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兰县迈龙地区金多金属矿矿体地质特征与找矿远景分析
2018-01-25张里斌肖积福李文君何俊江张斌顺
张里斌,肖积福,李文君,何俊江,张斌顺
(青海省有色地质矿产勘查局八队,青海 西宁 810012)
1 地质概况
研究区出露地层较单一,岩石出露主要为早元古代白沙河(岩)组(Ar3Pt1b)。主要分布于研究区西部,局部以捕虏体形式赋存于岩体之中。主要由片麻岩和斜长角闪片岩组成,其次为大理岩和少量黑云石英片岩[1]。研究区构造相对简单,主要分为近东西向构造、北东向构造、北北西和北北东3组[2]。主要构造特征如下:
1)近东西向断裂
研究区主要为近东西方向的区域逆断层(F4)。它受昆中断裂带的控制,具有规模大、扩展长等特点[3]。它贯穿整个研究领域。具多期活动及多种性质的特点,断裂构造一般以压性为主,断面近直立,其与北西向与北东向两组断层多有交汇,交叉形成"X"形,规模一般在几十米至几百米间,与其相交的北东或北西向构造交汇部位有金矿化体和银铜矿体产出。研究区及周边的瓦勒尕、阿斯哈、色日矿区内的发现的矿体均产于与其相交的北东向、北西向的断裂构造中[4-6]。
2) 北东向断裂
主要分布在研究区北部区域性正断层(F3),为压扭性或压性断裂,走向为30(°)~50(°)之间,倾角为65(°)~75(°),贯穿整个研究区,围岩均为中—粗粒灰白色花岗闪长岩,以上构造破碎带均含有一定的矿化体,构造破碎带宽5~35 m,带内见有断层泥,并见有褐铁矿化、硅化、碳酸盐化、高岭土化等。
3)北北东和南北向断裂
出露于研究区东部近东西向断裂旁侧,为近东西向构造的次级构造,研究区目前发现的有4条,其中Ⅳ、Ⅶ号含金构造蚀变带为南北向,Ⅴ、Ⅵ号含金构造蚀变带为北北东向。断裂构造地表出露长约200~800 m。断裂带中见有后期充填的石英脉,岩石破碎、蚀变强烈,可见较强的褐铁矿化、孔雀石化、硅化等,新鲜面可见黄铁矿化、黄铜矿化、方铅矿化等[7-8]。
该区岩浆活动以加里东期和华利西期为主。岩性具有超碱性酸性分布,以华利喜中酸性岩为主。区内脉岩种类较多,分布广泛,有辉橄岩、蛇纹岩、细晶辉长岩、辉绿岩、闪长岩、闪长玢岩等。纵观该区侵入岩分布情况,从加里东期到华力西期,岩性暴露于超基—碱—中酸性(共约9类)的不同程度。主要是华力西期,本期中酸性侵入岩在该地区分布极广,共见6次穿插关系,加里东期共见两次穿插关系[9]。
2 蚀变带特征
目前已发现14条蚀变带,根据发现的先后顺序分为7条含金构造蚀变带(Ⅰ~Ⅶ),7条构造蚀变带(Pf1-7),现将主要含矿构造蚀变带按顺序介绍如下:
1)Ⅰ号含金构造蚀变带
位于HS3综合异常内,产于华力西期花岗闪长岩体中,追索长大于1 000 m,宽1~6 m,产状25(°)∠75(°),蚀变带主要由石英脉、蚀变闪长岩、断层泥组成,具绿泥石化、绢云母化。石英脉宽0.8~2 m,与蚀变带走向一致,石英脉呈黄褐色,具褐铁矿化、高岭土化、黄铁矿化等。圈出金矿体(AuⅠ-1、AuⅠ-2)2条。
2)号含金构造蚀变带
位于HS6综合异常内,产于华力西期花岗闪长岩体中,目前追索长度400 m,宽5~20 m,呈东西向展布,蚀变带呈黄褐色,岩石较为破碎,多呈碎裂块状、角砾状。岩石蚀变较为强烈,蚀变主要见高岭土化,钾长石化,褐铁矿化,岩石表面可见黄褐色铁钒。局部见有星点状分布的黄铁矿,呈半自形—它形,粒径0.1~0.2 mm。在该矿化带施工3个探槽,但均未揭露到较好的矿化体。
