差大,日照适中。这样的地理条件在种植草莓时可以大大减轻病虫害,特别是草莓炭疽病等高温高湿病害的发生。山区昼夜温差大,也有利于糖分的有效积累,草莓品质好、味甜。夏季在平原地区培育草莓苗,会因为高温强光致使草莓苗生长不良、花芽分化不齐。秦岭山区海拔高、夏季气温低,开展高山育苗,可使草莓花芽分化提前,草莓苗质量提高。山区植被繁茂,土壤腐殖质含量高,工矿企业较少,加之山区海拔高、紫外线强,草莓着色鲜艳,果肉香甜可口,是生产有机草莓的理想区域。
3 秦岭山区草莓生产存在问题
3.1 生产水平低,技术水平参差不齐 由于秦岭山区草莓栽培历史较短,果农栽培水平较低,栽培技术落后且参差不齐。太白县草莓种植园区已采用了先进的立体式栽培,但山区其他县仍未采用地膜覆盖栽培法,并存在起垄不规范等问题。
3.2 发展不均衡 由于各地栽培技术参差不齐,栽培方式多样,海拔高度、光照、降雨等自然条件存在差异,导致秦岭山区草莓产业县区间发展不平衡,部分县只有零星栽培,种植面积少,满足不了当地的消费需求。
3.3 种苗质量差 草莓主产区一般有专业化苗圃繁育秧苗,一些已经采用脱毒种苗扩繁秧苗。但秦岭山区各县区果农大都选用一部分当年结果母株繁育草莓秧苗,虽然成本低,但繁育出来的秧苗长势不齐、质量不高,还易导致病虫害传播,产量低,经济效益差,市场竞争优势不强。
4 秦岭山区草莓发展建议
4.1 加强新品种新技术引进 加强与关中草莓主要生产地区的技术交流,同时引进一批适合秦岭山区自然条件的优良中晚熟品种。在生产中不断吸收和总结经验,推动各县区技术共享,推广太白县的立体栽培新技术模式。
4.2 加强育苗能力建设 虽然秦岭山区已有几个高山草莓育苗基地,但其主要面向周边平原销售种苗。秦岭山区县应根据各自实际情况,加快建设草莓种苗繁育基地。同时积极引进脱毒种苗繁育技术,进行专业化无病毒苗生产。
4.3 加强政策和技术扶持 由于草莓栽培是一种见效快、周期短、效益高的种植产业,很适合山区县大力发展。建议秦岭山区有条件的县区,要合理规划布局,把优惠政策和资金多向草莓种植户倾斜,同时聘请技术专家,为草莓种植户提供技术支援,推进秦岭高山草莓产业发展。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