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18-01-25闫竑羽

山西青年 2018年5期
关键词:中华价值观核心

闫竑羽

(西南政法大学行政法学院,重庆 401120)

一、凝神聚气,强基固本:全面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血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实质内容上存在一致性,在外在表现形式上相辅相成。如果没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那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渊源和理论基础。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其孕育了具有中华民族特点的精神品格和文化底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家层面所倡导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和为贵”“大一统”“民惟邦本”等思想的重要体现;在社会层面所倡导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正是传统文化中“大夫不均,我从事独贤”“天公平而无私,故美恶莫不覆;地公平而无私,故小大莫不载”“隆礼重法”等思想的辩证继承;在个人层面所倡导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正是传统文化中“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出入相友,守望相助”“与人为善”等思想的基本遵循。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要在辩证地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全面的结合当代中国的实际,以期收获人民的广泛认同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注重与时代发展相适应,通过有选择性地继承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新,以达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符合新时代的发展,认真汲取其可适用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真正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现实问题,真正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真正成为影响一个时代的精神和文化。

二、追本寻源,一脉相承:深入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来看,“仁、爱也,故亲;义、理也,故行;礼、节也,故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概括为:以“仁”为核心的价值理念;以“礼”为基础的价值追求;以“义”为标准的价值目标。

在国家层面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为“仁”。“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对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东汉学者许慎在中国最早的字典之一的《说文·人部》中解释说:“仁,亲也,从人二”,即“仁”的核心是爱人,人们互存、互助、互爱。儒家把仁的学说施之于政治,形成仁政说,特别强调“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即主张民贵君轻,有着强烈的民主色彩。孟子说:“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认为只要推行仁政,国家很快就能治理好。孟子又说:“圣人治天下,使有菽粟如水火。菽粟如水火,而民焉有不仁者乎?”满足了百姓的生活需求,就会使民众达到仁的境界而国泰民安,民富即国富。同时,要发展教育,用正确的价值观去引导民众,让人们懂得是非对错,懂得道德礼仪,懂得法律观念,以达到“文明”的要求。“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说的是孔子“政和”的思想,“和”是持续发展的准则,“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说明和谐的重要性。

在社会层面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为“礼”。在传统文化中,“仁”在社会实践中具体地表现为“礼”这种社会道德规范。《左传·隐公十一年》载:“礼,务国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后嗣者也。”意思是说,礼是治国安邦,巩固国家的制度和维护社会所需要的秩序。孔子认为“礼”是社会秩序和社会制度,“坏国丧家亡人必失去其礼”,丢掉了礼,就要失去一切。《论语·为政》说:“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要求人们平等待人,彬彬有礼。“礼”作为人类文明的标志,仍对现代社会的经济文化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在日常生活人际交往中,因着人逐利的心态总会存在些许的不友善,但是如果人人守礼,相互谦让,相互包容,通过“礼”调整社会关系、稳定社会结构的作用,而且更重要的是由于“礼”内在包涵着国家层面“仁”的精神,“自由、平等、公正”在“礼”的运行过程中不断完善和体现,为“法治”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社会基础。

在个人层面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为“义”。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义”具有深刻的内涵。《礼记·中庸》中这样记载:“义者,宜也”。程颐也说过:“顺理而行,是为义也”。即一个人的行为是否适宜、是否合理。行为适宜、合符情理的就是义,不合时宜、不

近情理的行为就是不义。“义”可分为忠义、信义、道义,“爱国、敬业、诚信、友善”都可纳入“义”的范畴。明人余象斗在《题〈水浒传〉序》中指出,行侠仗义的最高境界,“尽心于为国之谓忠,事宜在济民之谓义”。自唐朝开始,侠义文化就体现了“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精神旨趣,于是有了“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的著名诗句。他们把国家的兴亡作为应有之责,他们身上体现的正是爱国的的忠义精神。司马迁说:“不既信,不倍言,义者有取焉”。不失信于人,不背弃诺言,这种信义是大有可取之处的。《论语·学而》中记载:“谨而信”,此句是对年少之人、为人子者、为学生者提出的要求:要谨言慎行,诚实可信。古籍中诚信教育总是被提倡的,总是劝导为人以诚,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诚信”高度契合。《道德经》第七十七章中说:“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与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儒家传统思想认为,人要受到道义的自我约束,反观现今,与人为善,爱岗敬业,是符合“天道”的,即是符合道义的。

三、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充分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

《易经》中有云:“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逐渐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时代的选择,是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支撑。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春风化雨方能润物无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加强认识、深化学习、深入宣传的过程。

择善从之不善改,研古存精剥糟粕。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在“四个讲清楚”上持续努力,并加深对“三个独特”的科学把握。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必须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既要批判封建落后文化,又要区分民俗、民风,并从中发掘出具有民族特色的人文因素予以继承发扬。

长风破浪会有时,融古通今加认同。深刻领会优秀传统文化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契合之点。古代的礼制与今天社会的礼节、礼貌有很大的渊源,反映了重传统、重情义的人文精神。因此,要找到古今契合点,描绘出一脉相承的体系,让更多的人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力。

绝知此事要躬行,古为今用促引领。优秀传统文化传播要讲实效,使之真正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更好地服务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进程。当然,古为今用也包括反思教训,比如在礼尚往来的文化传统,像“双刃剑”一般有褒有贬,文化传播者更要审慎对待,在正确价值导向下去解读、阐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层次有机联系、内在统一,体现了国家“仁”的价值理念、社会“礼”的价值追求、个人“义”的价值目标。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指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解决现实问题、助推社会发展。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选择和必由之路。

[1]宋振华,张蓉.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新西部(理论版),2016(24).

[2]柳礼泉,汤素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命力的内构特征与外部呈现[J].伦理学研究,2016(06).

[3]刘加洪.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观基因探微——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考察[J].嘉应学院学报,2016(10).

猜你喜欢

中华价值观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