3)Ⅲ号含金构造蚀变带
位于HS3综合异常内,产于华力西期斜长花岗岩中,呈北西向展布,追索长大于1 000 m,控制长300 m,宽1~2 m,蚀变带主要由石英脉、蚀变花岗闪长岩、断层泥组成,具绿泥石化、绢云母化。石英脉宽0.8~1 m,与蚀变带走向一致,石英脉呈黄褐色,具褐铁矿化、高岭土化、黄铁矿化等。圈出金矿化体(AuⅢ-1、AuⅢ-2)2条。
4)Ⅳ号含金构造蚀变带
位于Au-26及Ag-40号异常内,产于华力西期花岗闪长岩体中,呈南北向展布,位于区域断裂F4北侧,推测为该区域断裂的次级构造。地表呈现明显负地形,目前追索长500 m以上,宽2~8 m。蚀变带呈灰白色、黄褐色;由蚀变碎裂花岗闪长岩,硅质岩,断层泥等组成。氧化矿矿石矿物以褐铁矿、孔雀石和细粒-细脉状、星点状黄铁矿等组成,脉石矿物为石英。硅化、碳酸盐化、孔雀石化、绿泥石化、高岭土化、碎裂—糜棱岩化、绢云母化较普遍,带内岩石破碎,石英细脉沿节理贯入。石英脉宽一般地表为0.05~0.8 m,脉中黄铁矿呈星点状、团块状、细脉状。偶见黄铜矿颗粒。圈出金银铜矿体(AuAgCuⅣ-1)1条。
5)Ⅴ号含金构造蚀变带
位于HS3综合异常内,呈北北东向展布,位于区域断裂F3北侧,推测为该区域断裂的次级构造。目前追索长500 m以上,宽1~3 m。地表产状较陡立,蚀变带由蚀变石英闪长岩、石英脉、断层泥等组成,具硅化、高岭土化、碳酸盐化、褐铁矿化、绢云母化等,石英脉宽一般0.2~0.8 m,脉中黄铁矿呈星点状、细脉状、条带状,带内出现多条石英脉,蚀变带走向一至。圈出金矿体(AuⅤ-1)1条。
6)Ⅵ号含金构造蚀变带
位于HS3综合异常内,呈北北东向展布,位于区域断裂F3南侧,推测为该区域断裂的次级构造,与Ⅴ号带呈平行关系,蚀变矿化特征及其类似,地表产状较陡立,目前追索长200 m以上,宽1~3 m。蚀变带由蚀变石英闪长岩、石英脉、断层泥等组成,具硅化、高岭土化、碳酸盐化、褐铁矿化、绢云母化等,石英脉宽一般0.2~1 m,脉中黄铁矿呈星点状、细脉状、条带状,带内出现多条石英脉,蚀变带走向一至。圈出金矿体(AuⅥ-1)1条。
7)Ⅶ号含金构造蚀变带
位于HS2综合异常区西部,产于花岗闪长岩体内,目前追索长大于1 000 m,宽1~4 m,呈南北向展布。蚀变带主要由蚀变花岗闪长岩、碎裂花岗闪长岩、构造角砾岩、黄铁绢云岩、细小的石英脉、断层泥等组成,蚀变主要有硅化、碳酸盐化、黄铁矿化、孔雀石化、绿泥石化、高岭土化、碎裂—糜棱岩化、绢云母化较普遍,次为黄铜矿化、方铅矿化。石英细脉沿裂隙贯入,石英脉脉宽一般小于20 cm。圈出银铜矿体2条(AgCuⅦ-1、AgCuⅦ-2)。
3 矿(化)体特征
区内共圈出10条矿(化)体,其中金矿体5条(AuⅠ-1、AuⅠ-2、AuAgCuⅣ-1、AuⅤ-1、AuⅥ-1),金矿化体3条(AuⅡ-1、AuⅢ-1、AuⅢ-2),银铜矿体2条(AgCuⅦ-1、AgCuⅦ-2)。
3.1 矿体特征
1)AuⅠ-1
AuⅠ-1矿体产于Ⅰ号含金构造蚀变带内,产于华力西期花岗闪长岩体中,呈北西向展布,目前由1条探槽追索控制(17MLTC9)。AuⅠ-1矿体长160 m,厚4.43 m、金品位1.34~2.02 g/t。AuⅠ-2矿体长108 m,厚1.30 m、金品位1.05~3.23 g/t。
2)AuⅠ-2
