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当前传统文化类电视节目热播的思考

2018-01-25赵娅军

传媒 2018年2期
关键词:电视节目媒介传统

文/赵娅军

继本世纪初《百家讲坛》之后,2013年,《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和《汉字英雄》等开启了中国电视新一轮的传统文化类节目热潮。此后,《中华好诗词》《最爱是中华》等相继推出,2015年,陕西卫视的《唐诗风云会》也获得好评无数,2016年与2017年春节期间,央视推出的《中国诗词大会》成为这一轮传统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典型力作。从一定意义上讲,传统文化类电视节目是传统文化电视传播的一个缩影,近五年间该类节目的发展路径对传统文化电视传播具有一定借鉴意义。在当前媒体竞争激烈,泛娱乐化盛行的语境下,依靠传统文化类节目突围,或是我国电视节目实现新发展的一条可行之路。

传统文化的电视传播意义

中华文明作为世界上唯一未曾中断的文明,流传至今的传统文化在很多方面依然熠熠生辉。具有数千年传统的中国文化在其独特性、影响力和对世界文明的贡献上,可称为欧洲文化、美国文化之外的“第三极文化”,它与欧洲文化、美国文化及所有其他文化或相互影响、相互借鉴,共同构成丰富多彩的人类文化图景。时至今日,传统文化中承载的中华民族的思想品德、生活方式、艺术标准等仍然在很多方面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其主要价值在于民族的“固本”,在于保证文化发展的连续性,所以说传统文化是我们的“基因库”。如若将传统文化丢弃,我们民族的血脉也将断裂,尤其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西方生产的物质文化产品和精神文化产品裹挟着西方的价值观侵入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如果不能在这样的“侵入”中保持本民族的民族属性,那么民族的独立性将逐步沦丧。因此,传统文化对于我们民族的延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传统文化对于中国电视来说同样重大意义,其不仅是取之不尽的资源库,同时也是中国电视保持民族性的支柱,更是中国电视建构社会一体化的不二选择。

传统文化历时五千年逐渐形成完善和发展,体系庞杂,内容丰富,这些都是中国电视发展可以寻求的资源库。中国电视的发展也恰好印证了这一点。《故宫》《舌尖上的中国》等取材于传统文化的纪录片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以汉字、文学为主要内容的传统文化类节目引发“传统文化热”等都无一例外地证明了传统文化在电视屏幕上的强大生命力。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灵魂,是中国电视保持民族特色的基础和源泉。每个国家电视节目所蕴含的文化都离不开自身的历史和传统,中国电视文化也不能和传统割裂。对中国广电业来说,最大的优势就在于中国有着自己不同于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的悠久而独特的文化传统。切实对其加以合理利用将成为我们的竞争优势,在当前中国广电产业还无法与西方跨国媒体相抗衡的情况下,在产业发展中注重对本民族资源的开发利用,借以进一步开拓有十三亿受众的电视市场,最终真正走向国际化的发展路线,将是中国广电产业提升整体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有效手段。

传统文化也是中国电视建构社会一体化的必然之选。美国学者安德森在《想象的共同体》中提出“国家是一个想象出来的政治群体”的著名观点。他认为,“即使再小的民族国家,绝大多数的成员也是彼此互不了解,他们也没有相遇的机会,甚至未曾听说过对方,但是,在每一个人的心目中却存在着彼此共处的一个社群的想象”。同时又指出媒体对于建构这一共同体的重要作用。传统文化本身具有的极强黏合性与电视媒介的“建构社会一体化”的职能高度一致,所以二者结合更有利于中国一体化进程。

综上,传统文化在当代的传播不仅对我们民族意义重大,而且对于中国电视的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文化的电视传播可能

1840年以来,西方文明的大举入侵,打乱了以往传统文化赖以生存的空间。同时,近百年来,现代文明的飞速发展也使传统文化越来越处于社会边缘。很多文化传统已经不再是日常生活中自然流传下来的文化习俗,而成为一种稀缺的社会资源,传统文化的精髓逐渐集中到少数人的手中。为了让传统文化重回更广泛的人群,实现它的当代意义,借助公共传媒的力量是必然之选。

