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影响后循环梗死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2018-01-25邱晓华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7年31期
关键词:糖化半胱氨酸危险

邱晓华

后循环又称椎基底动脉系统,负责向脑干、小脑、枕叶、丘脑等提供血液供应,与生命中枢和脑脊液循环通路密切相关,因此一旦发生梗死,往往病情急重,致残致死率高[1]。导致后循环梗死的病因机制复杂,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也较多,笔者现以2015年6月-2017年1月我院70例后循环梗死患者为例,对影响其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和探讨,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15年6月-2017年1月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70例后循环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2]:(1)诊断符合中华医学会脑梗死相关标准,影像学检查明确后循环部位新发梗死灶;(2)临床资料齐全。排除标准[3]:(1)合并严重全身性并发症或脏器功能不全;(2)合并其他颅内器质性病变;(3)合并神经功能障碍等其他影响预后评价的疾病。入选病例中,男37例,女33例,年龄49~81岁,平均(63.8±5.7)岁。

1.2 方法

全部患者均以改良Rankin量表(MRS)[4]评估预后,依据量表评估结果将患者分为A组29例(MRS 0~2分)和B组41例(MRS 3~5分)。收集两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烟酒史、入院血压、血糖、血脂、血生化指标、发病时间、病变部位、既往脑梗病史/家族史等,对比观察两组差异,分析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1.3 MRS评分标准

0分:无症状及功能受限;1分:症状轻微,但无残障,可恢复既往生活及工作;2分:轻度残障,生活可自理,但不能完全从事既往活动;3分:中度残障,可独立行走,生活需要协助;4分:重度残障,不能自我照顾,需要帮助打理日常生活;5分:严重残障,卧床不起,二便失禁,需持续照顾和看护。以MRS 0~2分为预后良好;MRS 3~5分为预后不良。

1.4 统计学方法

以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χ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法,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影响后循环梗死预后的单因素分析

A组收缩压、糖化血红蛋白、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纤维蛋白原、血同型半胱氨酸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影响后循环梗死预后的多因素分析

经相关因素赋值、Logistic回归分析,糖化血红蛋白(OR=0.46,P<0.05)、纤维蛋白原(OR=0.49,P<0.05)、血同型半胱氨酸(OR=0.77,P<0.05)是影响后循环梗死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3 讨论

高血糖、高血压和高血脂是临床研究已经证实的可增加后循环梗死发生几率的危险因素,但是否会影响预后,尚未见相关报道。有研究发现,脑梗死幕下病变累及脑干和小脑患者中,糖尿病的构成比较高,占70.5%[5]。糖尿病病变微血管管径多见50~100 μm,后循环动脉系统血管分支管径约为50~200 μm,两者存在重叠,因此推测后循环梗死可能与糖尿病引起血液流变学改变导致微小动脉硬化病变有关。糖化血红蛋白是反映患者近期血糖水平控制效果的敏感指标,本研究中赋值糖化血红蛋白≥8.5%,回归分析显示是后循环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与上述报道结论相符。

纤维蛋白原是由肝脏合成的糖蛋白,为炎性标记物,能促进血小板聚集和平滑肌细胞生长、增殖和收缩。研究发现,纤维蛋白原可增加血液粘滞和阻力,引起内皮细胞损伤,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与脑梗死发生风险及严重程度呈正相关[6]。在后循环梗死中,高水平纤维蛋白原不仅会引起血液粘稠,也提示大量炎性因子激活,可能促进疾病进展,本研究中赋值4.5 g/L,回归分析显示是后循环梗死独立危险因素,与文献报道结论相符[7]。血同型半胱氨酸是研究证实的脑梗死预后独立危险因子,其水平越高,患者死亡风险越大。有研究指出,排除其他影响因素,新发脑梗死5年重点事件发生率同血同型半胱氨酸≥18 μmol/L呈显著相关性[8]。本研究赋值>15 μmol/L,即以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为自变量,得出相近结论。

综上所述,后循环梗死同糖化血红蛋白、纤维蛋白原、血同型半胱氨酸存在密切关联,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对于存在预后不良危险因素的后循环梗死患者应高度重视,尽早积极治疗,以改善预后,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1]刘猛,吴坚,盛世英,等.高龄后循环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4,7(8):830-832.

[2]朱琳,王真,罗中明,等.后循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J].河北医药,2016,38(17):2694-2696.

[3]吴钢,许映雪,胡志坚,等.后循环脑梗死的相关危险因素及可能影响预后因素分析[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15,14(1):37-42.

[4]王建华,李培,王素洁,等.后循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4,17(12):1907-1910.

[5]郭义坤,施国文,李焰生,等.后循环卒中的临床表现及其与预后的关系:前瞻性病例系列研究[J].国际脑血管病杂志,2012,20(6):433-437.

[6]刘猛,练学淦,吴坚,等.高龄后循环脑梗死患者预后的相关影响因素分析[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16,29(3):172-174.

[7]王秀杰.后循环脑梗死的影响因素与生存状况研究[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6,19(15):36-37.

[8]冯晓丽.高龄后循环脑梗死患者预后不佳的危险因素分析[J].河南医学研究,2017,26(8):1395-1396.

猜你喜欢

糖化半胱氨酸危险
喝水也会有危险
新型糖化醪过滤工艺
西安地区同型半胱氨酸参考区间的初步建立
甜酒曲发酵制备花生粕糖化液的研究
糖化血红蛋白测定在非糖尿病冠心病中的意义
拥挤的危险(三)
同型半胱氨酸与慢性心力衰竭合并肾功能不全的相关性分析
86例同型半胱氨酸与脑梗死相关性分析
米酒酿造的糖化条件优化
话“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