AuⅠ-2矿体产于Ⅰ号含金构造蚀变带内,产于华力西期花岗闪长岩体中,呈北东向展布,目前由2条探槽追索控制(16MLTC02、17MLTC11)。AuⅠ-2矿体长108 m,厚1.30 m、金品位1.05~3.23 g/t。
3)AuAgCuⅣ-1
AuAgCuⅣ-1矿体产于Ⅳ号含金构造蚀变带内内,产于华力西期花岗闪长岩体中,呈南北向展布,目前由3条探槽和1条剖面追索控制(17MLTC20、17MLTC21、17MLTC22、17MLYP10)。AuAgCuⅣ-1矿体长325 m,厚1.33 m,Au品位1.09~4.66 g/t、Ag品位26~62 g/t、Cu品位0.65%~1.58%。
4)AuⅤ-1
AuⅤ-1矿体产于Ⅴ号含金构造蚀变带内内,产于华力西期花岗闪长岩体和白沙河岩组的接触带上,呈北北东向展布,目前由3条探槽和1条剖面追索控制(17MLTC27、17MLTC28、17MLTC30、17MLYP11)。AuⅤ-1矿体目前控制长500 m,厚1.27 m,Au品位4.65~99.8 g/t,平均品位31.82 g/t。
5)AuⅥ-1
AuⅥ-1矿体产于Ⅵ号含金构造蚀变带内内,产于华力西期花岗闪长岩体和白沙河岩组的接触带上,目前仅由1条探槽控制(16MLTC32)。AuⅥ-1矿体目前控制长160 m,厚1.08 m,Au品位6.22 g/t。矿体延伸段地表打块Au品位2.33~16.4 g/t。
6)AgCuⅦ-1
AgCuⅦ-1矿体产于Ⅶ号含金构造蚀变带内,产于华力西期花岗闪长岩体中,目前由5条探槽和1条剖面追索控制(TC01、TC02、TC03、17MLTC24、17MLTC25、17MLYP09)。矿体目前控制长500 m,宽1~2 m,Au品位0.15~0.29 g/t、Ag品位19.76~116 g/t、Cu品位0.21%~0.59%。
7)AgCuⅦ-2
AgCuⅦ-2矿体产于Ⅶ号含金构造蚀变带内,产于华力西期花岗闪长岩体中,目前由1条探槽控制(TC03)。矿体目前控制长160 m,矿体宽1 m,Au品位0.15 g/t、Ag品位53.06 g/t、Cu品位0.21%。
3.2 矿化体特征
1)AuⅡ-1(h)
AuⅡ-1矿化体产于Ⅱ号含金构造蚀变带内,产于华力西期花岗闪长岩体中,呈北东向展布,目前由1条剖面控制(17MLYP01)。AuⅡ-1矿化体长80 m,厚1~2 m、地表打块Au品位为0.14~0.72 g/t。YP01岩石剖面Au元素高值102×10-9~109×10-9,Ag元素高值1 770×10-9~3 220×10-9。
2)AuⅢ-1(h)
AuⅢ-1矿化体产于Ⅲ号含金构造蚀变带内,产于华力西期斜长花岗岩中,呈北西向展布,目前由2条探槽控制(16MLTC01、17MLTC13)。AuⅢ-1矿化体,长295 m,厚0.55 m,Au 1.16~2.62 g/t。
3)AuⅢ-2(h)
AuⅢ-2矿化体产于Ⅲ号含金构造蚀变带内,产于华力西期斜长花岗岩中,呈北西向展布,目前由1条探槽控制(16MLTC01)。AuⅢ-2矿化体,长160 m,厚0.55 m,Au 0.88 g/t。
4 围岩蚀变特征
研究区内含矿带的分布严格受区内主构造断裂的控制,构造蚀变带多产于花岗闪长岩体与片麻岩地层的接触部位。硅化、褐铁矿化、黄铁矿化是构造蚀变区的常见现象。矿体产于构造蚀变带中蚀变矿化较集中地段。组成矿体的矿石多呈碎块、粉末状[10-11]。
