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会议后排现象”
2018-01-25赵春平
冯 岩 赵春平
(牡丹江师范学院文学院,黑龙江 牡丹江 157012)
何为“会议后排现象”呢?即指与会者常常自觉地坐到距主席台较远的后方座位,导致前排座位出现空缺,长此以往形成的一种特殊社会现象。这种现象主要表现为会议泛滥使与会者产生厌烦心理,主观上排斥开会,客观上体现在会议效率低下,形式主义严重,管理方式松散盲目并缺乏科学性。
一、“会议后排现象”的负面影响
会议作为一种工作方法,在我国上至国家领导下至村委会,再到企事业各级单位,都是以会议的形式研究解决问题。会议俨然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与会者便会产生种种情绪。于是“会议后排现象”的产生就不足为奇了,然而这种现象却有非常严重的影响和危害。
(一)对工作效率的影响
1.从工作安排、落实和效果上分析
“会议的后排现象”会对工作造成延误和被动。坐在后排的人员常讲小话,接电话玩手机,来回走动,甚至讲的人在台上唾沫星子乱飞,听的人则在下面鼾声如雷……整个会场乱哄哄的,会议的气氛和效果可想而知。一些认真听的人员也因为吵闹而听不真切,造成工作延误和被动的局面,会议的作用荡然无存,工作绩效更微乎其微。而工作绩效=能力*动机,这一公式说明:影响工作绩效的关键因素是人的能力水平与人的工作动机,既能干与肯干①。“会议的后排现象”恰恰体现与会者工作能力不突出和工作动机不积极的问题。会议本身是为了提高工作效率而召开的,“会议的后排现象”降低了会议的质量,这些质量不高的会议进而降低了工作效率,形成一系列恶性循环。这已成为社会现象中的一大弊端。
2.领导对工作缺乏统筹兼顾的意识
由于“会议后排现象”的出现直接拉大了与会者和领导之间的距离。偌大个会场,前排空空如野,后排人满为患,这种空间上的距离势必会影响到领导和与会者之间的心理距离。开会的目的是为了讨论问题,沟通信息,统一协调,进行决策。然而“会议后排现象”使领导和参加会议人员之间少了沟通讨论,没有协调,成为单方决策,整个会议成为领导的独角戏。因为缺乏必要的交流,造成领导的大包大揽。会议可能五花八门,但领导的讲话总是会议高潮,最重要的议程。这种“会议后排现象”使领导和与会者之间出现空间断档心理障碍,架空了领导操控全局的能力。这样的会议必然降低了工作的效率,对工作的完成造成了负面影响。
(二)对会议现场管理的影响
会议现场作为一个与会者聚集的平台,是信息的集散地。对于这样的一个相对自由又严谨的场所,管理是维持会议有效而有序进行的保障。“会议后排现象”则会造成工作上的阻碍。开会时,出现这种“一头沉”状况,组织者无法维持整个会场的组织管理,形成会场纪律松散,秩序混乱,使“开会”像“集会”。这样的会议对管理者来说是一大挑战。会议现场管理不但要使该单位会议有条不紊的进行,同时,在细节处弥补该单位管理上的不足与漏洞。“会议后排现象”让会议现场的管理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被动性,与预期会议效果相悖,与实际管理工作无益。
(三)对单位形象和声誉的影响
一个单位声誉管理是建立和维持利益相关者对单位整体认同的一种现代管理方法,其建立要经历一个长期的过程。一个单位形象形成的时间相对要短,其目的是要形成利益相关者对单位价值观的独特印象与认知。员工行为是一个单位价值理念的外化,员工是塑造和传播企业形象、树立企业声誉的关键因素②。员工个人声誉的败裂可以给企业造成惨重的损失,在2002年,马莎·斯图尔特抛售生物科技公司英姆克龙股票丑闻的案子曝光,因内部交易而被调查起诉。由于斯特图尔个人的声誉影响公司的品牌,该公司两个月内股票暴跌50%,公司利润也急剧下降。“会议后排现象”正是完全暴露了员工开会时的现场状态,混乱的会风会纪是由这些员工共同养成并延续的结果,这直接展现着该单位形象,并塑造着其声誉。在新浪网上有这样一份关于员工开会状态的数据:在开会时,认真听领导讲话,做记录的,仅占受访者的21%,另有79%的人都在后排“开小差”。由此看来,当“会议后排现象”成为习惯时,单位的形象和声誉早已荡然无存了。
上述这些负面影响会使整个会议处于半瘫痪状态,“后排”的出现不但降低了会议的办事效率,也严重影响对会议内容的传达效果和执行情况,甚至对这个组织的整体工作造成阻碍,进而对社会的经济生活产生被动,形成“蝴蝶效应”。
[1]张向葵.管理心理学[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34.
[2]大卫·达历山德罗,米歇尔·欧文斯,著,道锐思,译.职场战[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