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哈贝马斯科学技术意识形态论及其意义

2018-01-25吴娇娇

山西青年 2018年16期
关键词:哈贝马斯生产力资本主义

吴娇娇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83)

一、哈贝马斯科学技术意识形态论的主要观点

(一)科学技术即是意识形态

哈贝马斯明确指出,只有到了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科学和技术才是意识形态,而且具有意识形态的功能。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自19世纪后25年以来,在最先进的资木主义国家中出现了两种引人注目的发展趋势:其一,强化国家干预,这确保了制度的稳定;其二,推进科学研究与技术之间的相互依存,这使科学成了第一位的生产力”[1]。具体来说:

第一,国家干预的加强为科学技术成为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准备了客观条件。哈贝马斯认为,在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由于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并积极制定政策和采取措施介入资本主义发展,资本主义社会发生巨大变化——以“公平交换”为核心的资产阶级旧意识形态遭到破坏并走向消亡,不再适应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资产阶级需要“新的合法性”作为统治基础以巩固和促进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这样,新的意识形态形成便具备了可能出现的客观条件。

第二,在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科学和技术成为意识形态是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的重要结果。首先,科学技术发展带来了政治活动的技术化。科学技术发展对社会产生了空前影响,其中包括对政治的影响。在此影响下,政府为了促进经济发展和保证社会稳定,在解决政治问题的过程中采用科学技术手段,把政治问题变为技术问题,使政治活动技术化。其次,科学技术发展促使科学技术渗透到了“非政治化”的群众意识中。科学技术发展取得的显著成就使人们相信科学技术同样可以应用到政治和社会系统中解决问题,社会应当以科学技术作为判断其发展的唯一标准。这样,科学技术作为社会发展标准凭借其隐形性最终渗入到不关心政治活动的群众意识中。最后,科学技术发展使公众舆论非政治化。过去应由公众讨论所解决的问题开始不涉足政治活动领域来解决,而是变成了需要由科学技术解决的问题。人们盲目相信科学技术可以解决一切,过度关注技术问题。由此可论证,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后必然在各个领域(如政治和社会领域)占据重要地位,最终成为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的新意识形态。

总之,哈贝马斯认为,科学技术不仅是生产力,而且是意识形态。在晚期资本主义社会,技术和科学意识具有意识形态的功能,成了“技术统治的意识”。

(二)“技术统治的意识”的特征

“技术统治的意识”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新意识形态。它与旧意识形态相比,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技术统治的意识”减少了意识形态性。旧的意识形态主要采用宣传、哄骗等手段给人们制造一种幻想,以迷惑人的方式来维护资产阶级统治,具有欺骗性、不透明性。而科学技术则是在人们生活中现实存在,并使自己的力量直接借助于客观理性,具有较少的欺骗性和虚假性。因此,新的意识形态更加直接和透明。

第二,新的意识形态更加隐蔽、更易渗透和更易接受,覆盖范围更广。“技术统治的意识”不仅以其现实的力量为统治阶级作了强有力的辩护,而且以隐形的方式抑制了被统治阶级的需求,最终损害了人类的利益。这表明,新的意识形态对各个阶级乃至全人类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体现了其隐秘性、易渗性、易接受和涵盖广的特点。

第三,新的意识形态抛弃了理想和价值。旧的意识形态通过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幻想迷惑被统治阶级。这种幻想虽不一定能实现,但它凭其“美好性”反对和批判现实,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必然反思和超越了现实,体现了旧意识形态理想性的特点。而新的意识形态通过科学技术这一现实手段维护资本主义统治,使资本主义制度永恒化。新的意识形态重在维护现实,不对现实进行批判,更不可能反思与超越现实,因而没有理想和价值可言。

(三)技术和科学作为新的意识形态对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在哈贝马斯看来,技术和科学成为意识形态后,马克思主义的一些原理发生了变化。主要表现在:

1、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范畴不再起作用

19世纪末以前,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由市场进行自我调节,国家不作干预。19世纪末以后,资本主义国家不再任经济活动自由发展,而是介入并加强对它的干预,从而致使以“公平交换”为核心的意识形态逐渐瓦解。资本主义要想获得发展,就必须通过国家干预并不断改进社会和经济政策才能实现。这时,市场调节与国家干预在资本主义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发生变化,经济体制与政治体制的关系随之发生了相应的变化。那么,马克思所论述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也必然变化。因此,在技术和科学成为意识形态后,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范畴便不再起作用。

