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误区及对策
2018-01-25苏逸
苏 逸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重庆 401331)
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夏季达沃斯论坛上首次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念和思想,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强调要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作为推动我国经济继续前行的重大引擎之一。自此之后我国各高校都把创新创业作为独立的课程甚至学科开设,积极鼓励高校学生自主创业。
然而,纵观当前的这股“双创”教育的潮流,许多高职院校陷入了一些误区。高职院校具有自身的办学特点和办学定位,其教育教学与研究型和教学型的高校是有本质区别的,作为应用型的高校,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应更多体现社会适用性。
一、当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出现的误区
(一)教育对象的“一锅端”
由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整体素质和能力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不是所有的学生都适合这样的教育,根据反馈的情况,高职院校只有小部分的学生适合创新创业教育,更多学生倾向于毕业以后就走向工作岗位。在目前实际的“双创”教育中,许多高职院校“一锅端”地要求全部学生都要接受这样的教育,这个误区需要思想观念的转变。
(二)教育内容的“大空淡”
由于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盲目顺势,当前许多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的内容主要是以宣讲国家关于创新创业的方针政策和国家产业行业的发展现状等,许多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课程的教育更多的是“假大空”,实用性少,对于大学生没有吸引力。同时,在创新创业的能力、实务训练等方面涉及较少,没有把创新创业教育的第一课堂和社会实践的第二课堂有效融合,无法在实践过程中形成和创新创造价值。
(三)理念认知的“面虚弱”
当前,从全国范围看,高校创新创业教师开展的有声有色。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把创业与就业等同化,把创新等同于创业,许多高职院校仍停留在向社会和企业培养和输送所谓的一线产业工人为主要的教育理念。把创新创业从表面的功夫做得很好,内涵的东西做得很虚。学生由于自身的局限性,其本身主动参与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积极性不强,参与意识淡薄。
二、高职院校提升“双创”教育途径
(一)科学设计教育教学内容
高职院校从管理层到教师和大学生本身,首先应该树立符合社会要求的正确的创新创业理念。高职院校应该借助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等全国性平台,让这些隐性的人才评价指标外化为显性的行为。高职院校应该明确各个专业所培养的毕业生,其未来的就业方向和目标。高职院校“双创”教育的结果不能简单定位为未来的“老板”。更应该是培养新时代大学生的从业能力和岗位服务意识。
(二)建立和完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要不同于其他学科和其他高校的教育,就其本质和内涵来说,创新创业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精神、创新创业能力”,因此,需要构建符合高职教育规律和高职学生特点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高职院校应该组织编写与当地经济相适应并与学校专业相匹配的课程为本土课程。在教学方法上要全面覆盖与重点指导相结合,学校应该对于优秀创业项目、科学合理创新理念的学生给予大力支持,校内的实践可以通过组织大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竞赛活动,校外实践要完善和健全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和众创空间等。
(三)提升“双创”教育教师水平
教师是高职院校创新创业的主导力量,是整个“双创”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当前重点是要培育一批知识化、专业化等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强的师资队伍和愿意长期从事“双创教育”的工作者。学校可以通过校外企业专家、校内专业教师、行业专业工作者等组成的“双创”教育教师资源库。同时要鼓励授课教师进行继续教育和继续学习,让他们既是课堂上的讲课高手,又是创业管理实践的体验者。
[1]郭伟,孙海燕,等.普通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分析与对策[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4(2).
[2]刘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问题与改革路径探析[J].高教学刊,2016(10).
[3]李秋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基本模式和路径选择[J].闽江学院学报,2014(1).
[4]唐根丽,王艳波.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育路径研究[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
[5]周建良.探索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途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5(5).
[6]高伟.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问题反思与对策探讨[J].就业指导,2015.08.
[7]于建秀,张静.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科学定位与路径探析[J].保定学院学报,2012.9.
[8]王东明,刘吉兵.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24(2):102-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