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岛哲也电影主题探究
2018-01-25张潇张芮萍刘晓辉
张潇 张芮萍 刘晓辉
(安阳师范学院,河南 安阳 455000)
中岛哲也是日本知名导演,其作品个人风格鲜明,家喻户晓的《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下妻物语》、《告白》、《渴望》、《夏天的大人们》都出自其手。在中岛的电影中,既没有穿和服的艺妓,也没有持刀的武士,他关心的始终是日本社会面貌,以及在混沌的社会里挣扎求生的芸芸众生。本文将结合上述经典影片,从家庭教育、孤独、成长、暴力四个方面,探讨中岛电影看似天马行空的剧情中蕴含着的复杂又深刻的主题。
一、家庭教育主题
家庭教育至关重要。可以说,人的一生中要经历的出生、学习、恋爱、结婚、生子等等成长过程都与家庭教育息息相关。中岛哲也电影《告白》通过女教师森口悠子、班长北原美月、学生下村直树、直树的母亲下村优子,以及学生渡边修哉的个人告白,完整呈现了下村直树和渡边修哉杀害森口老师女儿爱美的过程,挖掘出了每个当事人对待这一起案件时的真实想法和不为人知的心理弱点。这一影片唯美地展现了人性的恶,就当下日本青少年犯罪问题进行了详细剖析,诠释了家庭教育,尤其是“母爱”的重要性。
(一)疏忽的母爱
森口悠子是受害人爱美的母亲,她和热血老师樱宫正义相爱并生下爱美,不料樱宫老师被查出患有艾滋病,为了让爱美将来不受到社会的歧视,樱宫老师离开了森口悠子和爱美。从此“单身妈妈”森口悠子一边抚养爱美一边工作,但也正是因为忙于工作,悠子忽略了对爱美的照顾,间接地为两位少年犯罪提供了客观条件。
(二)过度的溺爱
下村优子作为下村直树的母亲,一味地溺爱直树,不能正视直树的错误。在她“告白”的部分,下村优子用第一人称旁白的形式控诉森口悠子质问直树害死爱美的事情,她说:“讲的像你女儿死掉是直树害的,他只是被朋友骗去帮忙而已。”实际上,直树没有妈妈想象中那么优秀,性格扭曲的他特别想要做一件事情来证明他是最棒的,他不是胆小鬼,这也就成了他的悲剧根源。
(三)缺失的母爱
渡边修哉的母亲是一位前途无量的电机学者,为了当好妈妈,她牺牲了美好的前程。但是不久她就后悔了,她憎恨害她作出牺牲的修哉,经常打骂修哉。后来她与修哉父亲离婚,重披研究学者的大衣,抛弃了修哉。陷于被抛弃境地的修哉非常痛苦,为了引起母亲的注意,让母亲能想起被抛弃的儿子,他发明了“防盗钱包”,用钱包电晕爱美,在毕业典礼时试图引爆炸药……可以说,母亲的抛弃是渡边修哉坠入犯罪深渊的罪魁祸首。
母爱本应是温暖的摇篮,但是不负责任或者过度的“母爱”就像刽子手,推着孩子一步步走向万劫不复之路。中岛哲也的电影就这样赤裸裸地揭开人性之恶,给日本失败的家庭教育以震撼一击。
二、孤独主题
孤独常被视为人类痛苦最普遍的来源之一。当亲情、友情、爱情等感情缺失,人就会感到孤独。这种孤独强烈得让人心痛,也让人对爱的渴望更加强烈。
(一)缺爱引发的孤独
中岛哲也电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中的女主角松子,她的孤独感来自于父亲。因为父亲偏爱生病的妹妹,松子自童年起就不被父亲所疼爱,这样的成长环境使得松子从小就渴望被爱,但渴望被爱却得不到爱的松子愈加孤独。因此,在松子被龙洋一殴打时,她甚至流着泪说出“打我也没有关系,总比孤单一个人好”这样令人无奈又痛苦的话。在松子的世界里,一个人是地狱,两个人也是地狱,但两个人总比一个人孤孤单单的好。这恰恰也是最让人心疼松子的一个地方。
(二)因自身引发的孤独
孤独的产生有时也源于自身缺乏必要的社会环境的锻炼,以至于没有养成与人交往的习惯。把洛可可精神奉为圭臬的《下妻物语》中的桃子特立独行地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享受着孤独。在桃子的人生观里,人就是独居动物,一个人思考,一个人死去。从童年时父母关系破裂,到后来父亲生意的大起大落,再到学校里的独来独往,桃子的世界里不曾有过别人的参与,也不曾有过大喜大悲,这种孤独已经深入到她的骨髓,和她合二为一。对桃子来说,孤独到一定程度后,也就不再感到孤独了。后来跟桃子同样孤独的巫女出现,两人一起经历了一系列的事情后,友情慢慢发酵,桃子不再孤独。
最终,信奉事不关己就冷漠以待的桃子学会了体谅,强壮彪悍的巫女学会了放声大哭。为了完成她和巫女的梦想,桃子没日没夜不吃不喝整整绣了三天,为巫女做了一件独一无二的特攻服,圆了巫女的梦想。更重要的是,在刺绣的过程中,桃子逐渐打开了内心紧闭的城堡大门,与巫女成为了好朋友。
“孤独”是中岛作品中最为常见的字眼,或因外部或因自身,每个人一生当中似乎都要经历孤独。中岛借助影片想要传达给观众的是:在孤独中泪流满面或是享受自我都并非坏事,人终究会在经历孤独后成长。
三、成长主题
中岛哲也电影中的主角几乎都是女性,影片大多是讲述她们从少女到中年悲喜不同的人生历程。有人通过成长获得新生,学会长大;有人经历人生磨难后成长,但磨难过后,或许会迸发对生活的热情,也或许会一蹶不振,从此丧失对生活的希望。
(一)绝望中的成长
