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传统文化对小学教育教学的启示
2018-01-25顾佳华
顾佳华
(沈阳师范大学,辽宁 沈阳 110034)
随着国家素质化教育方针的落实,小学教育工作面临着众多的挑战与机遇。教师进行全面的教学改革,才能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确保学生继承优良传统文化,避免在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产生不适反应,这就需要教师能够摆脱传统教学理念的束缚,结合传统文化对小学生群体进行正确引导与灵活启发,从而促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一、小学教育遗留的弊端问题研究
(一)德育与智育发展失衡
当前我国小学教育教学过程中,由于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束缚,教师过于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却忽略了道德教育,主要原因在于家长与学校领导过于重视学生的应试成绩。教育的现实意义在于赋予学生丰富的文化知识基础上,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与情感态度,确保学生能够对日后的学习发展中的知识进行创新正确,能够追求真善美事物。
(二)教学观念落后陈旧
师道,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使命是向学生介绍知识,为学生解答疑惑,也是教学活动的核心引导者,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与专业技能影响着教学效果。根据相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师资条件存在突兀性,农村师资条件与办学规模较为落后,西部地区师资供应量较差,在此种情况下,由于教师缺乏对新奇事物的探索热情,仍然采用讲授式教学方式,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进而降低学习质量。
二、应用传统文化加强小学教育教学的具体策略
(一)强化学生德育水准,促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在小学教育过程中,应当加强道德教育,道德是传承我国历史文化的重要因素,也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必须具备的。在当前国家大力提倡建设精神文明的时代下,加强德育教育,能够引导学生正确发展,但小学阶段能够加强人文与科学教育,全面维持辩证统一关系,能够分析传统文化要素,鼓励学生进行群体修身养性,由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能够加强小学生道德认知。所以在教学时,教师应当融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至理名言,能够增强学生的道德认知。同时应用计算机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生动的感知情境,有助于学生激发主观能动性,在课堂上通过协作交流,加强中华传统文化的知识学习。
(二)推出丰富教学模式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与发展开展,小学教育教师应当树立终身学习观念,创新教学方法,能够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结合历史经验创新教学内容,能够由单一的教学方式转换为多元化教学引导。当前我国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教师必须掌握信息技术操作水准,能够为学生播放相关的历史事件或者是影片,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跟随教师的讲解步伐,教师通过引导与督促,使学生在课前准备好与学习相关的传统文化材料,能够在课堂上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演示实践,使学生能够直观的掌握传统文化课程核心内容,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交流氛围。确保德育教育,中华传统文化知识的有效讲解。
(三)结合传统文化加强教学引导
在小学教育中,加强传统文化的有效渗透,是全体教师的责任。语文教师在班会上进行系统化教育,发扬优秀传统美德,在数学课堂上讲解数学家的成长故事,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必须能够运用数学眼光看待生活。同时在课程讲解过程中,突出介绍我国传统文化,由于我国历史悠久,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无论是民间工艺,或者是风土人情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这就需要教师增强学科知识,提高文化素养,例如《天马》这篇文章中,天马也称之为“马踏飞燕”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并且了解天马,代表中国正腾空飞速前进,有助于学生了解青铜奔马的历史背景,从而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民卓越创造才能与象征意义,使学生在了解学科知识的同时增强传统文化认知。
三、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能够看出,当前小学素质化教育体制,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在新时期开展小学教育,教师必须结合新课程标准要求,加强传统文化的有效融入,能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与爱国主义情感。通过应用古诗文讲解与历史纪录片等,增强学生情感认知,有助于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进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