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三历史一轮核心考点复习方法初探
——以中国古代史部分为例

2018-01-25云南

教学考试(高考历史) 2018年4期
关键词:春秋战国考点时期

云南

高三一轮复习对于学生而言至关重要,一轮复习需要抓好哪些核心考点,如何处理好这些核心考点,需要教师在高考试题要求的基础上进行把握和理解。高考的基本要求可以通过学习教育部考试中心每年制定的三个文件来理解,即《考试大纲》《考试大纲的说明》和《高考试题分析》。《考试大纲》规定了高考历史试题的性质、能力要求和核心考点;《考试大纲的说明》是对高考大纲的解读和典型例题的展示;《高考试题分析》是对每一年试题的综合评价和对每一道试题的能力要求、知识掌握程度的要求和基本思维方向的点拨与引导。通过学习这三个文件,教师可以从中领会命题专家对高考核心考点的理解与要求,教师应将这些要求与高三复习进行结合,打造出高质量的一轮复习。

一、抓阶段的核心考点,构建某一阶段知识体系

知识体系的形成为解决问题提供了基本框架和解答角度。高考的核心考点是《考试大纲》规定的历史学科的一级和二级目录。

(一)核心考点的知识结构构建

通过对考试大纲一、二级目录进行梳理,对某一历史阶段进行宏观把握,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结构。这一知识结构也为教师综合分析问题提供了角度。

例如古代史部分大纲规定如下:

古代中国

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4)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2.古代中国的经济

(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2)手工业的发展

(3)商业的发展

(4)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3)宋明理学

(4)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4.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1)科技成就

(2)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

(3)文学成就

(4)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

(二)典型例题的展示与启示

例 1.(2017·海南卷·3)东汉实行察举制,“郡察孝廉,州举茂才”,州、郡都必须定期向朝廷举荐一定数量的人才,而判断孝廉、茂才的标准包括对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和道德声望的高低等。这客观上 ( )

A.推动了独尊儒学局面的出现

B.促使社会阶层趋于固化

C.打破了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

D.动摇了郡县制的基础

启示:本题考查古代政治制度与文化的关系。解答此题需要分析政治制度产生的条件、原因或背景,教师应引导学生分析前一时期政治制度的不足或问题,以及这一政治制度产生的经济条件、影响决策的思想文化条件等。如果是明清时期或明清时期后的历史,还需考虑是否与国际关系变化有关。对影响的分析则是将政治制度对当时社会的影响和对未来的影响相结合,根据材料内容和设问角度把握重点,分析重点侧重于政治、经济还是思想文化、国际关系等。

二、研读高考要求,构建每个核心考点的完备知识体系

构建核心考点的知识体系,领会某一知识点在知识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还要把握核心考点的分析角度。

(一)古代农业的知识体系示例

1.古代农业核心考点

高考侧重于考查古代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1)关于古代的耕作方式。

①教师要帮助学生梳理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变化:夏商周时期是集体耕作;春秋战国时期,以家庭为单位的耕作模式形成,这种模式成为古代农业耕作的基本方式。

②注意的问题:春秋战国以后,小农耕作方式占主导地位,集体耕作模式依然存在于古代的庄园经济、屯田制度之中,军屯民屯均是如此。

③耕作方式的变化原因与影响:原因要考虑的因素是生产力、人口变化与流动、国家政策等;影响要考虑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④农业发展的表现要注意以下几点:人口增长、亩产量和经济总量增加、国家财政财富增加、商业的繁荣等。

(2)关于古代的土地制度,要注意古代土地制度的历史演变和各种土地制度的影响与关系。演变是从西周时期的井田制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封建土地所有制。

①理解井田制。井田制下,一切土地归周王所有,教师要能够从不同角度分析:从周王和诸侯与土地关系角度讲,井田制是土地国有制度;从家国一体角度讲,井田制是大土地私有制。井田制与这一时期低下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生产方式是集体耕作。

