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研训一体构建幸福教育

2018-01-25

幼儿100 2018年18期
关键词:培训老师教育

新教育的倡导者朱永新说过,“教育本身就是生活,应该让所有与教育发生关系的人过一种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从这个意义上说,幼儿园新教师不能算是教育生活中的“新人”,只是角色由学生变成了教师。他们带着各自不同的教育生活经验、观点和能力走上幼儿园教师岗位。由此开展的新教师培训则是借助专业的力量引领他们构建一种崭新的教育生活,使他们成为有信念、有能力、有幸福感而又不失个性的自己。

一、“严”不如“研”,像研究幼儿一样研究教师

传统的教师培训注重实操技术的强化,培训方式、培训内容上具有一定的模式化,培训管理上也强调统一性、规范性。人本化的教师培训则更关注被培训者的个性需求,培训方式、培训内容更灵活和多元,在培训管理中少了一些自上而下的严肃感,多一些不断生成的研究味。

案例:A老师是入职仅半年的新教师,师范期间成绩优异的她一开始就被大家寄予厚望。而A老师的自我感觉却并不好,几个月下来,愈发心事重重,就像她自己说的那样:“我每天都很忙,却不知道在忙什么。”究竟问题出在哪儿呢?我们通过教学现场观摩、个别交流对话、周边人员访谈,了解到其中的症结。作为一名新教师,A老师满腔热情地投入工作,却发现自己陷入班级琐事中无法脱身。每天按部就班地完成一日生活流程,快速应对临时出现的个别教育、生活护理等问题,感觉疲累、困顿。表面上看A老师工作忙碌辛苦,其实却是低效而缺乏幸福感的。究其原因是年轻教师将幼儿园工作简单地程序化,不断重复、简单应付让他们降低了感知教育问题的敏感度,缺失了实践反思的理性自觉,最终被教育生活中的细碎事实埋没,愈发困惑。

可以说,A老师的情况在新教师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要帮助他们走出困惑,仅靠传统的理论学习、教学竞赛等培训方式并不能解决问题。关键在于唤醒他们的教育反思意识,通过自觉的自我审视、自我修正,提升专业性和工作幸福感。

行动:我们尝试以全新的方式开展新教师培训,帮助与A老师有相同需求的新教师走出困惑。

第一步,组织工作三年以内的新教师开展一次特殊的沙龙活动——“吐槽大会”。这样的交流方式显然很适合这些90后的年轻教师,他们或以自黑的方式吐槽自己在工作中的尴尬际遇,或以说笑话的形式谈谈“你所不知道的幼师故事”。笑声、掌声过后,主持人抛出问题:“你愿意继续接受这些槽点吗?有没有可能改变它?你的身边有没有这样的高手?”

第二步,邀请新教师推选的班级管理中的“高手教师”开设经验分享会,新教师提问,老教师回答。问的是工作中的实际问题,答的也是富有创意、接地气的妙招。例如,问:遇到调皮捣蛋的孩子管不住怎么办?答:为什么要“管住”他?不妨“关注”他。用平和的态度获取信任,找到符合他兴趣爱好的学习方式和游戏内容,让他忙于“玩中学”而不是“无事生非”。

第三步,要求新教师选择一日生活组织中的某一个“槽点”,在自我实践的基础上写下教育反思,分享交流。新教师们尝试“回头看”自己,尝试基于幼儿的角度思考教育问题,尝试用自己的方式超越和创新,而写作则帮助他们从生活碎片中提取有意义的事物并加以深化理解,进而成为教育生活中的有效经验和专业能力。

以上三步走的新教师培训活动,组织形式看似松散,却因为契合新教师的实际需求而将众人的目光聚焦起来;培训内容预设成分相对较少,却在培训现场的积极互动中生成了有价值的教育问题。在此过程中,新教师们既是研究者,也是被研究者,充满研究氛围的培训变得有趣而有效。

二、“识”才能“实”,共识共鸣让成长自主发生

传统的教师培训中,培训的组织者与参与者在人员、分工上是相对区分的。培训的组织者主导整个培训的设计、实施全过程,而参与者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的位置,主动性、积极性受到影响。人本化的教师培训重视被培训者的主体地位,将教师参与培训的主动性作为培训效果的主要考量标准,让培训更具实效性、生长性。

案例:学习故事是一套来自新西兰的儿童学习评价体系,我园将其列为新教师培训的重要内容,试图通过这项专题培训有效提升新教师对儿童行为观察的能力。培训之初,我们邀请相关专家来园授课,以讲座的形式开展培训。半天的讲座过后,新教师们的学习反馈并不尽如人意。“学习故事”不仅没能成为新教师日常教研的话题,反而产生了一些负面的声音:“是不是我们又要写新的案头材料?作业又变多了?”“这个‘学习故事’是舶来品,适不适合我们这里啊?”“实话实说,我没完全听懂,感觉和以前的游戏观察记录差不多啊。”显然,由于培训组织工作没能体现人本性特征,本次培训开局不利。被动参与的新教师们对专题培训缺乏整体认识,突然出现的新理论让这些年轻教师措手不及,进而显现出倦怠和排斥的心理。

可见,为新教师提供的培训既要以新教师为本,更要让新教师走到前台来“做主”。培训前,要让每一位教师明晰本次培训的整体概况,包括目的、要求、具体实施步骤、后续任务等,产生共识。培训中积极转变形式,由“听专家说”“听领导说”变为“听大家说”。让新教师在培训中由被动转为主动,产生共鸣,提高自我效能感。

