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毕业生创业激励机制研究*

2018-01-25祁桂云

山西青年 2018年8期
关键词:毕业生政策大学生

祁桂云

(河北政法职业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61)

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仅仅健全和完善就业政策体系,对就业的拉动能力已不足以解决问题,应积极推进创业激励机制的成熟和完善,以创业带动就业,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府部门发挥主导作用、高校发挥主体作用,府校联动,才能更好地提升大学毕业生的创业激励效果。

一、现阶段我国高校毕业生创业激励机制现状

对于高校毕业生创业,国家一直在发力,出台了一些政策刺激、典型宣传、资金支持等一系列措施,但目前高校毕业生的创业意愿和激情并没有充分调动起来,或者说创业政策措施还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二、高校毕业生创业激励机制存在不足及其原因

(一)政府政策层面

1.政策宣传力度不够。国家到底有哪些创业扶持政策,有哪些资金和优惠可以利用,学生并不十分清楚,双创活动开展已几年时间,大学生却了解得不够深入透彻。这说明,创业政策的宣传不到位。

2.针对性和操作性差。大多数创业政策面向所有社会群体,面向高校毕业生的专项政策很少,这对于缺乏社会实践、工作阅历和生活经验的大学生来说,让他们去创办企业、创新生产经营方式,难度要比社会其他人群大,但仅靠财政几千元的补贴,对于一个企业的实际运转来说,杯水车薪,很难达到预期效果。

3.缺乏有效的评估和监督机制。对于高校毕业生创业,政府部门在作为,国家财政资金支持力度在逐年提升,但这些资金去向、效果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评估和监督,有些甚至成为某些团体或个人谋取私利的手段,真正能物尽其力的微乎其微。

(二)高校教育层面

1.引导乏力。目前高校创业教育已提上重要日程,创业课程已经开设,但无论从课程设置、授课内容还是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对学生创新创业知识的普及、创业精神的培育和创业愿望提升的效果还不足以使创业蔚然成风。

2.指导不到位。高校创业教育的内容在逐步完善,但还不尽如人意。有些创业课程仍偏重就业教育和指导,或者涉及到创业教育也更多局限于阶段性的创业计划竞赛,对学生创业意识和企业家精神的培育、项目论证、筹集资金以及对市场开发管理、商业法规及政府相关政策等方面的指导不到位,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有效需求。现有创业导师队伍多数为高校现有专兼职教师,他们可能是某一领域的学术带头人,但从创业教育角度出发,其专业素质和实践指导水平未必能满足需求,影响了创业教育的实效性。

三、高校毕业生创业激励机制的完善和实施

(一)高校毕业生创业离不开国家的政策支持,国家应从宏观政策上给予实用性的政策引导,给高校毕业生创造更多的机会,激发其创业热情

1.健全创业人才培养与流动机制。将培育创业精神、创业素质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体系的一部分,实现创业教育和培训制度化、体系化。加快推进人事代理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健全人才合理流动制度,实现人才顺畅流动,比如合理规划机关、企事业单位、人才交流中心等工作人员的进出限制,使有才华、有能力的毕业生可以人尽其才,解决创业的后顾之忧。

2.加强机关效能建设。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使创业者免于奔波于各个行政机关办理繁杂手续,建立能够真正促进创业的、负责、高效的学生创业管理和服务系统。

3.规范执法行为,营造公平竞争的创业环境。逐步清理或废除不利于创业的制度和规定,把创业主体的信用和市场准入条件、享受优惠政策挂钩,加强创新创业的信用监管。

4.加大扶持力度。鼓励多方投资,充分发挥成功企业家、社会力量为高校毕业生创业资金的筹集提供强有力的保障,还可借鉴西安的做法,根据创业的不同阶段和状况,提供不同规模、不同力度的政策扶持。充分利用高校创业孵化园、临时用房或家庭住房等建设中小企业创业辅导基地,并对能源、网络等软硬件设施给予适当优惠。

