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线描在工笔人物画中的重要性
2018-01-25安嘉惠
安嘉惠
(辽宁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9)
一、线描艺术的起源与发展
线描是中国绘画中一种极其重要的艺术语言,线描即是用线条来作画,是用线条说话的艺术,在中国美术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以线造型”是其特有的表现形式。在绘画艺术向多元化发展的现在,线条依旧是绘画中最具有表现力的主要构成部分,并且线的运用效果正逐渐扩展到绘画以外的领域。
早在石器时代,原始部落人们在岩壁上刻下的印记就对线描的发展起到了关键的作用。随后,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绘画由稚拙走向专门艺术的时期,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画家。这一时代的绘画推崇佛教题材,“线描”已经由以前的粗糙、简练发展到圆润、挺直的笔法。五代时期时间较为短暂,但对绘画手法却是一个重要的过渡时期,它完成了由唐代风格转变为运用自如、节奏优美的宋代线描体系的过程。两宋人物绘画在题材开拓方面成就突出,画法也有着许多创新,对后世影响极大。明清两代的人物绘画延续了传统绘画,是一个集各种规范之大成的时期,出现了在传承的基础上得以发展的好手。到了唐代,中国的线描进入了昌盛时期,涌现了许许多多的绘画高手,创造出了“吴带当风”、“疏体”、“铁线描”、“仕女画”等艺术风格,线描艺术更为成熟。
二、线描在工笔人物画中的艺术魅力
工笔人物画历史悠久,形成了以线条为主要造型手段的绘画传统。以至今天,有着无数优秀的中国工笔人物画画家,创作出了许许多多的优秀作品,并达到很高的水平。中国画家用线是简洁和概括的,能够抓住事物的要点和特征,对线条特质的感悟和灵活运用已经达到了极致。线描对于中国工笔人物画创作的重要作用是不容忽视的,线描无论是在装饰、质感和节奏方面都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换句话说,线描也是工笔人物画的骨架。
(一)线条韵律的装饰美
线条是古代画家在作画时的重要表现手段,线条自身所产生的效果,常常有助于形成画家们自己所特有的风格,加强形象的感染力和装饰性。线描的装饰性是中国工笔人物画中必不可少的元素,它体现在工笔人物画的各个方面。明末清初出现了一位画家陈洪绶,号老莲,他大胆突破明清画坛因循守旧,萎靡柔弱的画风,他的作品超凡脱俗,线条神韵干练,侧重于对人物衣饰的加工处理,给画面营造了一种全新的视觉效果,在他的作品中对线描的装饰性表现的尤为突出。在其作品《水浒叶子》中充分展示了他的线描在装饰方面的独特才华。他在表现水浒人物形象中作了大胆的艺术处理,每一根线都有如屋漏痕的用笔变化。很有趣味性,装饰性,也具有现代感。作品通过神情、动态以及服饰、器物等细节的巧妙处理和刻画,突出其人物的性格和精神特征。其巧妙地构思,生动而有力的线条,充分的发挥了中国画中线在装饰性方面的特质。
(二)线条造型的表现力
线是绘画的起点,又是绘画造型的基础,是画家寄托情感、表现个性的载体,但更是造型手段。它包含了太多的信息。线描绘画具有较强的概括性,同时有着其他手段所不及的对细节描绘的精微性,它将繁杂的对象单纯化、线条化,用干练的线条将物象的结构、形象特征进行肯定、精确的表现。线条在造型的同时还得靠长短、粗细等组合来形成丰富的变化,运用线条的组合,表现出有节奏变化的视觉式样、形式美感,以线的疏落与密集对比形成画面结构基础和视觉效果,为工笔人物画奠定了坚实的造型形态,它在工笔人物画的重要性是不可替代的。例如白描作品《八十七神仙卷》,线条生动、肯定、疏密有致,不失为线描作品中的典范。作品中线条的粗与细、轻与重、虚与实亦是线描塑造形象的基本造型手段,是形成线条丰富变化的主要因素。线条本身根据工具的不同也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变化和风格效果,这也是当代艺术家常利用的个性化绘画语言。
三、线描的表现形式在我作品中的运用
古往今来,线描在绘画中一直具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在中国画发展过程中的表现尤为突出,特别是在工笔人物画的创作中更为重要,在一幅优秀的工笔人物画中,线不仅是画的支架和灵魂,还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线描在工笔人物画的装饰和造型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线描在装饰和造型方面的重要性在我的工笔人物画作品也有着一定的体现,在我的作品中,为了突出画面的美感和人物的形象,在勾线时借鉴了陈洪绶敏疾、潇洒的用线规律,使画中的线条充满力度感、速度感和韵律感。在工笔人物画造型方面,最难处理的就是人物的衣服纹理,在绘画前,先把描绘人物的线全部整理一下,根据褶皱的主次关系,外轮廓最重最粗,里边的褶要比外轮廓用线要细,从而做到层次分明的效果,更好的将人物的动作形态表现出来。这样才能把线描的装饰性和造型表现与我的作品合理的结合在一起,在以后的绘画中,我将继续学习运用线描在装饰和造型方面的表现特点,使作品中的人物形态更加生动形象,画面效果更加丰富。
[1]魏为.线描艺术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2]王剑白,王焕波.线描[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0.7.
[3]金瑞,王鸿雁.中国人物画线描画技法[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4.
[4]本社.传统线描人物——中国画实用范围[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