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综艺节目背景音乐及其功能分类和常用编配思路

2018-01-25王艳锋

音乐传播 2018年2期
关键词:背景音乐影视剧综艺

■王艳锋

(原子娱乐传媒有限公司,杭州,310005)

近年来,随着媒体形式的不断变化,新的文化消费方式造就了综艺节目的火热。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各大卫视及视频网站单在2017年制作播出的综艺节目就已经达到316部,跟2016年相比增加了91部,增幅达40%。①参见《2017年中国综艺发展现状及网络综艺的发展趋势分析》,载“中国产业信息网”,2017年12月4日。http://www.chyxx.com/industry/201712/588975.html可以说,综艺节目已经成了这个时代大众文化消费的主流之一,同时也是各大平台之间相互竞争、争抢“流量”的利器。而作为综艺节目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综艺节目背景音乐(Background music)也正在越来越多地受到受众的关注。

一、“背景音乐”释义

于广义而言,“背景音乐”的含义其实十分宽泛。在日常生活中,只要不是在特定的舞台或者表演场所以单纯的欣赏和表演为主要目的音乐播放一般都可以称之为“背景音乐”,例如五星级酒店大堂的钢琴演奏、商场的氛围音乐、餐厅的背景音乐等统统可以归属于此类。而这些无处不在的“背景音乐”,因其英文名“Background music”而在互联网语境中常被人们称为“BGM”。根据百度百科的通俗解释,“BGM”也称配乐,通常是指在影视剧、动画、电子游戏、网页中用于调节气氛、增强情感表达的一种音乐,能让观众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②参见“百度百科”词条“背景音乐”,截至2018年1月2日。但是于特定的学术领域而言,“背景音乐”其实有其更狭义的定义。例如,曾田力教授在其专著《影视剧音乐艺术》一书中对“背景音乐”做出这样的定义:“背景音乐是指影视剧中标识环境、场合、地域的一种音乐,以画内乐为主,也运用画外配乐的方式。”③参见曾田力著《影视剧音乐艺术》,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第62页。根据该定义,“背景音乐”的作用主要是两种:一是标识环境,二是强调艺术真实感。但是本文中所探讨的“背景音乐”跟大众在常规意义上理解的“影视配乐、伴乐”更相近,即广义上的“影视背景音乐”。

基于上述定义,本文所指的“综艺节目背景音乐”(Variety show BGM)指的是在综艺节目中以“伴随”形式出现的,用以辅助综艺节目画面呈现、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节目内容的配乐。“综艺BGM”近年来也由于综艺节目的走红而逐渐成为广大受众口中的“热议词”和“网红词”。当某个热播的综艺节目播完一期后,很多粉丝也纷纷跑到各大贴吧和微博中的评论区求某一段节目的内容所配的“BGM”名称。更有趣的现象是近年所出现的网络流行语——“自带BGM的人物”。该流行语的主要指代是这样一种配乐形式:某类有“典型角色”特质的人物与某些特定的背景音乐联系在一起,经多次重复后在受众心目中形成了固定搭配及联想。例如,在某些如“许文强”般霸气的男性角色出场时,国内综艺节目通常都会选择使用在“老式”香港影片《赌神》等中经常出现的改编自《最后倒计时》(The Final Countdown)①由瑞典的Europe乐队原唱。一曲的音乐,以至于已经形成了一种“套路”。该曲已经被网友亲切地称为“赌神出场曲”,同时也成为“自带BGM”这一流行语的经典诠释。而综艺节目“BGM”自身所带有的属性和相关功能远不止于此。

二、综艺节目背景音乐的功能分类

综艺节目背景音乐属于电视音乐范畴。电视音乐同样也用途多样、分类广泛,对其分类的研究也起步很早。曾遂今教授曾在《电视音乐三题》②曾遂今《电视音乐三题》,载《人民音乐》1996年第3期。一文中指出,在当时(1996年)的电视传播环境下,最突出的三种电视音乐类型分别是:MTV(MV)、电视剧音乐、晚会音乐。随着时代的发展,电视荧屏上的节目类型更加丰富,各种节目类型的配乐也让人目不暇接。若根据音乐在节目中的使用功能,综艺节目中的音乐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节目主题歌//音乐与影视剧音乐不同,一档综艺节目未必会有主题歌或者主题音乐。因为与影视剧相比,绝大多数综艺节目更像是一个文化的快速消费品,故事的逻辑性和连贯性也不如影视剧那么严密。但是近年来,随着综艺节目的规模越来越大,为综艺节目定制主题歌正在成为一种潮流。例如,在过去几年里先后火起来的《爸爸去哪儿》的同名主题曲就随着节目的热播而火遍大江南北;同样把国内综艺推到巅峰的《奔跑吧兄弟》(俗称“跑男”)也随着节目的热播推出了由邓超演唱的《超级英雄》,该曲也成了“跑男”最具代表性的“主题BGM”;相关网络综艺的代表则有爱奇艺的《奇葩说》的主题曲《大奇葩》、优酷《火星情报局》里由华晨宇主唱的同名主题曲等等。这些主题曲的火热都说明了随着综艺节目的发展,综艺制作团队越来越注重利用综艺主题歌(曲)来增加节目的标识度和传播力。其中,综艺节目仍然是习惯选择比较通俗易懂“歌曲”形式来制作自己的主题音乐,而选择创作难度和欣赏门槛都较高的纯音乐作为主题音乐的情况则较为少见。

