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新生研讨课可行性研究
2018-01-25徐迎春
徐迎春
(山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山西 临汾 041000)
一、新生研讨课的课程定位
研讨课也称seminar,原意指“苗圃”、“发祥地”,后来演化为学生为研究某问题而与教师共同讨论的班级,现在指师生进行学术交流和学术创新的一种科研活动,也是培养学生学术素养和科研能力的一种教学形式。研讨课将教学与科研有机地整合,使其同时承担了教学与科研双重任务。在本文中,笔者将其定义为教师把学生定期集中在一起,共同探讨学术问题的一种教学范式。
现在学界对于新生研讨课现在还没有明确的定义,南京大学张红霞对新生研讨课做出如下释义:由各学科领域的知名教授担任主导教师,专门为全校大一本科新生开设的小班研讨课。王辉等人将新生研讨课界定为在新生参与下,围绕促进适应性转换、培养学术能力的以小型讨论为基础的课程。在参与过程中,注重师生思想与信息的交流以及生生学习合作共同体的创建。笔者将新生研讨课定义为针对大一新生,以促进其适应生活和培养其思维能力为目的,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以教授来担任教师开展的小班化教学讨论课。
二、新生研讨课的现实意义
新生研讨课的开展能够帮助解决大学新生的适应问题,帮助大学新生尽快完成由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变。首先,学生在适应性新生研讨课上通过与专家、教授以及知名学者的互动,可以更全面地了解本专业,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所提升,加强在学校的归属感和对本专业的认同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此过程中也促进了学生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的改善。其次,在新生研讨课上学生可以与教师平等地交流,新生研讨课摒弃教师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形式,代之以切磋研讨的方式,学生可以把大学生生活中的迷茫和苦恼跟老师诉说,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多向交流和互动,集体讨论和探寻,这样的教学充满生机活力,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和谐融洽。最后,学生通过新生研讨课可以有效利用校园的服务和设施,更好地参加社团活动。
三、新生研讨课的教学理念
许多大学新生在长达十余年的应试教育模式下,已经适应了被动的学习方式,当代大学生在创造力和活力方面严重欠缺。同时,在专业知识尚欠缺的情况下难以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转化过来,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有的甚至不敢提问题,教学参与的主动性明显不够,影响了教学效果。另外,大学新生可能在很多方面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如怎样进行职业规划,如何合理设置目标,怎样轻松与人交往,甚至处理感情问题等。此时,教师的引导极其重要。
交往教学理论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教学过程侧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尊重学生在各个方面与其他学生存在的差异;同时交往教学论提出合理交往原则,倡导合作式交往、平等交往、民主交往、教学相长、达成一致等;交往教学理论与新生研讨课所倡导的理念有相通之处,所以在交往教学论指导下开展新生研讨课更为科学。
参与新生研讨课的所有教师和学生都是平等的,大家彼此尊重、相互启发。在研讨过程中,教师主持整个研讨活动,扮演教学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的角色;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探讨学习,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样使得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变得更加具有生机和活力,课堂教学成为师生共同交流与互动的“舞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极大发挥。
四、新生研讨课的教学过程
(一)授课地点
新生研讨课的教学过程中是以学生为主体,围绕问题不断进行的。学生之间的高参与度和生生间、师生间的良好互动是其最突出的特点。合适的研讨课教学场地有助于师生的良好沟通,设置专门的研讨教室有利于新生研讨课的高效进行。建议将新生研讨课安排在桌椅配备灵活、可随时调整的教室、会议室或多功能活动室等场所。若条件达不到,也可改变以往传统的课堂桌椅排列形式,建立圆桌或其他更适合课堂讨论的桌椅布局。此外,由于新生研讨课形式多样,教师也可根据教学需要灵活改变教课地点,到教室外甚至是校园外完成课程研讨内容。
(二)班级规模
新生研讨课的人数比其他课程要少,以增加学生容易进行深入接触的机会。目前一些已经开设新生研讨课的高校人数大约都在15人以下,笔者认为此数量正为合适。在人数较少的课堂中教师能够观察到每位学生,同时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这样学生与教师的互动会更加深入,而不局限于简单应答式的提问方式。同时人数少的课堂中方便学生诉说自己的需求,教师也能更快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
(三)教学内容
新生研讨课课程应包括大学生活适应指导、学习适应指导、学科专业知识入门指导等方面的内容。大学生活适应指导主要包括对大学的定位、对传统被动学习模式和现在自主学习模式的差异的认知、如何规划大学生活,以及帮助大学生解决自身存在的迷茫问题等。学习适应指导主要包含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沟通能力、协调组织能力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等。学科专业知识入门指导可以以学科相关基础入门书目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从现实出发,明白课程开设的价值,从而激发学生对专业的热爱和学习的积极性。
同时这三部分内容要相互衔接,相互贯通,交叉进行,以话题和主题的形式开展研讨,可选择大学生感兴趣的例子来进行分析和解剖,这样在教师的循循善诱下,学生可在自然状态下潜移默化地学习到这些方面知识。
(四)教学引导
大学生在原来的高中学习生活中大多养成了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的被动教学模式,往往尚未形成问题意识,缺乏思考,不习惯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加之刚入学对于本专业知识较为模糊,因此,在新生研讨课上更需要教师的引导。在此方面教师可通过ORID聚焦式会话方式来引导学生。所谓聚焦式会话方式,由四个部分组成,数据、体验、理解和决定。数据是指从外界事物中获取的信息,体验是面对外界事物产生的情绪情感体验,理解是在前两者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个性化理解,决定是指进一步采取行动。教师采取这种方式来开展新生研讨课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真实情感和切身体会做出合理的选择和正确的判断,也更符合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五、新生研讨课的评价方式
对新生研讨课的评价,应该采用综合性考核方式。所谓综合性考核方式,是指将过程性评价方式和结果性评价方式相结合,即教师根据学生在某门课程上的整体学习表现对学生做出的评价。这种考核不仅可以反映学生在某门课程上所有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而且对具体的学习过程可以做出系列评价,能够根据课堂表现和及时的信息来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过程中的评价可以在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对他们阶段性的成绩给予肯定,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促使他们投入更多精力到学习中。教师可以在开课之初制定好一套完整的评分办法,将期末考核成绩与学生平时表现相结合,最终以优秀、通过和不通过这三级指标来对学生进行评价。
[1]黄爱华.新生研讨课的分析与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0(4):58-60.
[2]胡莉芳.以课程建设推动本科人才培养-新生研讨课的角度[J].复旦教育论坛,2012(5).
[3]施天颖,黄伟.大学本科新生研讨课的经验与分析[J].中国大学教学,2014(2).
[4]王辉,潘敏.新生研讨课发展历程及中美新生研讨课类型划分[J].教学研究,2013(11).
[5]郭振雷.美国顶尖文理学院新生研讨课的实践探析[J].教育科学,2012(8).
[6]刘方珺.新生研讨课的教学实践与课程政策:以中美若干所研究型大学的比较为视角[D].浙江师范大学.
[7]龚放.大一和大四:影响本科教学质量的两个关键阶段[J].中国大学教学,2010(6).
[8]蔡颖蔚,沈群,郑昱,施林淼.南京大学新生研讨课的探索与初步成效[J].中国大学教学,2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