首先,电视媒介包括画面图像、音乐音响、言语三重符号系统,其又都具有自身表意的构成元素,参与电视的话语活动。同时,电视媒介语言的三种符号本身就是意义和形式的复合体,所以说电视媒介语言具有庞大而具生成能力的符码库,其图像和音响的鲜明直观,经由多元素、多材料的科学叠加后,可在一瞬间展现真实、生动的全息形象,形成强烈而直接的感染力。因此,电视的符码元素丰富灵活,能由外而内地诠释对象,同时各种能指之间叠加之后能产出无穷的可能,故而电视是具有较强传播能力的媒介形式,其可以展现四海八荒、古往今来的林林总总,电视为传统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技术支持。

与此同时,电视媒介与传统文化具有美学共通性。中国的文化传统与影视艺术有着天然的联系。中国古代就有灯影、皮影、木偶戏等艺术样式,反映了人们对活动影像的追求。中国古典戏剧、诗词、绘画等艺术作品,在处理时间和空间的技巧上,常与蒙太奇镜头语言神似;细节分析也是运用特写、远景、中景等画面和画面组接的技巧,这些都为我国影视艺术的创作和发展,提供了美学的启示。

传统文化电视传播路径

多种电视节目形式都可以传播传统文化,可以说,中国电视的发展历史其实也是中国电视人寻求电视与传统文化结合的探索史。20世纪末期,以“山河路墙”为核心意象的系列专题片在文化寻根的年代为国人重塑了“文化之根”,历史电视剧《康熙大帝》《汉武大帝》等恢宏壮阔,蕴含了传统的治国理政的思想和家国情怀;四大名著的反复翻拍用电视的符号系统重新阐释了古典文学的精髓;戏曲栏目如《梨园春》《走进大戏台》等也遍地开花;诵读诗文的传统催生了《清明诗会》等节目的出现,学术明星跨入电视场使得《百家讲坛》成为一种文化现象。

尤其是在当前中国一味购买国外节目版权,各种明星真人秀节目粉墨登场的媒介语境中,以传统文化中的文字、文学为主要内容的传统文化类电视节目的重装登场,再一次拓宽了传统文化电视传播的渠道与路径。从内容上讲,这类节目都以传播传统文化为主旨,但各有侧重:《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汉字英雄》侧重汉字,《中国成语大会》侧重成语,《中国灯谜大会》侧重灯谜,《最爱是中华》侧重历史、文学,《中国诗词大会》《唐诗风云会》《中华好诗词》侧重诗词。从节目形态上看,传统文化类电视节目一般采用答题益智的形式,但又不完全一致。并且此类节目从初期的注重背诵量的考核,到后来《中国诗词大会》《唐诗风云会》等栏目注重诗词能力运用的脉络也逐渐清晰。在节目制作与营销方面,传统文化类电视节目依托电视平台,联合互联网,采用台网合作,衍生媒介产品系列开发等全媒体战略思想,是当前传统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宝贵经验。传统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制作平台和播出平台基本上是电视媒体,但是又都不仅仅局限于电视,而是在一定程度上与网络合作。从最初河南卫视与爱奇艺深度合作的《汉字英雄》到后来《汉字英雄》《成语英雄》打造了同名APP游戏等,都是在多屏收看、跨屏互动上力求有所作为,更好地黏合观众,形成多屏共振。

传统文化不仅在古代焕发着魅力,直至今日依旧光彩迷人,其中有很多内容依然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同时对中国电视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基因库作用。中国电视主动与传统文化结合的历程让我们看到了古老的传统文化借助现代的媒介形式进行传播的无限可能与巨大空间,近五年间传统文化类节目的不俗表现更坚定了我们电视传播传统文化的信心。优选适合电视传播的内容,采用恰切的传播形式,利用电视和“互联网+”的广阔平台,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这不仅是未来一段时间传统文化类电视的发展路径,同时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也是中国电视在“娱乐至死”语境下的突围之策。

猜你喜欢

电视节目媒介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老传统当传承
书,最优雅的媒介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周日广播电视
周五广播电视
周三广播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