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多元化背景下高校思政教学探讨
2018-01-25邢大海
邢大海
(沈阳广播电视大学,辽宁 沈阳 110003)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西方文化逐渐在我国得到广泛推广,对我国现代社会民众的生活方式还在产生影响。与此同时,自由主义、民主主义等新思想也在经济政治的频繁交流过程中传入我国,对我国的文化产生重要影响。社会大环境下的各种形式文化理念,形成文化多元化发展且交互渗透融合的发展趋势,由于社会文化的多元性,各种文化思想的内容良莠不齐,高校学生在与社会接触,进行各种社会行为和活动时,也会受到思想的影响和冲击,基于此种社会现状,高校思政教学面临更为严峻的考验,针对文化多元背景下的高校思政教学进行探讨,对于促进高校思政教学的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一、文化多元化发展对高校思政教学产生的影响
(一)高校思政教学主体思想的弱化
社会文化氛围对于高校思政教学具有重要引导作用,通过对社会文化的各种形态进行分析研究,并能够使学生对各种社会文化内容进行全面的了解,使其能够在各种文化形式中辨别是非,革新自身的价值观念和思维认知方式,同时促进其行为方式能够符合高等教育的教学要求,体现其素质和文化内涵。多元化社会文化环境,使大学生的思想逐渐受到侵蚀和冲击,便在长期的影响作用下,使其政治思想和社会道德思想逐渐弱化,更多的学生开始崇尚自由,期望能够突破传统德育教育和政治环境浸润的束缚,渴望无拘无束的个人生活方式。根据相关部门针对我国大学生的思政思想进行的调查显示,在随机调查的500名大学生中,有超过83.5%的学生认为进行思政课程学习对于自身的生活没有现实意义,有65%的学生认为自身的思想道德认识和政治观念形成与思政课程教学无直接关联,这些数据的存在已经揭示当前大学生思政意识弱化的问题。文化多元化的发展格局,需要当代大学生能够不断巩固自身的社会道德信念,并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发展观念,而学生主体意识的弱化,便会导致教学活动的实施意义和价值没有得到充分重视,高校思政教育需要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以解决其教学有效性的问题。
(二)高校思政教学途径受到影响
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受到社会文化的重要影响,个性化、自主化成为其主要的性格特征,同时对于思政课程教学也提出诸多的现实要求。传统高校教师开展思政教学活动,应用讲授式以及说教式的教学方法,以教材为基础开展课堂教学活动为主要途径,学生对于单调的教学方式以及枯燥的教学内容容易产生抵触情绪,因而教师开展教学活动需要对其教学途径进行优化,以迎合现代学生的学习诉求。政教学的改革和创新途径
(一)创新高校思政教学内容
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发展趋势虽然给高校思政教学产生重要影响,但是在不同文化的交融和激励作用下,社会文化也在不断发展和进步,多元化的文化发展趋势促进民众对于社会文化的关注程度逐渐提升。文化多元化背景使民众对于文化以及政治的关注程度逐渐提高,高校应当借助于此环境优势,创新高校思政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在思政课堂中获得全新的学习体验。比如:高校思政教学可以在其课堂教学内容中,将社会文化发展中关注的社会现象以及政治文化活动等内容进行辩论,通过辩论过程提升学生的主观认知和辨析能力,使学生能够关注政治文化、关注社会民生,以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意识和社会公共意识。
(二)改革高校思政教学模式
高校基于文化多元化发展背景开展思政教学活动,需要结合现代社会的发展形势,积极进行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将思政教学活动单一的教学模式向多元化转化,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应用多元化教学模式提升学生对于课堂教学内容的学习兴趣,促进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比如:教师可以应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向学生进行《筑梦中国》、《辉煌中国》等纪律片,使学生能够通过视频记录回顾的方式理解社会主义思想,提升学生的政治文化素养。
(三)拓展高校思政教育的空间
高校进行思政教育还需要摆脱教材的束缚和局限,能够在世界文化一体化的进程中,拓展高校思政教育的空间,增强对于世界多元文化的认知,使其能够在辩证的角度中看待中国政治、中国文化,以及在社会主义政治文化体制推动之下的中国发展,在促进学生的文化素养不断积累的同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和价值观。
三、结束语
文化多元化发展趋势为高校的思政教育带来了全新的挑战,高校可以通过创新高校思政教学内容、改革高校思政教学模式、拓展高校思政教育的空间等方式,提升其学科教学的有效性,将思政课程教育顺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促进学生对于多元文化的理解,引导学生能够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树立正确价值观念和道德理念,促进高校思政教学目标的实现。
[1]李曼玉.文化多元化背景下农业高校思政教学改革之探析[J].山西农经,2017(2):103-103.
[2]贾红国.探析文化多元化背景下的高校思政教学改革[J].中国校外教育,2012(2):31-31.
[3]彭凌.多元文化背景下的高校思政教学改革[J].科教导刊,2015(1):9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