主题歌(曲)在节目中的主要作用除了增加节目的标识度之外,最大的用处就是可以在节目中随意地“拆分组合”,根据不同的乐段情绪来烘托不同内容的情感,尤其是在情感升华时刻进行关键性的“点题”——这样既保持了节目配乐的灵活性,又使节目配乐在整体上保持了风格一致。

固定环节音乐固定环节音乐应该算是综艺节目配乐中“历史”最悠久的一个种类了。在综艺节目的某些固定环节中,总是会有特定的音乐出现来标识这个环节的开始或者结束。固定环节音乐具备非常强的标识性,无论现场气氛或者剧情处在何种情感状态中,固定环节音乐总是会以一种“宣告性”的姿态来宣告某个环节的开始或者结束。比如曾经盛极一时的《非诚勿扰》在节目开场选用的艾薇儿的那首《女朋友》(Girlfriend),其经典歌词“Hey,hey,you,you,I don't like your girlfriend”已经几乎在观众脑海中形成了该节目开场的固定联想;③参见《综艺节目中的BGM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存在》,载杨智帆“冷眼看电视”公众号,2017年3月22日。http://www.sohu.com/a/129815022_549923此外,男嘉宾登场音乐——让·罗彻(Jean Roch)的《你能感觉得到它么?》(Can You Feel It)和最后嘉宾遗憾离场时所播放的梁静茹的《可惜不是你》等几乎构成了“非诚”的标志性环节。而在浙江卫视的著名节目《中国好声音》中,选手晋级时所播放的吴莫愁演唱的歌曲《我相信》(IBelieve ICan)和选手遗憾离场时所播放的丽安娜·刘易斯(Leona Lewis)演唱的《沙滩上的脚印》(Footprints in the Sand)也都给人印象深刻,让观众在固定的环节中感受到了强烈的仪式感。

人物主题音乐随着国内综艺节目越来越成熟,很多综艺现在也像影视剧一样开始强调“人物设定”(简称“人设”)的作用。尤其是户外真人秀节目,“人设”搭配和各嘉宾性格特点也开始成为综艺节目制作时的重要考虑因素。除了前期环节设计外,后期利用剪辑和声画包装也成为综艺节目树立“人设”的重要方式。而影视剧音乐中常用的“人物主题音乐”在综艺节目中也开始起到相应的作用。

网络流行语“自带BGM”指的就是某些嘉宾和某段音乐产生了固定的联系,让观众不自觉地将二者联系在一起相互强化。例如《奔跑吧兄弟》里陈赫出场时必带的背景音乐《笑点的主题》(“笑点のテーマ”)出自电视剧《爱情公寓》当中角色曾小贤的“搞笑”配乐——“曾小贤”这一角色的“搞怪”属性和陈赫在七位常驻嘉宾当中的“搞笑担当”特质相吻合,于是该曲就成了陈赫在节目中的固定背景音乐,对强化陈赫在节目中的“人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样在浙江卫视播出的以“郑和下西洋”为故事背景的文化类综艺《二十四小时》中担任“悲情担当”的尹正,也是一个具有“自带BGM”属性的嘉宾。尹正在节目中被称为“一剪梅男孩”,原因是他在喜剧电影《夏洛特烦恼》中饰演角色“袁华”时被配上歌曲《一剪梅》时而产生强烈的喜剧效果而被大众熟知。在《二十四小时》中作为“悲情受气包”的尹正,每当受到别人欺负时总是会响起《一剪梅》的音乐,从而更加强化了他的这种“人设”。

但是,在此类综艺节目中,并不是每个人都会拥有“人物主题音乐”,只有当这个人物在该节目中表现出了相当鲜明的个性,成了一个“特别担当”时,才会拥有自己的“主题音乐”。而且这支“主题音乐”很可能是在之前就已经与这个人物有了某种早已存在的联系。