②理解封建土地所有制。封建土地所有制有三种存在方式:封建国家所有制、封建地主阶级土地私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要清楚三者间演变的方式及原因。古代国家为何有时抑制土地兼并,有时却不抑制土地兼并,原因不在于土地所有制的转变,而在于国家税收政策的演变,确保了国家财政收入。

(3)古代农业的发展,还要注意几个问题。如影响农业发展的因素:生产力的标志——生产工具和技术;解放生产力的表现——生产的动力;改变农业受自然条件影响的表现——水利工程;国家政策对农业发展的影响等。精耕细作主要表现为单位面积投入的劳动增加,通过提高农业技术水平等多种方式实现单位面积产量提高。精耕细作出现的时间很早,但在宋朝才真正得到普及。

(二)古代商业的知识结构体系

1.知识体系的构成

教师在复习时应注意古代每一阶段商业的考查角度:商品、市场、商人、货币、经济政策等。把握不同阶段的差别,注意这些差别的背后是商业水平的差异。

2.典型问题示例

以春秋战国时期和明朝时期的商业比较为例:

(1)春秋战国时期:

①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市场上的商品主要有南方的象牙,北方的马匹,东方的鱼盐、西方的皮革等。

②市场主要分布在以政治职能为核心的城市,商业在时间和空间上严格受限。

③出现了一些有政治影响力的商人。

④货币可使用多国的货币:秦半两钱、楚国蚁鼻钱、赵国铲币、齐国刀币等。

(2)明朝时期的商业:

①商品为大量的农产品和手工业品。

②市场则是大量专营性的市镇,全国性的某一商品中心,也有大量的农村商品市场;

③商人群体——商帮形成;

④货币为全国统一的通宝钱、纸币宝钞、白银等。

(3)比较分析:

①通过对明朝的商业与春秋战国时期的商业进行比较可以看出,明朝商业的进步在于商品规模革命性的发展,展现了两个阶段经济水平的巨大差异。从商品角度看,春秋战国时期的商业反映了商品长途贩运出现,但商品是土特产品,总量小、价格高,说明商业为统治阶级服务;明朝的商品为大量的农产品、手工业产品,说明服务对象涉及普通民众,长途贩运形成规模。春秋战国时期商业受时间、空间限制,说明商业被统治阶级控制;明朝规模化市镇兴起,反映了明朝商业的巨大发展。春秋战国时期的商人数量不是很多,但是政治地位较高,说明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有限;明朝时,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形成,反映了商业的规模增大。春秋战国时期货币的混乱反映了国家未实现统一,未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明朝是统一的政权,且使用贵重金属铸成货币,突出了国家统一下的市场和商业规模之大。

②对比要突出时代性发展和差异,能够结合不同阶段的社会差异分析成因。

③明朝商品经济的影响:不仅影响了经济结构的变化,还促进了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影响读书人对奢华的追求;商品经济也冲击着封建等级观念,影响到明清时期小说和艺术作品创作及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的思想。

(三)典型例题的展示与启示

例2.(2017·全国卷Ⅰ·27)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这一变化反映了 ( )

A.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

B.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

C.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

D.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

启示:把握核心考点不同的理解角度,比较各核心考点的差异与联系,突出不同考点间的相互关系,特别是要深度理解核心考点间的关系,教师应通过一轮复习中的点拨引导学生学会思考。

三、研读高考试题,点拨核心考点的深度

教材对核心考点的介绍往往过于简洁,老师要对此进行点拨。

(一)点拨高考要求示例:古代的分封制度

教材讲述了分封制的目的,主要分封的对象、影响。

(1)目的是巩固统治,教师在复习中应引导学生思考巩固统治是如何体现的,怎样通过分封实现巩固统治。分封的对象是三类人:王族为主导,占多数,靠血缘关系统治并加强对诸侯国的控制,统治者认为同一家族的血缘关系最为密切,更有助于统治。分封功臣的主要目的是拉拢、控制能臣,有助于稳定统治秩序;分封先代贵族,则是为了稳定、拉拢前朝和先代的各种政治势力,从而加强统治。

