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三模块”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2018-01-25王利民唐云红
王利民 唐云红
(衡阳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的实践教学是思政课的重要教学环节,对于提高思政课的实效性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自从“05方案”实施后,各高校都加强了实践教学,迄今为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其中,最突出的一个问题是:各科为政,五门课程的实践教学缺乏系统统筹,形式雷同,内容重复。通过调查发现,大部分高校思政课的实践教学设置的都是参观考察、社会调查、社会服务这么几种,而由于经费限制及组织不力,同一门课程所有学生统一进行的参观考察和社会服务无法开展,大多数同学只能选择对校内或学校周边进行社会调查,几门课程下来,学生调查的主题多有重复,有的同学甚至用同一份调查报告来应付所有课程[1]。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笔者所在的衡阳师范学院通过不断的探索,从2013年开始建立了统筹各门课的“三模块”实践教学体系。
一、“三模块”实践教学体系的构成
“三模块”实践教学体系根据各种实践教学的形式、内容、目的等综合指标把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从性质上分为三大模块,分别为:
(一)体验类实践教学模块,包括观看教育视频、参观访问、听英模报告等形式
这类实践教学主要通过学生直接与各种感性材料接触,使之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从而使学生对思政课的价值目标获得情感认同。根据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揭示的认识活动发展规律,人的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在掌握丰富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才能上升到理性认识,因此体验类实践在理论性较强的思政课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我校具体实践教学计划中,为《思相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近现代史纲要》、《形势与政策》这几门课主要设置了这一模块的实践教学。为确保体验类实践教学科学有序有效进行,我校建构了其实施基础,分别为视频资源库、德育人力资源库和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我们的视频资源库经过数年的整理积累,已收集了包括《百年潮,中国梦》、历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建党伟业》、《建国大业》、《建军大业》、《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辉煌中国》、《大国外交》等视频资料,每门课程布置学生或随堂或课后观看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视频资料并撰写心得。我校的德育人力资源库集中了本地的道德楷模、行业精英、抗战老兵等,并年年更新,每年定期邀请他们来校给大一学生作报告。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则包括本地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法院及代表性的企业、机关、乡村等,在实践教学基地开展的参观考察我们采取与特定专业的专业实习、见习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组织,在相关专业学生随专业老师见习、实习时派遣思政课老师事先布置并进行跟踪指导,在学生的专业实践活动中渗透思政课实践教学,这样既有效利用了实践教学资源,节约了实践教学成本,有利于组织,又更好地实现了高校的全方位育人的目标。
(二)探究类实践教学模块,包括研究性学习、社会调查、讨论辩论等形式
这类实践主要通过学生自主进行思辨探究活动,自觉地得出跟思政课教学目标一致的结论,从而对思政课价值目标产生理性认同。这类实践教学目的是激发学生理性认识能力的发展,它跟理论教学的区别在于突出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通过探究类实践,学生对理论的信服程度和运用能力都远远超过从老师那儿被动接受的教学形式。在我校具体的实践教学计划中,《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形势与政策》课主要设置了这种形式的实践教学,如《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课设置的是经典原著研讨、原理大辩论两种形式,《形势与政策》课设置的是社会热点问题研究,《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课设置的是改革开放成就调查、民生问题调查等。经典原著研讨、原理大辩论主要利用校内的图书及网络资源来组织开展,社会热点问题研究、改革开放成就调查、民生问题调查等除了利用网络外,有的还需要利用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我们同样采取与相关专业见习、实习结合的方式进行。
(三)操作类实践教学模块,包括参与社会服务、制作海报出版物或搭建新媒体平台进行宣传等形式
这类实践主要通过学生将已认同的价值目标,通过自己的创造性劳动输出给社会。思政课的总体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思政课的最终教学效果要通过学生的行为表现出来,因此,这一模块实践教学可以贯穿在每一门思政课当中,但要根据不同课程设置不同的实践形式,如我校在《思相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设置志愿者行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讲与践行,在《近现代史纲要》课设置党史宣讲、关爱老兵行动,在《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课设置“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网络论坛、演讲比赛,在《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课设置改革开放成果展、十九大精神宣讲等。志愿者行动等社会服务活动我们与校团委、学工处等部门的相关活动结合开展,网络论坛、演讲比赛、宣讲会等则成为每年全校常规性的竞赛活动,每个学期根据当时的社会热点选择主题,同一门课程的学生全员参与,经过初赛、复赛、决赛,活动声势浩大,影响持久,这一实践教学已被打造成我校思政课教学的一张活名片。
二、“三模块”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效果
我校的“三模块”实践教学体系从2013年正式实施以来,破解了过去一直存在于实践教学中的一些难题,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具体表现在:
(一)实现了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全覆盖
由于思政课实践教学组织的复杂性,成本的巨大性,学生的数量性等特点导致以往在实践教学中存在着重“点”轻“面”的现象,往往是部分实践活动能力和组织能力强的学生干部或某一类实践活动搞得轰轰烈烈,大多数学生却没有机会参与。通过笔者的跟踪调查发现,我校近四年的实践教学保证了100%的学生参与。如利用校园教学网络平台确保英模报告、教育视频全年级覆盖,与相关专业的专业见习与考察相结合的参观考察、社会调查等确保相关专业学生全覆盖,至于演讲、辩论、宣讲及新媒体平台建设则分组落实到个人,并进行全校性的评比活动,确保了同一门课程的全体学生参与。
(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思政课本身思想性、理论性较强,而在信息社会中成长起来的90后,00后的学生大多具有兴趣广泛,注意力容易转移,偏重于接受感性信息,对抽象的理论缺乏兴趣等特点。在以往的思政课堂上,常见的情形是:老师滔滔不绝,手舞足蹈;学生默默无语,事不关己。自从实行实践教学改革之后,多样化的实践教学活动使学生能够亲自参与、表达等,不仅学生参与实践教学活动的积极性高涨,而且在理论课堂上,听课、思考、发言的的积极性也大大提高了。学生对思政课的态度发生了从不想学到想学,从不爱学到爱学的转变。
(三)提升了思政课教学实效
自从我校“三模块”实践教学体系推行以来,通过笔者的问卷调查和访谈发现,学生纷纷认为,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得到了有效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知识教育”通过实践教学成为了“信仰教育”“素质教育”[2]。具体表现在,一方面,实践教学开阔了视野,扩展了对社会的了解与接触,加深了对思想政治理论和国家大政方针的认识,提高了政治素质和文化修养,坚定了理想信念。另一方面,实践教学促进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思结合的学习能力的提升,加强了学生明辨是非、理性包容的政治判断能力的形成,还培育了学生勤于动手、勇于表达、敢于创新、善于协作的综合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