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历史一轮复习课思考

2018-01-25安徽

教学考试(高考历史) 2018年4期
关键词:史观历史教师

安徽

当前随着历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中学历史教学也正在形成一种全新的教学场景。新课改背景下的历史课堂教学应如何发挥好它的实效,实现“课程标准”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学习效果、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具体要求呢?有感于高中历史一轮复习课,笔者就高三一轮复习课提出几点建议。

一、着眼于历史本身和新史学关注

追求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的“天命”,一轮复习需要进行通史和专题内容之间的综合,教师的作用至关重要。个人认为一轮课堂教学的根本和关键在于要充满时代气息,教师应该不断地更新历史知识、历史认识和历史观念,强调和突出历史教学的深刻性、思辨性和启发性,力争从历史视角的深度和历史视域的宽度上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历史思维的视角主要体现为历史研究范式,思维视角是思考问题的角度、层面、路线及立场。今天的中学历史教育界淡化五种社会形态,传统的阶级史观范式已被突破,全球史观、近代化史观、文明史观、生态史观、社会史观等多种史观并存。

以《罗斯福新政》一课的复习为例来谈谈这方面的问题,教师应指导学生对“罗斯福新政”进行多角度认识:

(1)革命史观: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局部调整生产关系,不可能彻底解决经济危机,但是缓和了阶级矛盾,稳定了社会秩序。

(2)现代史观:稳定了资本主义民主自由体制,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时代。

(3)社会史观: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关注民生。

(4)全球史观:为其他资本主义国家所借鉴,对二战后各国的社会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文明史观:借鉴苏联计划经济的某些文明成果,挽救和巩固了资本主义文明,体现了文明的发展与交融。

(6)经济机制: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7)政治机制:联邦政府的影响进一步渗透到美国的日常社会生活中。

(8)经济思想:资本主义国家告别了“自由放任”的时代。

在对“罗斯福新政”的一轮复习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新政地位,立足“问题框架”,打造“学本课堂”;可提供多元化认识、评价新政的材料,引导学生学会从更深层次去全面、辩证地分析问题,使学生习得一种“历史的眼光”,尽可能还原历史的“真实”,并形成学生自己的认识。

通过研究近两年全国新课程卷历史试题不难发现,大量试题都隐含着对历史观念的考查,也渗透着对公民社会所需要的正确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倾向性引导。厘清唯物史观中的“本”与“真”,并将其恰当运用于历史认识,避免陷入单一经济决定论的僵化模式,是当下非常值得探索的问题。

新世界需要新史学,在当今世界,传统西方导向的历史观是落后于时代潮流并有误导性的,为了理解变化的情况,教师需要拥有一个新的全球视角,这样有助于理解未来,包含各种可能性和选择的未来。教师在教学复习中可以融入新的研究成果,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对人类历史事件和他们之间的相互关联和相互影响上,反映局部与整体的对抗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认知。

在21世纪,了解我们所处的文化,了解历史与全球化的脉络,比过去任何时代都更为重要,不能认为历史只与过去的事物有关,其实历史也对当前社会有着全面性的影响。在历史的转变中,某种行为被文化接纳的程度与社会和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某些制度的背后隐含着文化的价值观,制度也受到文化规范的影响。

如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不能总是以西方现代政治来判断中国的国家管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创立、调整、完善、僵化推动着也制约着古代中国的发展。不论处于何时,“落后”都意味着易遭攻击,因为“落后”民族在人数和技术上都要逊色于其他民族。决定人类不同发展水平的关键是各民族之间的接近性,最有机会与其他民族相互影响的那些民族,最有可能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实际上,环境也迫使它们需要迅速发展。比起发展中的社会与“受到阻滞的领先”,不太成功的落后社会更有可能适应变化。

在当今这样一个不断加速变革的时期,教师在复习中要引导学生用大视野去体察社会风貌,融表象与本质、局部与整体、当下与过往为一体,着力凸显正确的“历史观”。“正人先正己”,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很多方面丰富和发展了唯物史观,教师应通过认真学习和领会,让自身的历史观不断得到充实和提升,为学生做出表率。

二、关注学生时空观念培养

一轮教学复习中要引导学生站在宏观的历史角度去总结、质疑、深思。要做到从不同角度认识同一历史现象,除了掌握必要的历史知识外,更为关键的是在接受历史教育的过程中,需要逐步形成和具备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时空观念是历史的基本要素,也是历史学科最具本质特征的核心素养。只有将史事置于历史进程的时空框架当中,才能显示出它们存在的意义。然而现在的高中教材以专题史的形式呈现内容,将鲜活的历史切割成历史的碎片,采用“模块”加“专题”的形式,打破了传统时序和空间范围,采取纵向跳跃、横向截取剖面的方法,导致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不够透彻,难以构建立体的历史思维。鉴于历史时空观的重要性和目前高三学生在历史时空观方面存在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应是每一位历史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

