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新媒体环境与党员教育的结合策略
2018-01-25杜磊
杜 磊
(邢台职业技术学院,河北 邢台 054000)
随着时代的进步以及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在新媒体环境下加强党员教育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当前我国党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存在着诸多层面的问题,例如,党员思政教育体系不够健全,重视思政教育的表面工作,重视理论、轻视实践,思政教育的队伍建设不完善,重视宏观、轻视微观,重视党员思政教育轻视普通党员的教育工作等等。在新媒体环境背景下,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党员教育工作的开展,亟需遵从思政教育体系原则,构建适应新媒体环境的党员教育体系。
一、党员思政教育现状
首先,在思政体系中引入密切联系群众的规划。通过开展职工动员大会、队务会、学习会等形式普及党的最新方针、政策,加强改进党员教育工作,让党员教育工作与人民群众紧密相连。注重实用新媒体技术手段加强党员教育工作,例如在楼层牌、办公桌、手提袋上标记廉政的符号,或通过发放手机报让广大党员了解廉政建设的重要性,进而提高党员的抗腐败能力。
其次,通过开展文体活动推进民主建设工作。开展新春文体活动、植树活动以及诗歌朗诵等活动,来慰问老党员、贫困党员以及生病退休职工,给予他们充分的人文关怀,坚定党员的道德精神。此外,定期开展党员评价活动,通过考核机制鼓励党员学习最新的党的方针、政策以及理论知识,进而提高单位党员的整体形象。
最后,坚持民主集中制。加强党员的领导班子建设,以领导班子为核心,组建一批有强大凝聚力的优秀集体。通过周例会、月例会等活动或开展连心桥、回头看等活动,对重大事件进行及时的传达,也有利于加强党员之间的思想交流,增加彼此的了解和信任感。
二、新媒体环境
在新媒体环境下,党员教育工作的开展与新媒体环境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性。那么,新媒体环境对党员工作的开展有着怎样的关系?
笔者认为党员教育工作能否顺利开展关键在于我们能否驾驭多媒体技术,以及能否把多媒体环境贯穿于党员教育的全过程。此外,要充分借助网络、杂志、电视、手机等新媒体载体,让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高效的传达。
三、新媒体环境下构建党员思政教育体系的原则
(一)目的性原则
新媒体环境下,党员思政教育要为党员提供一种精神力量,帮助广大党员实现理想。同时,党员的培养要以实现企业目标为前提,通过制定综合性的管理体系确定基本的标准和规格,与此同时,也可以为企业输送高素质的党员人才。
(二)人文性原则
在党员教育过程中,也要体现“以人为本”,充分关怀党员的心理感受。例如,可以采用党员容易接受的教育方式和途径,并借助多媒体技术手段,让党员在愉悦、轻松的环境中接受党员教育,避免采用传统的说教式教育方法,避免引起党员的抵触情绪,而要寓教于乐,能够实现更好的教育效果。同时,在教育内容方面要注意把实际问题与党员的思想问题相结合,让党员教育为党员的工作实际服务。
(三)系统性原则
要把整个党员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个系统,从全局出发,在党员干部思政教育与党员思政教育之间做好衔接,把各个方面的思政教育工作做好。
(四)主体性原则
充分发挥党员的主体性地位,充分发挥党员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型,尊重党员的意见和建议,加强对党员的三自教育,即自我服务、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让党员成为教育活动的主角。同时,要结合党员的实际需求,制定满足党员需求的思政教育内容,帮助广大党员解决生活中或工作中遇到的困惑。
四、新媒体环境下创新党员思政教育体系
(一)调动党员的积极性
在设置党员思政教育内容时,要尽量使得思政教育内容体现广大党员的心理需求,充分调动广大党员学习思政教育内容的积极性。同时,采用科学、合理的教育方式,来激发党员的学习热情,通过创新思政教育引入参与式、对话式、体验式和启发式的教育模式,构建党员乐于接受的思政教育学习模式。
(二)赋予新媒体新的内涵
在新媒体环境这一背景下,可以充分发挥现代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在事业单位、基层以及行政部门之间建立有效的沟通平台,以更好的加强党员之间的内部思想交流,普及思政教育内容。
(三)合理利用网络沟通
随着网络用具走进千家万户,可以在人们的衣食住行中充分地融入思政教育内容,而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思政教育模式,让党员们随时随地的可以接触到思政教育内容,进而不断加深对思政教育内容的理解。
五、结语
要想提高党员的思政觉悟,需要在新媒体环境下,在党员的日常生活中融入思政教育内容,借助新媒体技术加深党员对思政内容的理解,进而牢牢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念,并加强监督自己的行为,起到模范带头作用,感染身边的非党员群众。
[1]巨维博,姚健,吴楠.新媒体环境下的党员教育对策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7,16(14):246-247.
[2]杜艳美.新媒体环境下学生廉洁教育中基层党组织的话语权分析[J].现代职业教育,2017(3):12-13.
[3]柏璐.新媒体环境下加强大学生党性教育路径分析[J].中国报业,2017(16):7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