行动:“学习故事”力求建构的是儿童作为积极主动的学习者的形象,我们不妨也给予新教师同样的信任和期许,让他们从问题入手,以行动研究的方式更自主地开展培训学习。

首先,改变“起步方式”。园内购买“学习故事译丛”系列书籍,教师QQ群分享相关文章,鼓励新教师按照自己的节奏学习起来,行动起来,有问题大胆提出来。

其次,更新互动方式。我们组建学习故事QQ群,鼓励新教师们互相抛接问题。例如,问:“学习故事与以往的个案观察记录有什么不一样?”答:“最大的不同应该是理念吧,书中强调学习故事关注的是孩子能做的而不是不能做的。”问:“回应,我应该写几个?越多越好?”答:“回应贵在精而不贵在多,有用就好。”

再次,提供展示平台。我们开展“我的学习故事”专题展示活动,让新教师以图文并茂的方式介绍自己撰写的学习故事,邀请专家团队做现场点评,给予鼓励。此时的学习故事不再是纯粹的理性概念,而是内化为新教师的专业理念,外化为有效的教育行为。

从被动接受式的培训到主动参与式的培训,我们将被培训的新教师“放大”“前置”,将专家“后移”“点睛”。培训不再是工作任务,而是成长需求。QQ群组建起的合作共进的培训伙伴是培训中关键的一环。信息经验的分享、研讨行动中的对话、心理的支持与互助在这里逐步实现。共识共鸣建立起的不仅是培训学习的良好氛围,更让培训全程真实、踏实、务实。

三、“行”中立“信”,携手同行中共享教育幸福

教育家李镇西说过:“作为校长,应该有资格、有底气对年轻教师说——‘请像我一样做教师!’”这是学校管理者应有的立场和气度。但事实上,传统教师培训通常只关注被培训者的成长,培训组织者自身却置身事外。人本化的教师培训将培训的全体成员视为一个整体。而培训的组织者不仅是研究团队中的一员,更应是其中的引领者、示范者。

案例:B老师和C老师是江苏省首批免费男幼师,进入幼儿园工作岗位已有近三年的时间。在一次新教师沙龙活动中,他们提出了同样的困惑:“会做不会写怎么办?”三年的工作实践,他们逐步走出新手的适应期,已经能基本胜任本职工作,幼儿、家长、同事也对他们的工作给予认可。然而,每每遇到论文评比、反思交流时,他们就皱着眉头叹气。B老师甚至戏称:“一拿笔,我的脑子就卡壳了!”其实,两位男教师口中的“不会写”包含“不常写”“不愿写”以至于“最怕写”。一方面把教育写作看成理论专家才能做的高难度工作,增加了畏难心理。另一方面,个人专业成长的磨砺重操作技能轻理念素养,认为平时带好班,管好孩子,会备课、上课就行。却不知,写作才是思考的真正开始,只会做,不去想,更不写的老师无法成为优秀的专业幼教人,更无从体验幸福的教育生活。

两位男教师的困惑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园新教师培训中的缺失。幼儿园教师以女性为主,男教师入职后,往往被要求在健康领域教学、多媒体课件制作方面多下功夫,弥补女教师在这些方面的不足。而在专业阅读、实践反思,乃至专业写作方面涉及不多,造成发展短板,不利于他们今后的长远发展。

行动:我们开展写作专项培训,将园内有这方面困惑的新教师组织起来,将善思考、乐写作的优秀教师邀请进来,园长室成员全程参与,开展了为期一个学期的持续性结对培训。

携手实践,积累元气。优秀教师及园长室成员作为导师,分别与新教师自愿结对,形成两人培训小组。以新教师的兴趣、能力为出发点,确定某一教学问题为研究基点,在日常教育实践中展开研究。如C老师就提出:我们的区域游戏以室内为主,我想尝试户外体能区游戏。他和导师尝试将教室门前场地创设为不同的运动区域,包括平衡区、柔韧区、敏捷区、力量区、综合素质区等,并根据幼儿游戏情况不断调整活动材料。

好书共读,滋养底气。两人小组选择一至两本与研究主题相关的专业书籍开展共读,吸纳书中有价值的内容,修正和丰富理论支撑。C老师与导师选择共读《学前儿童健康学习与发展核心经验》《发展适宜性游戏:引导幼儿向更高水平发展》。从第一遍通读,到第二遍研读,两位老师不仅从书中获得理论滋养,而且彼此间也有了更多共鸣。

思维碰撞,激发灵气。阅读和实践仿佛一对专业成长加速器,在之后的研讨中,新教师们有话说,也敢于说。他们对于实践中的问题有了自己的观点并乐于尝试。而此时,导师们选择倾听、启发和支持。用B老师的话来说就是:“平淡的日子变得有趣了,每天都在发现、在收获。”

文字交流,展露志气。朱永新说过,“阅读是站在大师肩膀上前行,而写作是站在自己的肩膀上攀升,发展共同体是站在集体的肩膀上飞翔”。历经阅读、实践、思考,新教师们笔下的教育生活虽仍稚嫩朴实,却呈现出勃勃生机。此时,导师们的文字给予他们榜样的力量,成为他们努力超越的目标。C老师更在此基础上申报了青年专项课题《基于幼儿健康核心经验的体能区创设研究》。

对于本次写作专项培训,新教师们用“学、思、行、著”同步的方式亲历了研究全程。他们感受到研究的乐趣,在行动中建立起专业信念,这是最大、最深远的收获。

猜你喜欢

培训老师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从五方面做好引导培训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