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机制下《电子产品品质管控》课程研究
2018-01-25孙岚
孙 岚
(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苏州 215104)
一、前言
如何让一个产品制造类企业赢取利润,就必须在生产实践活动中,研究最优化的工艺流程、最适宜的工艺技术手段用于“产品制造”这个核心环节。对于现代制造企业,为了能扩大利润,都希望能以最低的成本、最少的人力物力消耗,最快的时间来响应市场需求,提供制造质量好、可靠性高的现代电子产品。因此生产一线先进的、合理的工艺与品质管理技术是保障电子产品制造质量与制造可靠性的基础。这样生产一线就需要大批具备质量检验与调试技能、懂得生产工艺与质量控制、能进行工艺与品质管理的高素质技能人才,来保障产品在整个生产过程中质量的可靠性和稳定性。这种人才需求很大程度上拓宽了高职电子技术专业口径,使得电子产品品质管控也成为了电子技术专业学生毕业后进入现代电子产品制造企业主要的就业方向和工作岗位。
在高职院校开设《电子产品的品质管控》课程,培养学生熟悉电子产品的整个生产工艺过程,掌握企业产品标准,具备一定的生产工艺与质量管理的专业能力。这些具备能力的学生将是企业工艺文化的核心,是企业产品不断发展与创新的需要,是市场竞争的需要。
二、课程的产教融合研究意义
《电子产品的品质管控》课程自2012年开始建设,通过专业市场调研和职业岗位任职要求分析,课程内容根据企业实际的生产过程管理,选取了原料检测(IQC)、供应商质量管控、制程管控、出货检验(OQC)、产品认证、质量体系的维护、品质事件处理等七个方面的内容。并在应用电子专业的学生中实施了课程教学。
从实际教学实施后发现课程内容虽能反映实际的工作过程,但缺乏真实的工作环境,实践环节的缺乏使得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缺乏主动性。课程虽然让学生了解了现代电子产品企业的生产技术、生产管理以及质量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但未能实现学校和企业的无缝对接,未能真正实现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课程的工作过程系统化只流于形式,未能真正体现。
基于此,对课程进行产教融合实际意义上已迫在眉睫。研究《电子产品的品质管控》课程产教实效性,立足于实际能力培养,以企业产品为学习载体,创建真实工作环境,以工作任务引领课程教学,组织课程内容,让学生在实施工作任务的过程中,构建相关知识体系,提升职业能力和素养。
三、课程研究内容
(一)建立课程建设合作单位,寻找合适的电子产品作为教学载体
《电子产品的品质管控》课程是为企业培养具备质量检验与调试技能、懂得生产工艺与质量控制、能进行工艺与品质管理的高素质技能人才,所以课程必须要有生产的实践意义。选择合适的生产产品作为教学载体尤为重要,如果产品的选择不当,不但提高了课程支出费用,得不到有效地产出,甚至可能产生相反的效果。因此在选择产品时,除考虑满足教学要求,应确立合作企业,通过企业的角度对所需要人才的素质进行描述,并由教师和企业管理人员共同商定以便得到企业的支持。
(二)构建真实的工作环境,转化学习过程为生产工作过程
真实的工作环境,有利于学生直接经验的形成。如果条件允许,可以依托校企合作,共建教学平台,共同研探构建电子产品品质管控实训室,创造与实际工作相近的教学环境,为课程的实施提供教学条件。对于一些学校无法正常实施的操作练习可以安排在企业当中进行,实现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这样通过真实的体验来完善知识的摄入。
(三)改革原有的教学方法,以利于教学主体的转化
课程改革原有的教学方法,体现“为了任务学习,并且在完成任务当中学习”。以产品生产的真实过程作为教学内容,开展工作任务训练。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让学生真正的感受到什么是实验,什么是实际的生产操作,实际岗位的要求是什么,并在任务项目中获得与工作岗位和工作过程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电子产品的品质管控》课程应以专业岗位职业能力与素质的全面培养为目标,建立产教融合机制,对接国家职业标准和职业资格鉴定规范,按照电子产品设计与生产企业从产品开发到大批量生产的完整工作过程开发课程。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依托真实产品及工作环境设置各项任务,对学生的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专业能力进行综合培养。课程基于行动导向,模拟小型公司,对接职业岗位规范,完成项目任务,强调学生作为学习的行动主体,基于产教融合的行动过程,培养学生职业场景中的行动能力。
[1]刘天飞.高职类“电子产品工艺与管理”课程改革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09,7(141):73-74.
[2]李振国,高敏.电子产品生产工艺与管理实践教学改革与探索[J].科技与企业,2013,8:267.
[3]叶莎.高职院校《电子产品生产工艺与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