(2)注意的问题:对分封制的作用分析要根据时间的差异,把握其对历史的影响。

①分封制早期,天子的经济、军事实力与诸侯相比拥有绝对优势,周天子还通过礼制加强对诸侯的控制力。所以分封制早期可以起到巩固统治的作用;诸侯受制于天子,代表天子统治四方,诸侯国疆域的扩展是周天子统治区域扩大的表现;当时的分封制代表了先进的政治制度文化,分封制也体现了先进文化的传播。

②春秋战国时期以后,随着诸侯国实力的日益壮大,周王室衰微的局面形成,导致了春秋争霸局面形成;周天子仅在道义上为各国形式上的领导人。分封制从西周时期维护王权的工具,演变为维护皇权的工具;秦朝废除了分封制,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度;汉以后分封制依然存在,但从西周的实地实权分封演变为封地不封治权,成为对贵族拉拢、控制的手段,这一局面一直持续到清朝。

(二)典型例题的展示与启示

例3.(2017·全国卷Ⅰ·24)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 ( )

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启示:本题考查对分封制度的理解,材料中分封的国家主要位于商朝控制区域内,商文化不同于周文化,所以这种周人与商朝文化交叉的局面突出了文化的交融。材料是高考提供的新信息,提供的是解题的新角度,核心考点依然是解题的关键所在,需要对商朝、周朝的统治区域有所了解。核心信息与材料结合是学习的思路之一,也是对核心考点的知识补充。

四、打破固定思维,理解核心考点

(一)固定思维形成于教材

教材是学习的依托,教材的编写受到一定的时间、编写者的学术水平和编写内容字数的限制,所以教材的内容只是学习核心考点的依托,而不是核心考点的全部内容。教材表述、结论很容易固化学生的思维。

(二)突破固化思维案例一——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

这一政策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是统治者维护小农经济的体现,不能简单认为重农抑商政策始终得到古代政府的严格遵守,古代知识分子严格遵照执行这一经济思想与政策。司马迁的经济思想中有肯定商业的地位和作用的内容;明清时期有人提出工商皆本。历代政府垄断盐铁的目的,一是维护市场稳定,二是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古代政府无论打击商业还是扶植商业,出发点均是通过控制商业来为统治阶级服务。

(三)突破固化思维案例二——主流思想

首先要理解古代思想家的思想不仅仅是学术观点,更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思,是站在特定的立场和角度提出的治国策略。百家争鸣实质是治国理念之争,是理性化的治国理念的冲突。儒家思想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儒家思想家基本都是借助传统来约束皇权、参与社会管理,不能认为儒家思想单纯是统治者的愚民工具;儒家思想家,特别是程朱理学和王阳明心学,在一定程度上也起到思想解放的作用。明清之际的思想家并非启蒙思想家,他们尚不具备近代启蒙思想。

(四)突破固化思维案例三——史学方法

史学方法类是高考突出的一个命题角度。不同的史料记录同一历史事件或现象,突出了记录者的主观意图、立场和目的。史料甄别类试题在2017年全国卷的三套试卷中均有体现。关于史料甄别,对史论进行分析与评价的考点会在近几年高考中继续体现。这样考查既可以打破固化思维,还可以引导学生学会如何甄别史料的真伪和价值,帮助学生学会如何分析史论,理解如何将史料与一段时期的思想观念相结合,突出其历史的时代特点,打破固化思维。还要注意小说、戏剧对人物固化的作用,文学艺术在促进史学知识传播的同时,也一定程度上固化了人们对历史的认识,这点值得教师关注。

一轮复习抓好核心考点,做到这些方面,就能够夯实基础,为二轮复习奠定基础。

猜你喜欢

春秋战国考点时期
考点展示
考点展台
不等式(组)考点大扫描
春秋战国时期西戎墓葬葬俗初探
萌芽期|春秋战国
文艺复兴时期的发明家
开心一刻
清代时期
统计常见考点追踪
历史喵第二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