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有效沟通 从自我认知开始
2018-01-25王慧慧
王慧慧
(苏州工业园区唯亭实验小学,江苏 苏州 215121)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在小学教育阶段中,教育的对象是孩子。虽然个体生命的教育启蒙源自于家庭,但是对孩子人格的形成与人生方向的指引都在学校教育中促成。在传道授业中,老师会遇到诸多差异性等原因导致的矛盾与困难。因此在师生相处中,营造相互尊重、关怀的和谐氛围十分重要。而这样的氛围源于师生之间良好有效的沟通。有了良好的沟通,才会有培养出独立、自信、自控力强的优秀的学生的可能性。换句话说,学生首先要会认识自我,才会沟通表达,才会与人相处,否则良好的学习能力、行为、品格的形成都是空谈。
认识自我,换而言之,即为自我的情绪认知能力。
老师要培养学生的对自我的情绪认知能力,这样才能激发孩子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然后才能激发他们目标感的建立,才能培养他们其他的能力。那么情绪认知能力是什么呢?它包括三个方面:一对他人的察言观色;二知道自己的感受。比如;委屈、羡慕、沮丧、失望、开心等;三、能大胆表达出情绪背后的原因,比如说:自己为什么会难过?只有这三点行为长期坚持下来能成为习惯,那么学生才能够正视自己的情绪,才能进行有效的沟通。
那么如何培养情绪认知能力?
1、当老师遇到学生之间发生矛盾,或者学生有了情绪时,请一定不要着急或生气,摆正客观的心态,将接下来沟通当作是一个帮助孩子成长进步的好机会,来开展有效的沟通。
不管学生发生了什么行为现象都应该先关注学生的情绪,而不是看事件产生的不良后果与影响。例如:学生相处时发生矛盾,老师可以这样问:“你现在有什么感觉?你现在心情如何?”如果学生的情绪是几种复杂的情绪混合在一起的,老师可以从某一个点来切入进行提问互动。例如:在某一个具体环节时,可以这样说:我看到你在某个活动中,你的表情是…,你当时的心情如何?”如果孩子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情绪,那么老师可以试着在平常的集会,晨会,班队课等教育阵地上多试着用这样的句式表达。如:“我今天看到了某某同学晨读时非常认真,我感到十分欣慰”“刚才我看到某某同学在校门口和我打招呼,我感到非常感动”等这样的句子。老师的表达能在学生的心目中能起到示范的作用,也有利于学生在表达上的模仿。在以后的师生对话情境中,学生也会慢慢学会说出自己的感受与原因。
学生的自我情绪认知能力越高,行为调整的可能性才越大。在校园生活中,老师应该多关注孩子的情绪,遇到困难与矛盾时,老师首先关注学生的情绪,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不是和问题一起打败学生。同时不能主观猜测学生的情绪或者把自己的情绪和学生的情绪混为一谈。
2、当学生有情绪时,要学会接纳学生的情绪。接纳是理解学生的情绪,而不是赞成学生的情绪是对的。老师可以这样说:“我知道你因为什么事情有什么样的感受,对吗?”如果理解的不对,可以把问题用选择题来表示,比如:“我知道你因为什么事情而有什么样的感受,或者是因为什么样的原因产生了什么样的感受,对吗?”问题抛出后,不要着急听到答案,因为等待的过程中,学生其实在思考、理解、认识自己,并尝试表达的过程,所以老师要耐心等待,不能判断学生在逃避问题或者隐瞒。如果学生表达的情绪和老师理解的情绪不一样,请不要着急,因为这是老师理解自己学生的一个好机会。你可以这样问:“如果不是,是为什么呢?”如果学生对自己的情绪认识还不足,那么在平常的对话中,多出现一些关于人物情感的词汇,如:愉快、高兴、兴奋、激动、失落、孤单、愤怒、生气、担心、害怕、难过、伤感等。引用的多了,学生自然也能准确表达自我的情绪了。
3、师生在情绪对话中,可以共同来寻找情绪解决的好的方法。比如:“我知道你现在心情怎么样,我们一起来想办法让心情好起来吧”,在任何时候,老师要注意语气,一定要稳住自己的心情,不要因为事件情节严重或后果影响大等事态影响了沟通的效率。老师多用这样的情绪对话来帮助学生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这样才有利于促使学生知道自己接下来要做什么,才知道如何与他人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