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赏民俗寻传统品文化》社区教育的实践与探析

2018-01-25

山西青年 2018年3期
关键词:扎染中华文化中华

孙 萍 马 庆

(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广东 广州 510405)

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从古至今,文化的兴盛与否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一个朝代、一个民族的强盛与否。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的发展,中华文明仍然生生不息,这不仅是中华民族强大的表现,更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这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发展的根基和血脉,也是全世界华人的精神家园,更是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生命力、凝聚力、创造力的源泉所在。弘扬中华文化,振兴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我们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共同责任。

一、弘扬中华文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

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意见》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要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灿烂辉煌。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了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最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突出优势,对延续和发展中华文明、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意见》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深刻变革、对外开放日益扩大、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快速发展,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迫切需要深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迫切需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内涵,进一步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迫切需要加强政策支持,着力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任务,对于传承中华文脉、全面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素养、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其不是要我们放弃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相反,其是要我们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作为文化发展基础,并与当地实际要求相符合,实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有机融合,继续发挥鼓舞人民、凝聚力量的强大作用。这为青少年学生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五千年优秀文明和文化指明了方向。

二、开展中华文化共传承社区教育活动的实践探析

项目组成员在2017年8-10月,深入到白云区棠景街社区和从化区城康村小学等地,以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方式对青少年开展《赏民俗寻传统品文化》社区教育活动,开展中华传统文化的系列教育实践活动,让民俗风情走进社区,让传统文化走进青少年的心中,培养青少年的民族精神、爱国主义精神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如下:

(一)情系中国结.

该活动是以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为主线,以悠悠古韵、千千结艺来显示中华古老文明的情致与智慧,蕴含华夏子孙一片对国家的眷恋之情。“情系中国结”活动带领青少年展开一次美妙而神奇的中国结之旅。该项目包括以下四个专题活动内容。

《走近中国结》让青少年了解中国传统手工编织艺术-中国结艺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现今发展等相关知识,激发青少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学习和掌握几种简单的中国结制作方法;

《探寻中国结》通过讲解“中国结在现代生活中的传承,中国结的寓意”等内容,让青少年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选择最想探索的研究方向,组成活动小组,制定活动方案,展开实践活动。

《情归中国结》旨在展示青少年学生实践活动的成果,同时通过合作交流来展示研究活动的过程,将感性知识理性化,并认识到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紧迫性与必要性。

《红红中国结庆新年》组织青少年学生代表为教师和社区的老人送中国结、送祝福。

(二)巧手纸艺——民间剪纸.

剪纸是我国传统民间艺术的一种,具有1000多年的悠久历史,其风格独特,深受国内外人士所喜爱。民间剪纸取材广泛、形象生动活泼,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和艺术价值。

认识剪纸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通过欣赏剪纸作品,感受古今劳动人民的高超技艺,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学习用彩纸剪花样的方法,掌握简单剪纸的创作技巧培养学生认知、创造和动手能力。

通过剪纸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对民族剪纸艺术的热爱,并感受到美的熏陶继承并发扬民族艺术,进一步提高对形式美的认识和感知、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使青少年感悟到美源自生活,又高于生活。提高审美意识,并把我国的民间艺术继续发扬光大。

(三)体验扎染艺术感受中华魅力

扎染是我国一种传统的防染工艺。其主要以一定的花纹图案作为依据,在将织物进行捆扎之后在对织物进行染色。这种传统工艺所染出来的图案纹样神奇多变,具有着色泽鲜艳明快,图案简洁质朴等特征,具有非常大的艺术魅力。它不仅体现了艺术与技术完美结合的整体美,更折射出民族文化的光辉,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较高的艺术价值。

通过扎染工艺的视频讲授,使青少年学生对民间扎染的历史、发展、演变有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并通过展示一些优秀的扎染作品,使学生体验扎染艺术的魅力,引发他们对扎染的兴趣,培养学生对中国民间艺术的喜爱,启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了解和学习扎染制作的方法和步骤,要求学生能正确地运用扎染的基本方法,根据自己所设计的图案进行实际操作,让青少年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感受扎染的奇妙效果。学习的内容包括:扎染的图案设计、扎染的工具与材料准备、扎染的扎制工艺流程、扎结的技法等。

正确地使用扎染的染色方法,掌握扎染工艺的后期处理技巧。让青少年学生能灵活的掌握并运用“扎”和“染”的关系来制作出美丽的扎染饰品。最后,充分展示青少年扎染实践活动的成果,分享作品成功的喜悦,深刻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以及传承传统手艺的重要性。

三、开展中华文化共传承社区教育的实践价值与意义

该项目从我国传统民俗文化入手,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将中华民族传承多年的特色文化融入社区教育,为社区青少年搭建有效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平台。通过开展一系列内容丰富的教育实践活动,让青少年学生沉浸在传统文化的氛围中,接受熏陶,进一步增强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并使他们养成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习惯,提高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

(一)促进青少年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当地教育的使命,不只是培养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还应将精神教育纳入当代学生的教育当中,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心灵的碰撞和升华。青少年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其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念尚未定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对于他们来说非常重要;全球化的发展带来了多元文化的冲击,加强青少年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十分必要。通过以学民俗手艺、品传统文化为载体,通过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让青少年用自己的心亲自去倾听、去感受、去体悟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真、善、美,这远比说教式的教育更生动形象,也更能让人信服。

五千多年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有着无数青少年生活与教育必需的养分,让他们置身在我国传统手工艺和传统文化的情境中去接触、去体验、去领悟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并在了解、认同并创新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通过项目的实施增强青少年的国民意识、爱国情感,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继承与发扬中华优秀的民族文化。

(二)传承民族文化的需要

民族文化是民族的身份、象征和民族精神、民族发展的动力源泉,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就是手工艺的文明,它沉淀着深厚的民族传统文化底蕴,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至今仍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和积极的显示作用。

中华民族的伟大之处就在于每一位老百姓都能共承共创,传承民族文化是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应尽的义务和责任。五千多年的中华文化蕴含着无比丰富的教育资源和教育价值,该项目实施是以我国民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资源,将一些典型且具有着文化意义的事物呈现在当代青少年学生面前,通过说唱看听等方式引导他们他们对中华历史、名人轶事、民风民俗、传统技艺进行认识和了解,在认识和了解过程中让他们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并使他们养成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提高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让“文化自信”深入人心、更加坚定。

(三)贯彻“生本教育”理念的需要

“生本教育”是华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广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郭思乐教授创立的一种教育理念。教育应实现由"师本教育"向"生本教育"的转变,即把为教师的好教而设计的教育转向为学生的好学而设计的教育,实现学生积极、主动、活泼、健康地发展。它的精髓就是立足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教育活动。

民俗文化的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与我们老百姓的生活联系紧密,很容易激发青少年学生探知的兴趣,使他们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自觉自愿的吸收优秀传统文化的营养。因此,该项目既能让青少年学生领悟到中华优秀传统民俗文化其中的魅力,感受美、领悟美,更能增强他们对民俗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进一步提升和丰富自己的文化素养及精神追求。

[1]《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17.1.

[2]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工作报告,2017-10-18.

猜你喜欢

扎染中华文化中华
邂逅扎染 布里生花——从古法扎染师到新阶层守艺人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站在日本的讲台上传授中华文化
白族扎染技术的传承与发展
扎染在服装设计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反春色彩 方巾扎染DI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