《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中的女主角松子是极具悲惨色彩的人物。从童年起,松子就不被父亲疼爱,成长过程中,为了获得他人肯定,放弃自己喜欢的理工科专业就读文学系,后来又顺应父亲的期望成为一名音乐老师。但松子之后的人生并没有顺风顺水,一次又一次失败的恋爱使松子最后不再相信爱情,最后甚至放弃了对生活的热情,开始自暴自弃,变得邋遢肥胖。成长本是一件美好的事,但对松子来说,成长是极其痛苦的,因为每次的成长都意味着要承受他人的背叛与对生活的绝望,这是一场“成长”的悲剧。
(二)打碎后的成长
人生的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成长,打破自己原有的信念是成长的一个重要部分。《下妻物语》是中岛哲也作品中少有的犹如童话般的青春友谊故事。桃子是一个喜欢穿洛可可服饰,但内心坚守个人主义的独立女孩。巫女则与她完全相反,表面上是一个桀骜不驯的飙车族,但内心却是渴望依附他人的集体主义者。两个思想与性格完全不同的少女,遇见彼此后,都打破了自己固有的信念,一起朝着更好的方向成长。
人生需要信念的存在,它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判断客观世界,明确未来的目标和方向。但很多时候,人需要超越过去的自己,这个时候如果可以打破原来的界限,就能看到更多的可能性。
(三)探索中的成长
《夏天的大人们》是中岛哲也的处女作,它以日式传统的诗意描绘出孩子眼中的夏天,以孩子的视角看夏天的大人们和夏天的自己。自然与人物相结合的定格镜头、雨声与音乐的合奏,从视觉和听觉上让人沉浸在清新和忧愁的氛围中,带来了一份关于成长的夏日情怀,富有新奇的想象力。
夏天的大人们回忆着小时候,夏天的孩子们困惑着一切。孩子们的忧愁,带着对世界的未知以及好奇的渴望和燥热的操场,晒得发烫的单杠,河边的草丛,没完没了的雨,大人记忆里的小事,小孩子正在发生的小事,都在高温里发酵,构成一个平凡却又完美的夏天。
小时候的我们对这个世界充满无数恐惧,对成长以及未来充满不安。等长大后,反而会常常怀念过去。成长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次探险与孤独的旅行,也只有经历过风雨才能见到彩虹,获得真正的成长。
四、暴力主题
“暴力”和“美学”,原是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词,但自日本新浪潮之后,青春暴力美学就成为日本电影的标志。中岛哲也也不例外,从前期的小试牛刀到后期的越发熟练,中岛哲也在暴力美学上颇有建树。
(一)早期作品稍有涉及
前述中岛电影《夏天的大人们》中就有暴力情节的展现,以一个父亲的视角居高临下地观看一个女学生被同学欺凌。校园暴力反复出现在中岛作品中,不难看出他对日本青少年暴力事件的关注。这种赤裸裸的暴力说起来并不高明,通过感官刺激观众,仅仅是眼球效应,并不能震撼人心,可以说是最初级的暴力主题的体现。
(二)后期作品中越发阴暗的世界观
与暴力相对应的是社会对人性的压抑,中岛哲也选择通过女性角色传递这两种截然相反的情绪,形成了具有张力的主题表现。
《渴望》中美丽的女儿加奈子讨人喜爱,但其内心却是魔鬼般的丧心病狂。她善于利用男人的爱与变态,将各类男人当赚钱工具,残虐周围的人,就连毫无存在感的男生濑冈尚人也因为她的耍弄而毁灭。《告白》中的森口悠子老师始终保持着一张平静无波的脸,就连陈述女儿死亡的真相时语气都是平淡甚至疏离的,但她暗中进行的一步步的复仇却异常残忍。森口悠子一步步攻破直树和修哉的心理防线,毁灭了他们的人生。
无论是森口悠子还是加奈子,究其过往,都是被暴力残虐过的人。但人性的黑暗也正是如此,她们选择了以暴制暴,让暴力不停地轮回下去。复仇、人性之恶、血腥与暴力的交织,这正是影片最精彩和最令人震撼的地方。
(三)中岛哲也的“道歉”
《渴望》被差评和炮轰后,中岛哲也在道歉书里提到:“人类的爱与恨绝对不是对立的。通过每日的平凡生活,以及在拍完《告白》之后,更加增进我对这份情感的认同,我便心怀这样的心情投入到新作当中。影片《渴望》是我认为必须要拍摄的电影。这部电影的主人公,是个只有通过暴力才能与人相处的角色。但是,在相处的过程当中,那个人也同时受伤、并遭到破坏与失去。那种人的孤独注定是一场悲剧与喜剧交汇的人生。无赖之父、藤岛与恶魔之女加奈子的爱与恨之间缠绕着的情感纠葛,如果让大家感到不适,真的非常抱歉。”
用喜剧的方式讲述悲剧,用最激烈的方式讲述罪恶,大量刺激感官的暴力镜头的运用,这些在最大程度上激发了观众的内心活动,促使观众产生与电影传达的主题的最深层共鸣。
五、结束语
中岛哲也的电影作品虽寓意多重,各种主题纷繁交织,但却表达鲜明,且所有的主题均有相似之处——都带着浓重的阴影。只是这阴影被以不同的表现方式导向不同的方向,或是温馨的青春物语,或是悲惨到无以复加的一生,或是身边的罪恶。但无论以怎样的方式表现,对日本社会来说都是深省。对于像中岛哲也这样的导演的作品的深入探究,使人们了解当下日本社会的面貌,对日本的研究有着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