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初期的社会控制及其社会功能探究
2018-01-25马小娟
马小娟
(宁夏大学政法学院,宁夏 银川 750021)
中国封建社会有人称之为超稳定结构,既是世界发展历史上经历封建时代最长,最稳定,一直没有中断文化历史的特殊社会,考察这样一个社会历史阶段,其封建社会的制度特征是我们不得不考察的因素,这套独具特色的制度安排也体现和丰富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社会思想。其主要特征有:独特的文官选官制度,以科举制为主要方式的选官制度为封建社会保证了制度执行者的选拔。促进了社会的流动,有利于社会的发展;中国古代监察机构的健全,中国古代社会的监察制度是自秦以来建立,到唐宋发展完善,明代的社会监察制度有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君主权利的调控,中国古代社会的君主集权制是有限制的君主集权制度,君主有一道调节的方法和制度,这对限制君权有很大的作用。
一、明代初期社会制度思想——强化社会控制
明朝自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到1644年崇祯帝煤山吊死清兵入关,共经历了276年16代帝王,其中神宗在位48年,光宗在位最短31天。其中有作为的皇帝有明太祖和明成祖。明代是封建社会的中后期,被称之为封建社会的余辉。
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出生最为贫贱的皇帝,被称之为庶民皇帝,从放牛娃到游方僧再到一国之君,一生励精图志,勤勉节俭。他统一了全国结束了元末二十年的战乱局面,善于借鉴前朝经验,与民休养生息,为明前期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政治上朱元璋空前加强中央集权,成为历史上权力最大的皇帝。
(一)朱元璋作为一个平民皇帝朱元璋最能了解平民百姓的疾苦,在民间的经济和政策上它采取的是较为松散的政策,而对于统治阶级的官僚他采取严刑峻法,尤其是对贪官污吏更是严惩不贷,虽然也制造了一些冤假错案,但有效打击了贪官污吏,使政治清明,加强了社会控制。
(二)科举制的执行,科举自元后期社会动乱以来中断,朱元璋在建国后为招揽天下贤士重新采用科举制,恢复了文官选官的制度。
(三)明皇祖训的颁布,朱元璋为避免以后皇室纷争骨肉相残,以明皇祖训的形式颁布了相关的制度规定,这些制度后来成为社会发展的障碍。
二、明初期的政治制度革新——加强皇权
(一)内阁制的建立
1380年朱元璋以左丞相胡惟庸逆谋为名废除了宰相制和中书省,并以祖训的形式加以规定。在嘉靖万历年间内阁制逐渐形成。皇权与相权之争是封建社会历朝历代推动社会政治结构变化的动力之一。朱元璋废相的目的在于进一步加强皇权,进一步集中权力加强对社会尤其是官僚阶层的控制。
(二)明代的特务机构
明代与其他封建社会不同的特有机构就是明代的发达的特务机构,对于明代的特务机构后世褒贬不一,明代的特务机构分为四大部分首先是“宦官十二衙门",在明代废相以来宦官成为皇帝的主要政务帮手,他们虽无宰相之名,却有宰相之实,掌有重权,尤其是司礼监的秉笔太监更是大权在握。锦衣卫原本是皇帝的私人卫队在明代锦衣卫不仅负责保护皇帝而且有侦查京师官民之责。此外最出名的是“东西厂”均有宦官长官把持。除此之外患有派往各地的地方监督也均有宦官担任。
(三)明代的监察机构
明代是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发胀的一个高峰,朱元璋非常重视监察制度的建立,1382年将过去历代的监察机构御史台改为督察院。并设立了为监督六部设立专门的六科,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监察制度。
三、明代的科举制的特点——“八股取士”
(一)明代的学校
明代初期为了招揽贤才,集聚管理社会的有用人才,开办了学校,同时开科取士。1365年朱元璋在南京设立国子学,称之为国学,1382年改为国子监,国子监生由各地学校保送优秀学生,也有捐生。他们可以直接做官或有参加会试的资格。除此之外患有地方学校,称之为州府县学,有专门的提学管理。
(二)明代的科举制
明代自1382年恢复了科举,并规定八股取士,考四书五经,具体的过程有:院试一般在府城进行考中以后称之为相公或秀才;一般在省城举行由秀才和国子监生参加,考中之后称之为举人;会试一般有礼部主持。在省城或南北二京举行,有举人参加,考中以后称之为贡生;殿试在奉天殿,或文华殿由皇帝亲自主持,考中之后称之为进士。
四、明代初期社会控制的影响及功能分析
明初社会政治制度的社会功能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积极的功能,即对当时社会来讲是积极的促进社会发展和稳定,有利于社会清明,百姓安居乐业的作用这是一种显性的社会功能。也有不利的一方面,即不断加强的社会控制力和相对缺乏变化的制度也对当时和后世产生了较大影响,这种影响有可能在当时是隐性的,是逐渐显现的。在明代其社会政治制度的主要功能所体现出一种社会控制的加强,这种控制是指的皇权下的社会控制的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