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乡村振兴面临的困境及对策
2018-01-25任英杰
任英杰
(河南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7)
“三农问题”历来是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的问题。在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解决“三农问题”的急迫性和必要性愈发凸显。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把乡村振兴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20字方针为乡村振兴指明了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现今城市面临发展瓶颈,乡村振兴将会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然而由于农村先天发展不足,面临着诸多发展困境。
一、农村发展面临的困境
(一)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足
由于城市发展起步早,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号召下,城市更能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国家给予高度重视并集中优势资源推进城市化。在市场机制下,资本会流向最能使自己增值的地方。因此各种要素容易在城市汇集,为城市发展提供所需资源。这样就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而乡村则正相反,陷入恶性循环,结果是城乡差距日益加剧,“马太效应”愈加明显。分税制改革以来,事权下放财权上收导致基层政府资金不足,限制了政府在公共服务上的投入,对提供公共服务力不从心。乡村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单一也使得乡村公共服务十分匮乏。同时乡村干部在晋升锦标赛的压力下对于公共服务的关注也是有限的。
(二)缺乏规划,定位不清
与城市不同,乡村发展缺乏规划意识,对自身发展没有准确定位。由于历史原因,乡村发展一直附属于城市发展,对城市的依赖性较强,这种状况至今还没有发生实质性的改变。一方面很多领导干部缺乏规划意识,照抄照搬城市建设经验,结果农村还未发展起来就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走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有些农村看不到自身发展优势,没有走合适的发展道路,使农村发展举步维艰。另一方面,领导干部没有认识到乡村发展的重要意义,没有将乡村振兴放在战略层面,而是集中精力发展大城市对乡村的落后现状熟视无睹。
(三)城乡对立
城乡差距和城乡对立是相互促进的。实现乡村振兴就是消除城乡对立实现城乡融合,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实现共同发展。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长期存在,使人们在对农村存在偏见,认为农村是落后的代名词,很多资源要素逃离农村涌入城市,导致农村资源匮乏,没有条件发展。政府官员仍然用城乡对立的思想对待城乡发展,在制度、政策等资源方面向城市倾斜,导致城乡差距越来越大。城市和农村在发展过程中缺乏统筹规划,农村无法依托城市发展自身,城市和农村发展相互分离,缺乏联系和协调,既造成资源浪费又加剧了城乡发展的对立。
二、对策
(一)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相对于城市,农村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供给主体主要是政府,然而政府的资源总是有限的,而且在供给质量和效率方面存在不足。在这一点农村可以借鉴“PPP”模式的经验,发挥社会的力量调用一切可用资源,市场机制在城乡日益扩大的差距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缩小城乡差距并不能仅靠市场调节,更需要政府干预,加大对农村的政策倾斜,帮助农村尽快补足短板。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能够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使乡村和城市能够更加平等的竞争,使市场机制更有效的发挥,使资源得到更合理的配置。这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础也是十分关键的环节。
(二)因地制宜,突出特色
城市与乡村有着根本的不同,农村不是城市的“翻版”。因此农村发展不能采取“拿来主义”,照搬城市建设经验,而应结合自身实际,探索符合自身实际的发展道路。同质化是城市化最突出的问题之一,这也使有些城市发展遇到瓶颈,缺乏自身特色的发展是不可持续的。农村由于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很多资源还处于待开发状态,这为农村发展特色产业提供了机会。作为农村的主要产业,农业发展要加入创新元素,使其具有地域性、差异性和创新性,形成特色品牌走出乡村。农村特色产业发展能够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也可以吸引城市优质资源回流到农村,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走乡村特色化,差异化发展道路才是乡村振兴的唯一出路。
(三)城乡融合,合作治理
解放思想,破除城乡发展二元对立的偏见,既不能持有城市中心思想,也不能过度偏向农村[1],而应该将两者放在客观平等的地位去看待,结合两者的需要和实际,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基础上,农村可以“筑巢引凤”,承接城市过剩产能发展乡村产业,由此吸引各种资源要素流向乡村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合作治理是多元主体参与的,涉及多方利益协调,只有协调好各方利益,处理好各方关系才能推进城乡融合。合作的领域应该是全方位的,在产业融合、发展规划和公共服务等方面建立高水平的合作关系,使城乡两者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为补充、互相服务。[2]政府官员要树立新的发展理念,运用系统的思想,将城乡发展统筹起来,做好相应的制度和政策衔接。
三、结语
农村发展正处在历史发展的黄金时期,也是农村发展的战略机遇期。转变发展理念,走农村特色发展道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将农村建设成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