场景伴随音乐场景伴随音乐应该是综艺节目中存在量最大的,同时也最容易被观众所忽略的一类音乐。因为它既不像主题音乐和固定环节音乐那样总是在“关键时刻”出现,让人们记住;同时也不会像“人物主题音乐”那样,与特定的“人设”嘉宾联系在一起而让人印象深刻。但是它们像精密仪器的“螺丝钉”那样把整个节目紧密地串联起来,让整个节目流畅运转。

场景伴随音乐一般出现在节目进行的各个环节中,利用音乐的节奏与画面相结合进行节目叙事。从功能来说,一般也可将其分为三种类型:首先是叙述类型的音乐。这类音乐一般用于嘉宾之间的对话和用在“平静”的时间进行中,通常以节奏平稳的叙述性音乐为主,用来为节目的平缓性内容的行进起到“伴随”作用。其次是“转场”类型的音乐。这类音乐一般用来转换或者拉动节目各种不同情绪内容模块之间的节奏,用于“事件”或“情绪”之间的“转场”。例如,在“跑男”的“撕名牌”环节,如果线索进行到一定阶段,剪辑师一般会用一段节奏相对紧张或者明快的音乐来交代各个人物目前的环境和目前状态,为下一个节目的“事件”或者“高潮”做铺垫。第三种是“情绪音乐”,一般用于节目嘉宾出现显著情绪高潮和事件转折时的关键节点上,为推动“情绪高潮”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这种“情绪音乐”一般会配以嘉宾面部表情的特写和煽情话语,或者与嘉宾相关“重要事件”的“回剪”和对比,从而达到画面和音乐配合把观众情绪推向高潮的目的。

但是与影视剧“场景音乐”①参见《影视剧音乐艺术》,第55页。不同的是,综艺节目的场景音乐基本上不存在原创性。传统影视剧的配乐一般会专门请音乐人来创作和编配,从而保持音乐风格上的统一性。但是综艺节目作为一种“文化快消品”,其音乐一般是由剪辑师从网络上自己挑选的,后期即使有音乐编辑的参与,通常也是在剪辑师原来的基础上进行“美化”,一般也不会重新创作。这也是影视剧场景配乐和综艺节目场景配乐的重要区别之一。

三、综艺节目背景音乐选用和加工的常见“套路”

相比影视剧而言,综艺节目的制作周期要短得多。一集90分钟时长的综艺节目从录制到制作播出一般不会超过一个月,而就影视剧而言,这个过程往往长达数月甚至是数年。所以,综艺节目在影视工业里更像是流程清晰的“文化快餐”。基于此种特点,综艺节目的音乐在使用和选择上也就难免会带有一些“工业化”的文化生产“套路”。据笔者长期在业内的观察,这种“套路”或者说编配思路体现在三个方面。

强行渲染情绪近两年,在综艺节目制作群体里流传着这样一句“行规性”的话——“戏不够,音乐凑”,即指在某些综艺或者戏剧中,当嘉宾情绪达不到理想状态时,往往会利用音乐进行强行地“催泪”或者“催笑”。有时候不单是利用音乐,甚至还会在现场或者后期“贴”一些电视“音响”。比如,内容明明不能引人发笑,但是音响师或剪辑师还是会贴上一些预先录制好的“笑声”来强行制造“效果”。又如,2005年央视“春晚”上,在朱军和冯巩共同主演的、参照《艺术人生》的“形式”进行创作的小品《笑谈人生》中,冯巩在说到一个看似动情的“尴尬故事”的时候幽默地调侃了一句“钢琴该起了啊”——这个小细节让人印象深刻,它巧妙地点出了综艺节目中一些场景情绪并未到位,但是现场或者后期人员却偏偏要强行加入一些所谓“感人”音乐来进行强行渲染的做法。在很多综艺节目中,只要嘉宾的直系亲属或者重要朋友出现在了现场,无论他们之间是否有足够的情感铺垫或者交流,现场马上响起深情的音乐强行推动故事进入千篇一律的“感天动地”模式。我们承认音乐在表达和推进情感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但是音乐绝不是万能的,它需要和画面配合得相得益彰才更有价值,强行渲染情绪的音乐往往会使节目效果显得更加尴尬。

用“鬼畜式剪辑”制造笑点“鬼畜”一词来源于日本动漫文化用词的中文直译。在影视制作中,“鬼畜视频”的含义是指通过视频(或音频)剪辑,用频率极高的重复画面(或声音)组合而成的一类节奏感强、音画同步率极高的视频——而这类视频多见于AcFun和“哔哩哔哩”等动漫游戏视频类网站。而随着网络“二次元”文化对电视节目的影响,近年来综艺节目中也开始出现了大量的“鬼畜剪辑”。与综艺节目普通剪辑不同的是,“鬼畜式剪辑”基本上是根据节目中某一个突出的情绪点作为剪辑支点,然后用背景音乐作为连接工具把大量与该“情绪点”紧密关联的镜头快速重复地剪辑在一起,达到主动制造“综艺效果”的目的。在正常的综艺剪辑中,音乐是为画面服务的,处于配角地位,很多时候观众往往注意不到这些音乐的存在;但是在综艺的“鬼畜式剪辑”中,画面是为音乐服务的,整个画面的组接可能不太讲究时空顺序或逻辑,而更多的是画面根据音乐的节奏作大量无意义的重复,然后在音乐的节奏中,这些大量重复的画面造成效果“奇特”的综艺笑点。

