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辽宁)老工业基地地域特色下的文化现象研究*
2018-01-25王瀹
王 瀹
(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沈阳 110819)
新时期,全面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任务已经全面打响。在刚刚结束的十九大上,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当中再次强调了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指出“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深化改革加快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①等一系列举措。辽宁老工业基地作为“共和国的长子”,理应在其中发挥重大作用,研究辽宁老工业基地特色下的文化现象,是东北文化振兴的需要,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注入新的活力。
一、辽宁老工业基地发展简介
辽宁老工业基地共经历了6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始于1949年结束于1957年,由于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施行,辽宁老工业基地在本阶段初具规模;第二阶段始于1958结束于1962年,在“二五”计划时期,辽宁老工业基地平稳前行;第三阶段始于1966年结束于至1978年,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影响,辽宁老工业基地在本阶段中曲折前行;第四个阶段始于1979年结束于1997年,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下,辽宁老工业基地实行转轨改制;第五阶段始于1998年结束于2002年,由于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辽宁老工业基地开始进入结构调整阶段;最后一个阶段,始于2003年,迄今为止依旧没有结束,此阶段为辽宁老工业基地的全面振兴阶段。
二、辽宁老工业基地地域特色
(一)地理位置
东北地区位于东北亚区域的中心地带,地理位置良好,陆地和海洋邻国众多。东与朝鲜相邻,北与俄罗斯接壤,南与蒙古国为邻;隔日本海与日本相望,隔黄海与韩国相对;南部濒临渤海与华北地区相联接,战略地位极为重要。辽宁位于东北地区的南部,与众多国家和省相邻。南与黄、渤二海相接,辽东半岛斜插于两海之间,隔渤海海峡,与山东半岛相望;西南与河北省接壤;西北与内蒙古自治区相连;东北与吉林省为相邻;东南以鸭绿江为界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隔江相望。
全省地形地貌大体可概括为“六山一水三分田”。省内河流、山脉、海洋、岛屿众多。辽宁地处中纬度的南半部,欧亚大陆东岸,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日照丰富,四季分明,为辽宁形成综合性农业大基地奠定了基础。
(二)风土人性
由于东北独特的地理位置,形成了东北独特的风土人情。由于东北四季分明,形成了东北人直爽的性格。东北冬天寒冷,人们养成了吃火锅、睡火炕的习惯。也许正是由于气候的寒冷,人们只能用自身火辣辣的性格来抵御严寒,因此,东北人最大的性格特点就是热情。素有“东北人都是活雷锋”之称。由于东北地区在历史上是罪犯和灾民的流放之地,为了生存,养成了东北人骁勇善战、剽悍刚毅的性格。辽宁地处东北南部,作为东北发展的“领头羊”,辽宁更是将这种风土人情展现的淋漓尽致。
三、辽宁老工业基地地域特色下的文化现象
(一)劳模文化
劳模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大文化环境的影响下,通过劳动模范这个优秀集合体的长期实践创造创新活动所形成的整体价值观念、信仰追求、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创业精神、助人风尚、劳动品格的总和。”②虽然劳模文化是我国在计划经济时期的产物,但其内涵和精神却是不变的,依旧适用于当代社会。辽宁作为老工业基地,形成其独特的劳模文化。
劳模文化贯穿于辽宁老工业基地发展的全程,在不同时期表现出不同特点,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可歌可敬的劳模人物。辽宁劳模文化具有“爱岗敬业,钻研业务、联系群众三个鲜明的特征。”③无论是孟泰、赵国有、马恒昌,还是舍身护厂的赵桂兰,这些全国劳动模范
都是辽宁老工业基地劳模文化的象征和代表。新时期,学习和发扬劳模精神、劳模文化,将为辽宁老工业基地甚至是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全面振兴提供精神和智力支持。
(二)辽宁方言
方言是地域文化的载体,方言的形成和地理位置、自然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现如今东北方言已经火遍全中国,虽同属东北方言,但辽宁省的方言却与吉林省和黑龙江省存在着许多差别,辽宁省内部各城市之间的方言也是不尽相同。
由于辽宁省全省地形地貌大致为“六山一水三分田”,所以省内既有像大连、葫芦岛、营口、抚顺这样的沿海城市,也有沈阳、锦州这样的内陆平原城市,还有本溪这样的山城。形成了大连方言、铁岭方言、海城方言、朝阳方言等多种特色的方言。但总的来说辽宁方言与多“儿话音”,且复音节词居多,感情色彩浓厚。