(二)政策发挥作用的前提是宣传到位

我国传统的思想观念比较保守,易于因循守旧、安于现状,不愿去突破固有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校毕业生创业意愿的形成。因此,深入宣传创业政策,营造浓厚的创业文化氛围,充分调动高校毕业生的创业激情,让其理解并积极去创业变得较为重要,这就需要发挥学校、社会的合力作用。首先要发挥高校思想教育主阵地作用,从课程设置、文化宣传、创业资金支持、创业实践指导等方面,构建和完善有利于毕业生创业的教育机制。同时,结合创业课程,积极开展各种创业文化活动,比如举办创业设计大赛、创业讲座、往届毕业生创业经验交流等,丰富学生创业知识的同时,激发学生创业动力。其次积极培育创业文化,激发创业活力。社会上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大众心理等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通过文化宣传、制度建设、创业成功典型示范、客观评价创业的成功与失败等措施,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活力,培育积极健康的创业文化,营造浓厚的鼓励创业的氛围。

(三)政策的落实是关键

衡量一项政策的好坏,关键在落实。如何落实好,还需要有成熟的评估和监督机制,如成立专门的高校毕业生创业考核评估机构,负责高校毕业生创业项目的评价和监督,尤其对创业项目的选择和创业资金的使用情况实行分层负责、一查到底,对于充分利用资金、创业成功并能带动就业的给予奖励,对于挪用创业资金或使用非法手段获取创业资金以及乱收费的,给予相应的惩罚,以提高政策的效果和效率。

一部分高校毕业生之所以不愿意或者不敢去创业,还有一部分原因就是创业后的各种保障,为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采取对创业毕业生的保险、档案,采取补贴或免费托管政策,保障职称、工龄等的正常晋升,让有意愿创业的学生能够将创业失败的顾虑降到最低。这就要求创业优惠政策与社会保障政策双管齐下,协调联动,构建完整高效的创业政策体系,全力促进大学生创业。

(四)高校对毕业生的思想教育、能力培养、全方位服务、制度支持对于毕业生能否创业以及创业能否成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思想教育。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作用,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加强创业创新知识普及教育,让毕业生了解我国的就业创业形势,了解创业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其创业必需的抗挫能力以及抢抓机遇、敢为人先的精神,通过树立创业典型,推广成功经验让更多的毕业生学有榜样,干有劲头。

2.能力培养。从课程设置、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育、创新创业基地建设等环节入手,提升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学习能力、策划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创业技能。

3.全方位服务。高校应成为学生创业的引路人,通过聘请校内外导师团、企业高层次人才、科技人员到高校兼职,利用孵化园、创业基地、校企合作、创业沙龙等形式交流经验、开展免费创业培训,从项目开发论证、方案设计、市场风险规避、开业指导、资金筹措规划、跟踪扶持等方面提供个性化指导和全方位服务,并持续发力,全面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动力。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成立财会团队,为学生提供免费代理记账等服务,减轻创业的经济压力。

4.制度支持。即将各项创业服务和扶持政策制度化、常态化。比如,选拔相关领域优秀教师或创业典型组成创业专家库,并制定相应工作办法,还可以组建创业诊室,委派创业专家或典型采取值班和坐诊等方式为创业学生提供智力支持和咨询服务,并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完善工作内容、工作程序及管理办法;设立专项创业基金、奖学金或校企合作基金,从物质上激励创业;制定灵活的学分制,合理计量创业学分;出台二次创业引导和扶持政策,以免一次失败定终身等等。

参考文献:

[1]肖怿.大学生创新创业激励机制研究.现代教育,2016.01.

[2]杨阳.大学生自主创业激励机制的构建.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05.

[3]吴海燕.我国在校大学生创业现状及其激励措施套索.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5.09.

[4]樊勇.财政政策激励与大学生创业.财政研究,2013.03.

[5]张苏.税收政策与大学生创业意愿.税务研究,2014.08.

[6]张芳艳.创业政策对大学生创业动力的影响研究.华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05.

[7]黄慧子.对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激励机制的研究.理论研究,2014.01.

猜你喜欢

毕业生政策大学生
9岁的高中毕业生
政策
政策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助企政策
政策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最“叛逆”的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