“鬼畜式剪辑”与前期的拍摄或者剧本关系不大,它是剪辑师根据现有的素材进行后期再创作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音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使用音乐的手法更像是MV的剪辑手法,即更加突出音乐在剪辑中的主导作用。当然,“鬼畜式剪辑”可以为节目带来一定的综艺效果,但也有明显的弊端——最明显的弊端就是它会破坏节目的纪实感,让“人为”的痕迹更加明显。但是,现在很多综艺节目,尤其是网络综艺节目显然把这种做法当成了制造综艺笑点的法宝,不厌其烦地使用,这就有些过犹不及了。

乐曲选用的“模式化”前文提到,很多综艺节目的配乐是由后期人员直接挑选使用的。尤其是近年来火爆荧屏的户外真人秀类节目,在现场录制时是不配任何音乐的,音乐几乎全部由剪辑师于后期根据镜头组接情况直接进行编配。这也造成了很多综艺节目在背景音乐使用上的趋同化和模式化。比如说在很多户外真人秀节目中,某个嘉宾在游戏竞争中“落败”(例如“名牌”被撕)而陷入一种失败悲惨情绪时,剪辑师几乎都会选择小提琴家萨拉萨蒂的《流浪者之歌》中的主题乐句来进行渲染,以悲怆的弦乐进一步强调人物的“悲催命运”;另外一首常用于表达悲伤或者哀怨情绪的乐曲是出自电影《无间道》的《再见警察》——这首由无意义的汉语音节组成的哼唱曲几乎成了各大综艺节目的“回忆环节”或者“悲伤环节”的专属背景音乐。在叙述型背景音乐中,《地球之光》(Earthlight)和《我们再度来此》(Here We Are Again)这两首曲子最常被使用——前者以爵士乐切分音的不断的轻快重复为主要特色,用于表达轻快叙述的情绪;而后者此前则因用作周星驰的电影《喜剧之王》的插曲而闻名,其轻快励志的音乐情绪一般用于铺垫事件顺利发展、主人公情绪积极饱满的画面内容。而表达“云开雾散”或者“英雄主角”闪亮登场时,来自周星驰电影《功夫》中的《闯将令》一曲几乎成了这类画面的“标配”。而在节目开场的环境交代中,剪辑师们一般喜欢用类似于《威廉·退尔》序曲、《春之声圆舞曲》等一些世界名曲来进行环境画面的快速组接。

通过上述例子我们可以看出,经常被综艺节目重复使用的背景音乐主要有两种来源:一种是从观众耳熟能详的电影配乐中进行截取;另一种是从“世界名曲”中选取观众熟知度高的乐曲。而且,一旦某首乐曲被某个节目“很合适地”用在某种场景中,那么这首曲子很快就会被其他综艺节目在相似的场景中“广泛使用”——这种现象更进一步造成了综艺节目剪辑中严重的“千人一面”的同质化、“模式化”现象。

结 语

在一定的意义上说,综艺节目的配乐水平决定了该节目的品质高低,但是对于很多制作平台而言,配乐还是一个较为“边缘化”的议题。不可否认,在综艺节目“井喷”的今天,很多综艺节目制作方不再单单只要求自己的节目有“合适”的配乐,更要求节目在配乐上有“自己的风格”。但是就目前综艺市场的整体环境而言,很多综艺的配乐还是带有严重的同质化趋向的,如果把节目中的台词和画面全部遮住,受众很难分清这是哪个节目的背景音乐。基于这种现象,我们希望在以后的综艺节目生产中,制作方能够充分重视并挖掘自身独具特色的节目配乐风格,让自己的节目有“音乐标识”,在观众心目中也成为“自带BGM”的高品质节目。

猜你喜欢

背景音乐影视剧综艺
城市轨道交通背景音乐的选择和管理策略
影视剧“烟雾缭绕”就该取消评优
背景音乐
《爽食行天下》饕餮的“下饭”综艺
“高而不冷”的文化慢综艺
背景音乐
从“使用与满足”理论看网络自制综艺的崛起
被影视剧带火的“胜地”
孙红雷:我不是综艺咖,还是要好好演戏
试论影视剧中的第三者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