矿体呈完全依附构造蚀变带产出,无论在走向或在倾向上,其产状与构造蚀变带产状一致。常有较高品位的多金属矿体产出。围岩蚀变主要为硅化、绢云母化、黄铁矿成矿、绿泥石、碳酸化、高岭土等,其中硅化、绢云母化、绿泥石、黄铁矿与矿体关系密切。一般情况下,沿裂缝的变化相对较长,而近矿物壁的变化是明显的。矿体中心或近侧为硅化,伴黄铁矿矿化,硅化定位较强;主要表现为绢云母和绿泥石[12]。
5 矿床成因及找矿标志
5.1 矿床成因
研究区域的综合研究水平相对较低,目前认为矿床成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研究区矿体主要类型为含黄铁矿的构造蚀变岩。含矿构造蚀变岩呈灰白色,氧化面呈黄褐色。硅化强度高,石英呈脉状。黄铁矿为结块、浸润、细脉。该结构为成矿流体的流动输送提供了通道,为矿体的就位提供了良好的空间。构造运动的构造热事件也是成矿热源之一。
2) 围岩蚀变:硅化和黄铁矿矿化与矿体密切相关。一般情况下,沿裂缝的变化相对较长,而近矿物壁的变化是明显的。矿体中心或近侧为硅化,伴黄铁矿矿化,硅化定位也较强。
3) 蚀变特征:研究区成矿构造蚀变带的铁矿矿化、硅化、黄铁矿矿化、绢云母化、碳酸化、黄钾铁矾、方铅矿化等蚀变现象。辉石带的矿体表面通常具有褐煤矿化、硅化、黄铁矿矿化、碳化、硅化、绿帘石化、绿帘石化等特征。
4) 岩浆活动:岩浆活动十分频繁,矿体一般产自花岗闪长岩或岩体与地层的接触。岩体与含矿构造的破碎带有空间联系,岩浆活动为成矿提供了重要的热源和源体。
综上所述,结合该区地层、构造岩和岩浆岩的地质背景,已知矿带的成因类型为构造蚀变岩型。
5.2 找矿标志
研究区多金属矿的分布受构造断裂带的严格控制。矿体产于破碎带,破碎带组成矿体的岩石多呈碎块、粉末状。多金属矿体多呈脉状、脉状,集中在构造断裂带最强烈的部位。无论趋势或趋势如何,其发生均与构造断裂带的发生、矿体与上下板块蚀变岩的边界一致。在矿 (化)体富集的区域中,岩石经常断裂,各种类型的蚀变强烈,金属矿化富集,这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异常征象:多元素异常组合良好,异常强度高,集中中心地球化学异常明显,是发现多金属矿石的有效指标。
2) 蚀变标记:有矿体形成的地方常见黄铁矿化、褐铁矿化、硅化、黄铁矿化、绢云母化、碳酸盐化、黄钾铁矾化,方铅矿化、闪锌矿化等矿化蚀变现象,是勘探的重要直接标志。特别是褐铁矿成矿和黄铁矿成矿带是重要的多金属矿体。
3) 构造标志:东西向和南北向构造及其派生的次生构造蚀变断裂带是矿体良好的保矿空间。寻找这样的断层构造是找矿的重要间接指标。
4) 构造蚀变带的尺度变化:构造的变化、构造的开放和产状的变化是多金属矿富集的主要部分。构造断裂带的变化具有矿体的富集性和厚度变化性。重要的制约作用往往导致矿体的膨胀、富集或矿体的尖灭和再现。
6 结 语
综上所述,研究区地质构造复杂,岩浆活动频繁强烈,具有良好的成矿地质背景及化探异常。已发现的7条含矿构造蚀变带,10条矿(化)体还未进行系统追索控制工作,规模有待进一步扩大。研究区内成矿条件优越,潜力较大,但总体工作程度较低,未开展系统的勘查工作,因此,有望通过进一步工作,在本区岩体中寻找构造蚀变岩型金矿和中低温热液构造型银多金属矿上取得新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