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高校研究生心理问题浅析
2018-01-25周夏薇
周夏薇
(中央民族大学,北京 100081)
据《2017年全国研究生招生数据调查报告》显示,2017年研究生报名人数大幅增长,达到201万,与2016年研究生报名人数相比,增幅为13.6%。[1]同时,在高校研究生培养教育过程中,研究生面临的压力远大于本科生,因此,关注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也成为研究生教育课题中不可或缺的一项。
一、研究生心理压力来源分析
按照研究生培养的时间顺序,研究生在校期间所面临的压力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一)入学时的心理压力
研究生来源比较广泛,有的是本科应届生,有的是“二战”考生,有的同学是调剂考生。这些不同背景的学生最终成为一个集体,一些同学会出现一些心理的波动。入学时的新环境会给心理较为敏感或脆弱的同学很大的压力,一些心理问题也会在开学一至三个月期间显现出来。
(二)在校期间的心理压力
首先,学业压力是研究生期间学生的压力主要来源;其次,经济压力也是一些研究生的压力来源,研究生期间所需要的费用远大于本科生;再次,情感压力也是带给学生心理压力的来源之一,一些学生并不能很好的处理自己的感情问题,导致感情出现问题,又不能找到好的方式将自己郁闷的情绪宣泄出来,从而给自己造成很大的困扰,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
(三)毕业时的心理压力
第一,当前我国研究生就业难问题比较突出,当学生经历求职过程中的失败时,会出现情绪低落,对自我产生怀疑等等心理问题;第二,答辩压力也是学生的压力来源,匿名评审未通过的学生无法参加答辩,无法顺利毕业,这就给学生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第三,毕业时的感情处理问题也对部分学生的心理产生影响,如果感情问题处理不好,又与毕业季的事情多等因素结合在一起,很容易诱发学生心理问题甚至是极端事件的发生。
二、研究生心理问题解决的难点
(一)对研究生心理问题的重视程度不够
以北京某高校为例,目前的问题是,研究生院层面对研究生心理问题并没有专门的处理部门和人员,学校层面对研究生心理状况的关注程度不够,对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教育比较少,再加之学校对辅导员的专门培训相对较少,对心理危机事件的应对方法指导较少,使得辅导员在处理学生心理突发事件时明显感到经验不足、理论知识储备不足。
(二)心理问题学生本人不配合
当前考研形势越来越严峻,考上研究生的同学都觉得很不容易,因此,在研究生期间学生如果出现心理问题时,为了不引起休学、退学等结果的出现,学生一般都不会主动向老师寻求帮助,等到周围同学发现问题时,有时已经到了很严重的程度。
(三)心理问题学生家长不配合
一些家长在听取心理专员的建议后,并不会带学生去医院进行进一步治疗,家长不承认自己的孩子心理甚至是精神上存在问题,同时也担心这一系列治疗和流程的书面材料会进入学生档案,从而对自己孩子的前途产生影响,这就导致学生容易错过外界专业治疗和干预。
三、研究生心理问题解决的突破点
(一)设立专业机构、配置专业人员进行突破
学校层面要更加重视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整合高校有利资源,健全高校对研究生心理问题的工作机构设置,完善相关工作的制度构架,建立起一只由心理专家带队、学校及学院领导参与、研究生导师和辅导员负责的专业队伍。学校心理中心应当进行合理分工,为各个院系配置专门的心理专家,指导院系辅导开展具体的工作。同时,应当定期举办辅导员心理危机预警培训讲座,对辅导员进行专业培训。
(二)分时段对研究生心理问题进行突破
在开学初期,开展新生引航工作,开展班会等主题活动,让同学们尽快转变到研究生的生活和学习状态,辅导员进行寝室谈话,尽快了解每位学生,也让学生了解辅导员,认识到辅导员是可以信赖的老师,从而有心理问题时能够及时的找到辅导员。在校学习生活期间,要充分发挥研究生导师的作用,通过导师平时对学生的指导发现学生的心理特征,及时与辅导员进行沟通。在毕业时,导师和辅导员应当积极向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帮助学生发现就业信息,导师也要对学生的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进行认真指导,帮助学生顺利通过答辩。[2]
(三)解决问题的手段方式进行突破
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和网络文化的发展,高校校园网络文化不仅变革了高校新思想、新文化、新技术、新理论的传播方式,更深深的影响着研究生群体的价值取向、研究方式和生活状态。[3]要充分运用自媒体开展工作,例如:及时发现学生微博或朋友圈发布的内容是否存在问题,向学生及时了解情况;利用微信、QQ等聊天软件对学生进行一对一指导或一对多指导;通过开展寝室微电影或微视频评比活动,了解同学们的生活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