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路径探讨
——基于网络成瘾心理健康教育案例
2018-01-25平娜
平 娜
(西安文理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5)
近年来高校扩招,大学生数量日益增多,受社会环境的压力,当代大学生在学习、生活、社交等各个领域表现出较脆弱的心理,遇到挫折困难不会解决,久而久之一系列心理危机出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各高校把提升学生心理素质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同时要求高校教师具备良好的心理问题疏导技能,为大学生学习知识、交流思想等提供健康平台。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电脑的发展与普及,网络已深入到了当代大学生学习、生活、社交等各个领域,成为大学生学习知识、交流思想、休闲娱乐的重要平台。对于多数大学生来说,网络不仅仅是一个获取信息的工具、交流沟通的平台、休闲娱乐的手段,更是他们的精神家园。然而,随着网络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由于网络成瘾而对学业发展、身心健康造成负面影响的案例频繁发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其中最为严重的则是网络游戏成瘾,对大学生个人成长发展造成了重大的危害,也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如何引导大学生合理使用互联网,有效预防与矫治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这一问题,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需要研究的课题。
一、案例概述
本案例主要讲述一个家在外地,思想闭塞、厌学、沉迷于网络游戏世界的学生,从各方面对其进行引导,让学生感受到来自学校老师,周围同学的关心,引导学生以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来面对生活、学习,并在老师同学的帮助下按时上课出勤,有序生活。
二、案例介绍
学生出生在外省某镇的一个小山村,父母均长期在外打工,小时候跟随父母前去上海等地打工,童年时光是开心的。因为上学原因,不得不离开父母在老家和祖父母一起生活,因此个人感觉父母不爱他,不关心他,不喜欢和祖父母一起。初中毕业时希望父母给买电脑,因考虑到孩子玩游戏耽误学习,父母拒绝,学生又开始不理解父母,再一次认为父母不爱他。一直到高三即将高考,学生经常旷课,不上课,要求买电脑,无奈之下,父母给予电脑,才使孩子开始学习并参加了高考。据父母反映,学生学习很好,平时也很注意个人卫生,就是因为电脑游戏,本来可以考上一本的学生最终考上了一般本科。
学生来自山村,新生报道第一天该生就表现不修边幅,缺乏了解误以为是经济困难,学校给予被褥资助。随后交流得知学生独生子,父母在外打工,给学生创造尽可能的条件助力学生成长。由此分析并非贫困原因导致学生目前状态。学生经常旷课,乃至期末考试三门都没参加。据宿舍同学反映晚上学生打游戏到很晚,直到第二天下午1点才起床就餐,随后继续沉迷于游戏,基本不离开宿舍。辅导员老师与学生谈话,言语很少,谈话期间面偶有笑容,头发凌乱,衣冠不整。心理专业老师与学生进行交流,分析学生属于网络成瘾问题,沉迷于网络世界,难以自拔。学生目前没有目标,没有爱好,作息饮食不规律,虽还未影响到身体健康,但严重影响学习和日常生活。老师谈话后坚持上课不到一周又开始进入游戏世界。据此,学院将情况反映到心理健康中心请求重点帮助和关注,同时学生所在班级班长,所在宿舍舍长也给予该学生关注。安排干部平时多与该同学谈心,鼓励其积极参加各项活动。
三、案例分析
根据对该生的分析,发现其厌学背后掩藏着深层次的原因,主要根源在于对学习生活的迷茫、无目标,以及从小形成的偏激的思想,将自己封闭在一个狭隘的空间了,脱离现实,在网络中寻找自我,从而沉迷不可自拔。
与药物酒精等物质成瘾不同,网络成瘾没有摄入任何物质的影响,是一种单纯的行为成瘾,其依赖状态的形成主要是社会和心理原因所致[1]。网瘾者往往以混合型出现,并以其中一种或多种形式为主,大学生网络成瘾以网络游戏、网络小说、网络聊天、网络信息收集为主要表现。文章案例中心理问题学生主要是网络游戏成瘾,[2]其症状表现可以归纳为:
(一)学生依赖网游严重
网游成瘾者会不自主地、无节制地花费大量时间上网而放弃所有其他活动,包括自己的课程学习甚至考试,挂科都无法影响到他脱离网络。患者也知道网络游戏的危害性,但又不能放弃上网带来的精神满足,反而配备高级电脑、耳机和键盘,不分白天黑夜的泡在网络里以求获得精神满足。
(二)学生神情恍惚,精神萎靡
网游成瘾者往往情绪低落、能力减退、思维迟缓、易与周围环境发生冲突,人际关系恶化,学习兴趣减低、学习成绩下降,社会兴趣缺乏、社会活动严重减少。
(三)躯体及行为症状
网瘾者往往生物钟紊乱、个人饮食不规律、身体疲劳、体质变弱,常有心慌、气短、无力、胃肠不适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状。其行为古怪,不修边幅,常常表现为毛发长,衣服脏乱,不合时节。
(四)反复发作
网络成瘾者经过谈话后能稍微有所改善,一般持续不到一周,又沉迷网络世界。若强制学生离开网络游戏,学生会出现烦躁不安、无所适从等情况。长期网络游戏成瘾者,再次进入课堂会感到与周围生活格格不入。
四、实施方案
大学生网络娱乐游戏成瘾给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了严重的危害,它导致大学生的学业荒废、身体伤害、社交封闭、心理失调、道德滑坡、人格异化。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理视角审视,网络诱惑力是大学生网瘾形成的基本动力因素,思想追求偏颇是大学生网瘾形成的内在激发因素,慎独修养缺失是大学生网瘾形成的劣行惯性因素。从这三个方面着手改变学生,从而彻底根治其网瘾,让学生离开网络世界,进入校园进入课堂,回归群体。
(一)思想引领,教师与家长形成统一战线
大学阶段是学生健康人格形成和完善的关键时期,而脱离父母监管的大学生有大量的空闲时间游离在网络世界。网络世界诱惑巨大,如何让学生从网络世界走入现实生活,老师和家长需要共同努力,形成统一战线。[3]在学校辅导员老师督促学生按时上课,积极参加各项学校活动,假期家长需严格控制学生上网时间,要求学生从事暑期社会实践和实习等,让学生远离网络。学校与家长加强联系,共同努力,从思想上引导学生融入集体,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学习生活。
(二)及时向学校报备、建立重点学生档案
作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遇到心理问题学生,首先院系建立档案,进行谈话交流,同时学生心理问题严重的需要向学校心理健康中心报备,请求专业老师给予学生救助,帮助学生早日走出网络,回归课堂。
(三)避免学生独处,提升学生素质,正确认识自我
学生非常清楚网络成瘾对自己的危害,但其过度使用网络已成为一种习惯,成为一种不良的心理状态。网络游戏的吸引力和持续时间都比较长,学生可以在网络世界获得精神满足,这就使得学生戒网瘾很难。这就需要老师干预,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网瘾的危害,激发其对现实生活的兴趣,教会其在网瘾再犯时的解决方法和技巧,让学生多参与集体活动,避免一个人独处。鼓励其正确评价自己,认识自我,发掘生活中的美好,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在瞬息万变的时代,每位学生都不可避免地会碰到许多问题、产生各种心理困扰,心理健康的学生往往能够积极迎接挑战、主动克服困难,并不断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心理脆弱或不健康者,往往害怕困难、逃避问题,使自己陷于恶性循环[4]。作为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辅导员老师是学生一线接触者,第一时间发现问题,及时干预,用心用爱用专业知识教育学生,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目标,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学会情绪管理,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积极的生活态度,挖掘其潜能,促进学生综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