如复习“明清商品经济发展”时,要把明清置于世界范围内来考查,通过比较中西方社会差异,以探究中国衰落和西方崛起的深层次原因,引导学生从经济领域、政治制度、思想文化等方面来进行认识,使学生深切感受到中国在社会前进的发展上慢于英国,最终处于封建社会的中国将难以阻挡殖民者的脚步。

在对《清明上河图》这幅美术作品进行复习教学时,不仅要让学生从作品中品读出北宋城市经济的繁荣,归纳出北宋东京商业贸易的活跃,还可从另一个视角来洞察北宋的危机。即强调与同时期欧洲城市相比,北宋东京缺少了近代的朝气与活力,表面的繁荣并不代表当时的社会具有资本主义兴起的条件。

又比如关于“世界史”的教学为什么应从1500年左右开始?为什么西方人在15世纪后期和16世纪初的巨大发现和惊人探险中起了主要作用?为什么西方会率先从事至今仍可感到其影响的海外事业?以上基于全球视角下的问题,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对照西方社会的动力来源,突破以知识内容为重心的教学,把相邻或相距很远的知识点进行交叉、渗透、融合,使学生认识世界各文明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

对于一轮复习中时空观的培养,教师可从多元文化背景下,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民族关系等方面引导学生掌握与时间有关的专业术语。在专题教学前,教师可帮助学生厘清时间线索、把握历史主线、注意内容衔接,帮助学生理解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教师要立足于世界整体中,从文明的交流、生产力的发展等角度阐述当今的形势,巧用历史地图、加强中外历史对比等。赵亚夫主编的《国外教育透视》强调要特别注意学生的时间意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对时间经验意义的理解、对过去的认识、对现在的思考以及对未来方向的掌握;赵恒烈《历史思维能力研究》强调历史思维特性是以时间、地点、人物为基本线索,揭示历史本质和规律的认知体系。但有些复习课经常因过分追求新意而忽略了对历史本真问题的深度讲解,使一些原本鲜活有效的历史课堂教学变得浮躁空洞。

三、活化教科书知识,形成“点—线”认识

教科书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工具,是课程内容的集中体现。“活化”教科书就是把零碎的知识点彼此衔接、重新组合,把相邻或相距很远的知识点通过交叉、渗透、融合形成新的知识系统,使本来意义不大的知识个体获得超值的效果,其中包括知识的纵向联系与整合以及知识的横向联系与整合。

关于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制定的土地政策,教师可利用教材中的主题,以表格的形式立足时序,引导学生对中共领导的土地改革进行更深入的认识: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制定的土地政策,体现了立足国情、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中共根据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在维护农民根本利益的前提下调整政策,体现了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

对“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的复习,要形成“点—线”认识,复习中则需要引导学生归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五个转变:

(1)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2)从单一公有制经济到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

(3)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从优先发展重工业到国民经济平衡协调地稳步发展。

(5)从学习苏联模式到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这样学生的思维自然会从关注历史现象发展到对历史特点进行深入理解。

一轮复习“活化”教科书知识,教师要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构建不同事件之间的联系,归纳教材内容。引导学生对历史知识点进行认知和学习,注意要从整体出发,而不是只注重对学科单纯、零碎知识点的传授。活用点、线结合的方式,“点”是指重要的历史史实,“线”是指历史发展的阶段和顺序,配合课文内容进行叙述并相互印证,从而呈现一个完整的历史面貌。推崇“史料教学”不能丢开教科书,教科书是将史料研究成果进行汇总后的综合性、权威性成果。

此外,在一轮复习中,历史教师要发挥历史叙事的育人功能。历史叙事是历史解释的一种呈现方式,历史叙事要做到微观中见宏观,小史事寓意大事理。教师的“课程理解力”对高三一轮复习可以起到强大的引导作用。

真实的才是有效的,有效的也才是真实的,影响真实而有效的历史课堂教学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总之要把握好三个原则:在课标指导下认真钻研教材、理清逻辑;形成历史认识、用教材教历史;发展核心素养。这样才能为高考备考打好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史观历史教师
树立正确党史观的三个维度:目标·方法·价值
最美教师
论莫言《蛙》的暴力史观——兼及1950至60年代乡村叙事“历史”的重述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
圆我教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