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地方本科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研究
2018-01-25邹治豪
朱 敏 邹治豪
(1.楚雄师范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云南 楚雄 675000; 2.楚雄师范学院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云南 楚雄 675000)
辅导员是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是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担负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云南地方本科的辅导员队伍主要学历水平是硕士研究生,专兼职辅导员结合以兼职为主,主要有流动性很大、辅导员人员匹配少、科研能力差、走职业化道路难、专业性专家性不强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探究原因,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
首先,受学校教师结构和编制的限制,导致辅导员人数少,流动性大。云南地方本科高校的教师和辅导员都以硕士研究生为主,再加上学校规模相对较小,教师编制紧缺,导致不能严格按照教育部相关文件的规定以200:1的比例来配备辅导员。总体来说,各个地方高校辅导员普遍存在人员不足的问题。并且由于教师和辅导员大多都在同一学历水平,辅导员工作繁杂待遇差,导致辅导员岗位流动性很强,不利于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和发展。
其次,认识不够,思想的不重视。部分地方高校尤其是各级领导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及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不重视或重视度不够是导致辅导员队伍建设中诸多问题的重要原因。认识是行为的先导,领导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辅导员队伍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必然会导致对此的不重视。这样也会直接导致辅导员对自身工作价值及重要性的低估,更有甚者把辅导员工作看做是一个临时的跳板或负担,由此辅导员工作只是敷衍了事,更不可能谈及向专业化专家化的方向发展。认识不到位,不重视的问题对各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和整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都有很大的影响。部分有强烈责任心的、在辅导员岗位上表现优秀的辅导员,由于工作长期得不到重视和认可,也由此心灰意冷,另寻出路。
另外,辅导员定位不明确,晋升途径受限导致辅导员职业化受阻。目前根据教育部门相关规定,辅导员走的是双向晋升的途径。正是这样的设置在实际操作中导致辅导员定位不明确,晋升的时候反而是相互推诿,两边都不沾边。辅导员因工作性质更多定位为管理岗位,但在职称晋升上走的是专业技术教师的路径。因工作性质的影响,辅导员很难有专业教师的精力来搞科研,所以在专业技术教师晋升的评比中,辅导员因科研成果不多处于劣势。有的学校也并不按照专业技术教师的身份来给辅导员核定绩效。没有通畅合理的晋升途径,必然导致辅导员队伍留不住人,也很难鼓励他们走职业化专业化的路径。
针对以上问题,结合云南省地方本科高校的实际情况,重视和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十分必要,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改进和加强。
一、提高认识,高度重视和肯定辅导员队伍的重要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12月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发表重要讲话,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到很高的战略高度。辅导员队伍是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的骨干力量,是维护校园稳定的主力军,是大学生健康成才的引路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中极其重要的作用。所以,各级领导必须提高认识,高度重视和肯定辅导员队伍的重要作用。这是做好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基本前提。只有高度重视和肯定辅导员队伍的重要作用,才能保证辅导员队伍的人员匹配,能更清楚的认清问题和形势,推动辅导员队伍的体制改革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