2、劳动价值论的条件发生变化

哈贝马斯指出,自19世纪末以来,随着“技术的科学化”,科学和技术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科学、技术和其应用一体化,形成密切相关的体系。工业研究和国家委托的任务紧密联系,国家委托的任务首先促进军事领域的科学技术进步,之后军事领域的科学技术回到民用工商业并带动民用工商业进步和发展,从而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显然,科学和技术已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并且成为剩余价值的来源。因此,他认为,在科学和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后,剩余价值的来源发生了变化——由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变为科学技术。这样,马克思劳动价值学说的条件发生了变化。

3、阶级斗争理论要根据条件来运用

哈贝马斯指出,19世纪末以后,随着晚期资本主义社会国家干预加强和科学技术成为第一位生产力这两种趋势的出现,马克思的阶级斗争理论发生了变化。第一,在晚期资本主义社会,国家通过干预政策即补偿政策保证了依靠工资生活的群众的忠诚度,避免了对立阶级间冲突和斗争的发生,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之间的关系。第二,在晚期资本主义社会中,统治方式发生了转变。资产阶级改变了过去直接对其他阶级进行政治统治或通过经济来进行统治的方式,而是采用把其他阶级当做与本阶级具有同等地位的集体来看待的统治方式。因此,资产阶级统治从表面上弱化了阶级利益,减少了阶级冲突。基于此,哈贝马斯认为,自技术和科学成为意识形态后,阶级斗争理论要改变过去的分析,根据具体条件来加以运用。

4、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被劳动和相互作用之间的联系取代

哈贝马斯指出,就生产关系而言,制度框架(即生产关系层面)是在自由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确立的且只能出现在这一阶段。那么,19世纪末进入晚期资本主义社会后,制度框架或生产关系就不再具备之前所具有的职能。就生产力而言,生产力最初的确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但同样在进入晚期资本主义社会以后,科学技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取得了统治的合法性,生产力的提高变为由科学技术的进步来决定。因而它自身不再像过去一样具有解放的潜力,也不能引起解放运动。这表明,生产力在晚期资本主义社会不再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于是,马克思所得出的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同社会大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观点并不适用于当前的资本主义社会。因此,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不再发挥作用,应由劳动和相互作用之间的联系所代替。

二、哈贝马斯科学技术意识形态论的意义

(一)对科学与技术的批判性分析具有启发性,开阔了理论探索的思路

哈贝马斯指出,自19世纪末以来,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人们形成了与之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即从思想上使人们相信科学技术的重大作用,接受科学技术成为意识形态的观点并使科学技术成为资本主义合法性的基础,导致人们再一次接纳和认可资本主义,实现了资本主义的新发展。

我们应当明确,科学技术并不像哈贝马斯所说是意识形态。但在当今世界,资本主义的确因科学技术进步而为自身增加了合法统治性的筹码。那么,从哈贝马斯此观点延伸,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统治合法性的虚伪、认清科学技术的负面价值、如何看待科学技术的异化并防止科学技术的异化等,则是我们值得进一步思考的问题。这样不但有利于我们认识到应批判性地分析哈贝马斯的科学技术意识形态论,而且为我们深入研究关于科学技术的理论开辟了新的思路。

(二)有利于注重发展科学技术,使科学技术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首要动力

哈贝马斯认为,在晚期资本主义社会,技术和科学已成为第一位的生产力。虽然这一观点是他在资本主义国家科学技术发展的背景下提出的,但他所揭示的科学技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观点对我国在现阶段坚持把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第一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当前,中国进入了新时代。面对新的历史条件,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树立科学技术是核心战斗力的思想,推进重大技术创新”,[2]充分肯定了科学技术的重要地位。因此,我国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应当继续把科学技术放在重要地位,牢牢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鼓励科学技术创新,推动科学技术进步,以提高我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推动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三)有利于重视科学技术的渗透功能,进一步优化党的执政理念

如前所述,科学技术作为资本主义社会的新意识形态更加隐蔽和更易渗透,即具有渗透性。哈贝马斯认为,科学技术的这种渗透性不但没有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反而更有利于无声地维护资本主义现行统治。

哈贝马斯的这种分析有利于促使我们深刻理解科学技术的渗透功能。在此基础上,应当而且有必要将科学技术作为国家政策的重点,为中国共产党制定政策、优化执政理念、提高执政能力提供新的视角。这将有利于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猜你喜欢

哈贝马斯生产力资本主义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如何理解现实的人——论哈贝马斯理解人的三个维度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牺牲内向化的多维度解析——基于哈贝马斯对《启蒙辩证法》的解读
规则与有效——论哈贝马斯言语行为的规范性
哈贝马斯科学技术批判的深层逻辑
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理性思考
我国道路货运生产力发展趋势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
逆全球化:资本主义最新动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