(三)东北民族民间艺术
提起东北民族民间艺术,人们立刻就会想到东北二人转、东北大秧歌和东北喜剧小品等艺术形式,它们既是东北民族民间音乐的代表,也是东北满、汉民族大融合、大繁荣的代表。在这一方面,辽宁与其他东北城市并无明显差别,在这里就以“东北”统称。
1.东北二人转
东北二人转至今已有300年的历史,但二人转这个名称却是在建国之后才有的,为了参加50年代初在北京举办的第一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大会,代表团在出行前将名字改为二人转。由于东北一年四季分明,春天播种秋天收割是东北人民特有的粮食生产方式,秋收之后,寒冷的冬天即将到来,所以东北二人转的演出一般都是在秋收农闲之后和漫长的冬天之际。东北二人转具体可分为东、南、西、北四路(派系),其中,西路和南路分别以辽宁省黑山县和大石桥为中心。每一路二人转都有自己的特色,所以在东北民间一直有“南靠浪,北靠唱,西打板头,东耍棒”的顺口溜。
2.东北大秧歌
东北大秧歌是从关内传进来的一种艺术形式,集歌、舞、戏曲为一体,“稳”、“浪”、“俏”是其主要特点。在风格上,既有火爆、热情又有稳重、幽默的特点;在音乐上调式上以宫调式和徵调式为主,其次为羽调式和商调式,几乎没有角调式的乐曲。东北大秧歌欢快的节奏使秧歌的表演变得更加热烈。在东北,人们在庆祝丰收和欢庆节日时,都会自然而然的扭起大秧歌,上到五六十岁的老人,下到刚会走的小孩,都会随着欢快的音乐、热烈的氛围以及卖力的表演者一起扭动起来。甚至是在平常的日子里,傍晚时分人们也会扭起大秧歌,来度过愉快的时光。大秧歌以其通俗易懂的舞步,已经成为东北人休闲娱乐的主要方式。
3.东北喜剧小品
随着春节联欢晚会和各大卫视语言类节目的播出,东北小品显然已经成了东北文化的代表,以其独特的语言和幽默方式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喜爱。究其根本原因就是东北小品多表现的是地地道道的农民生活,语言以东北方言为主,整体风格以幽默搞笑为主。从赵本山、潘长江等老一辈喜剧演员开始,东北小品就已经在全国范围内流行,近年来随着《欢乐喜剧人》、《笑傲江湖》和《喜剧总动员》等综艺节目的播出,更是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青年喜剧人,宋小宝、沈腾、马丽、王宁、艾伦、乔杉、修睿等名字家喻户晓,“扎心了,老铁”、“海燕啊,你可长到心吧”等小品台词,更是成为当今流行语,将东北喜剧小品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四)东北习俗
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形成了东北独特的习俗,东北地区习俗大致相同,所以这里也统一介绍。“东北十大怪”便是对东北地区独特习俗最好的概括,分别为“烟筒(烟囱)安在山墙边,户纸糊在窗户外;四块瓦片头上盖,反穿皮袄毛朝外;大缸小缸腌酸菜,十七八岁姑娘叼个大烟袋;草坯房子篱笆寨,下晚睡觉头朝外;吉祥喜庆粘豆包,养个孩子吊起来。”东北地区冬季寒冷漫长,所以家家户户住的都是火炕,用于取暖。由于过去交通不便,到了冬天人们吃不到新鲜蔬菜,在秋收后,只能将白菜放入缸里,腌制成酸菜,等到冬天的时候再拿出来食用。也是由于气候寒冷,人们在冬天的时候只能穿的很厚,用带毛的棉袄和棉裤用来抵御严寒。粘豆包对于东北人来说就和饺子一样,都是不可缺少的食物。将孩子吊起来是因为过去东北地区野兽较多,人们外出干活时,只有将孩子防止吊篮里,才能确保孩子的安全。虽然现在经济发展了,交通便利了,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流传已久的东北习俗已经深深烙入每个东北人的心里,到了冬天人们还是会包粘豆包,腌制酸菜。
正是由于辽宁独特的地理位置,才形成了辽宁老工业基地独特的文化现象,将其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是希望人们能深入了解辽宁老工业基地地域特色下的文化,了解东北文化,为东北文化的振兴做出贡献,进而推动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全面振兴。
注 释:
①习近平,中共十九大开幕,习近平代表十八届中央委员会作报告.中国网:http://www.china.com.cn/cppcc/2017-10/18/content_41752399.htm.
②陈勇.劳模文化的社会效应及其价值趋向[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5(3):22-26.
③专刊,劳模文化与辽宁振兴——2015年辽宁省中青年学者论坛综述.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12-31.
[1]习近平,中共十九大开幕,习近平代表十八届中央委员会作报告.中国网:http://www.china.com.cn/cppcc/2017-10/18/content_41752399.htm.
[2]陈勇.劳模文化的社会效应及其价值趋向[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5(3):22-26.
[3]专刊,劳模文化与辽宁振兴——2015年辽宁省中青年学者论坛综述.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12-31.
[4]张志元,周雪雪.劳模文化助推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党政干部学刊,2017(9):49-53.
[5]于溟跃.从“东北大秧歌”看东北文化.艺术研究,2012,03:117-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