二、地方高校实行专兼职结合的辅导员配置结构,从机制上促进全员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由于云南地方本科高校师生比普遍较高,教师和辅导员岗位都人员不足。在辅导员队伍建设上实行严格的200:1的专职辅导员的匹配难以实现。结合实际情况,实行专兼职结合的辅导员配置结构更为合理和可行。在每个二级院系保证一名专职辅导员的配置,然后要求每年新进的教师都必须担任兼职辅导员工作。这样既保证了辅导员队伍人员的配置,也对全员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奠定基础。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仅靠辅导员是远远不够的,很多专业教师思想政治素质意识不强,不重视不主动参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求年青教师和新进教师至少担任五年的兼职辅导员工作,可以加强这些专业教师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也培养了他们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识和能力,为全员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这种专兼职相结合的辅导员配置结构要通过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以确保各级的执行力度。
三、建立完备的培养、考核和管理机制
首先,辅导员工作涉及到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管理学、就业创业指导等许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学校要克服“重使用,轻培养”的倾向,注重对辅导员队伍培养,建立完备的培养、培训的机制,确保辅导员在工作中不断学习不断进步。培训是培养中的重要环节,辅导员培训除了国家级和省级组织的培训之外,还应结合本校情况开展校级和院系级的辅导员培训。校级培训应由主管学生工作的部门来主持开展,可以邀请校内外专家、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方面专家教授、经验丰富的优秀辅导员等来进行不同层次和内容的培训项目。培训内容应涵盖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就业创业指导和科研能力提升等方面。做好辅导员队伍的培训培养不仅是辅导员工作的要求,也符合辅导员自身发展和职业发展的需求。其次,如何合理的考核评价辅导员工作的工作量和表现优劣也十分重要。目前辅导员名义上走的是双路径的晋升途径,但在实际中往往是哪边也靠不上,晋升途径不畅,“干得好与不好都一样”,让优秀的辅导员看不到自己职业发展的方向,从而大大打击辅导员工作的信心和积极性。要对辅导员工作量有一个明确统一的标准进行量化,确保辅导员干了许多事情能得到积极肯定。还要将辅导员所获得的奖励纳入教师奖励的统一标准中,或者建立辅导员独立的奖励机制。许多优秀的辅导员在工作岗位上勤勤恳恳,表现非常优秀,积极参加省级国家级培训,获省级国家级优秀辅导员称号等荣誉,但却不能和专业教师获奖一样得到认可和肯定,往往是没有相关的奖励机制来认可,在职称评定中这些奖励也没有任何帮助,让辅导员自觉“低人一等”。辅导员的考核可以从德、能、勤、绩四个方面进行,考核结果依次分为“优秀、称职、基本称职、不称职”四个等级。应该根据考核结果的不同,给予不同的奖惩处理。对于获得优秀等级的辅导员,应予以表彰和奖励,并在其他评奖评优和校内岗位聘用、干部选拔、学位培养、职称评定等方面予以优先推荐。对于获得不称职的辅导员,应予以教育帮扶,严重不称职的应予以相应处分。同时,要规范辅导员队伍的管理机制。在管理体制上,明确辅导员归口和管理,实行学校和院系“双重管理”体制,避免出现多头管理或无人管理的尴尬局面,增强辅导员的归属感,有效建立辅导员的工作阵地。校级和院系级的管理要分工明确,可以实行学校负责学生工作的主管部门在建章立制上做统筹,并在监督各二级院系能将辅导员的人员配置、培训培养、考核奖励、绩效管理等制度落实到位。
四、校级层面成立辅导员科研工作室,提升辅导员科研能力和水平
科研能力的提升是辅导员队伍走向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的必经之路。辅导员工作的科研不仅有助于从科研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帮助提升辅导员工作成效,也有利于辅导员职业发展和自身的提升。辅导员科研工作应注重理论和工作实际相结合,以思想政治教育、职业发展、就业创业、心理健康、辅导员发展等为主题,利用工作便利充分调研,找出问题症结,解决问题。辅导员科研更注重调研,单打独斗难成气候,需要校级层面组建专门的科研工作室,把各院系的辅导员根据专业特长和兴趣分成不同的研究小组。“两课”教师也要参与到科研工作室中,“两课”教师在理论教学上更专业,可以在科研方法上给予指导,辅导员实践经验丰富,有利于调研工作的开展。两者的结合可以打破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脱离的鸿沟,实现互补。
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建设,是适应着高等教育规范化、科学化管理之必然。这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学生工作开展的基础和保证,要常抓不懈,持之以恒。
[1]陈鹏.高校辅导员怎样离学生更近一点[N].光明日报,2015-07-13.
[2]邹积英,王鹏,等.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度影响因素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4(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