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代高职学生法律知识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
2018-01-25余飞跃
余飞跃
(咸宁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学院,湖北 咸宁 437100)
一、当代大学生法律知识教育的现状
(一)法律知识缺乏
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必须把党的领导贯彻落实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有机统一,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提高全民族法治素养和道德素质。
(二)法律信仰不坚定
[1]法律信仰是人们出于对法律的依赖感或神圣感而生产的心理感受,在行为上则体现为对法律过程的参与。现实生活中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徇私枉法、司法不公、司法腐败的现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让学生们失去了对法的信任感和依赖感,因此很少有学生主动参与法律过程,高职学生对法律的信仰危机进一步显现。
二、法律知识及素养缺失的原因
(一)家庭因素
经调查,高职高专学生中大多数学生是留守儿童、离异家庭、独生子女或父母对子女放任自流,家庭教育普遍缺失。家庭是人生的启蒙学校,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一言一行以及父母之间的和睦关系等,都会对孩子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虽然不是进行法律教育,但在家庭中建立的规矩意识、尊老爱幼的和谐规范,其实就是最朴素的法律素养,这也是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家风建设的关键所在。
(二)学校因素
学生进入学校从启蒙教育到高中毕业的学校教育的最重要阶段,家长和学校只关心学生的学业成绩,一切以学生的分数论英雄,近年来,小学、中学、高等教育虽然一直在强调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但是真正涉及到法律层面的教育还是少之又少。在学生接受法律教育的最佳时期而错失。
(三)社会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同时也伴随着外来的不健康、亚健康文化的侵入,特别是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互联网在校园的快速发展给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网络不良资讯、不健康的网络游戏等也给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学校的正面教育往往不敌亚文化的冲击,从而造成部分学生的人格产生扭曲,这个问题越来越引起高层的重视。
(四)大学生自身因素
在高职院校的学生大都是18—22岁的青年,正处在生理、心理渐趋成熟时期,该阶段的大学生较冲动敏感,自我控制能力差,心理承受能力弱。很多学生尤其是留守儿童、单亲家庭、独生子女的学生,高考分数低、素质较差,素来养成自我为中心,行事我行我素,不能或很少考虑理解和宽容他人。如果不能及时疏导与发泄,极有可能导致他们生产生焦虑、抑郁,形成不健康的人格心理。
三、如何提高高校学生的法律素养
有学者提出,大学不能单纯授人生存技能,或只关注知识创造与传授,最重要的是应具备道义担当的功能。因此,向社会输送的“人才”是否有高尚的人格,是否能造福社会就反映出高校是否真正做到了“铁肩担道义”。而高校特有的较之社会宽容得多的思想和言论环境使其具备了其他组织难以具备的社会校正职能,作用于人生观、价值观处于定型期的大学生定会收效明显。因此抛开社会环境、前期教育等因素,要使当代大学生的法律素质在现有水平上有所提升,高校法制教育应是最为有利的阵地。
首先,从培养法律意识入手,调动学生学习、了解、运用法律的能动性。
不少非法学专业的学生都对学习法律知识的必要性持怀疑态度,认为学了也白学,以后用不到多少。形成这种认识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受我国传统文化影响,在大学生中还普遍存在着厌诉心理,维权意识不强;在一般同学当中法律的权威和至上性尚未树立,不少人还坚持认为“权大于法”;认为规规矩矩做人办事就不会遇到法律问题;甚至极少数有道德缺陷的人自恃违法犯罪手段高明存在逃脱法律制裁的侥幸心理等。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对学生进行法律意识的培养:
1.改进教学方式。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讲授法律课时注意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变理论为思想启迪,可以通过讨论、辩论等形式引导学生发表见解,启发学生自己思考法律问题。
2.通过对我国法制建设的现状、法律的地位、法律与道德、文化、社会的关系进行分析,帮助学生认同“法律至上”的权威,培养学生的法律信仰。
不同温度水热预处理对普通小球藻生物质水解效果明显。如图1所示,在30 min水热处理时间的条件下,与未经水热预处理的对照组相比,120、150、180℃水热预处理使得普通小球藻生物质的VSS水解率分别增加了10.8%、36.7%和56.5%,在180℃时,普通小球藻生物质的VSS水解率最大。和对照组相比,120、150、180℃水热预处理使得普通小球藻生物质的VDS浓度分别增加了90%、311%和413%。这与之前的研究结果一致,在140、160、180℃水热预处理条件下,普通小球藻生物质固相的COD去除率平均为46.4%[9]。水热预处理使得有机物从固相到液相的转移效果明显。
3.以分析典型、生动、与大学生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案例吸引学生注意力,帮助大家树立“法律就在身边”的意识,认识到“原来我的这项权利受法律保护”,从而以维权为出发点,提高学习法律知识的兴趣。
4.以相关法律法规为基础,建立健全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从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组织纪律、学籍管理和学生生活服务等方面进行依法管理,在学生当中树立依法治校的形象。
其次,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普法活动浓厚法律学习氛围。
培养和提高大学生法律素质可以帮助学生有效维权,预防和减少大学生违法犯罪,同时也是维护大学校园安全与稳定的需要。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普法活动浓厚校园法律学习氛围,使大学生随时可以接触法律,在耳濡目染中轻松掌握法律常识,对于营造和谐安定的校园有非常积极的作用。具体建议:
1、有针对性地开设法律专题讲座,用案例解答法律热点问题,增强学生对社会法律问题的关注度,了解法律动态与发展趋向;结合需要邀请一线法律工作人员现身说法,对大学生进行生动、鲜活的法制教育。2、把所有学生带到法庭上旁听以进行法制教育是不现实的,但可以利用学校的广播电台、网站播放法制教育节目、法制影视剧作品等,必要时可以组织学生观看比较典型的法制节目,使学生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3、在学校的宣传栏中开辟专栏进行法制宣传。4、从严肃校规校纪入手,培养大学生养成遵纪守法的习惯。5、法学专业的师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在校园内为大学生提供相关法律服务,如开展法律咨询活动等,帮助大学生解决在日常生活、兼职、择业等方面的法律疑问。
再次,增强守法意识,提高用法能力,树立护法观念。
很多大学生在缺乏监督机制的情况下会表现出为私利不愿守法的一面,比较典型的例子是在没有交警时不遵守交通法规;大学生犯罪率的上升和犯罪形式的多样化凸显出这一群体中存在的心理不健全和不择手段趋利的现象;而在兼职、就业、日常生活中遭遇侵权却不知用法律方式救济则反映出大学生用法能力的薄弱;多数学生缺乏与不法行为作斗争的勇气和决心。就这几方面来讲,做到“守法”和“护法”较为容易,法律规范通常情况下与传统的或“普通人”的道德认知相一致,因为法律规定禁为的事情基本上在道德、纪律规范等领域也是予以负面评价的,而法律要“护”的对象则是在道德上给予正面评价的,因此人们较易做出为或不为的判断与选择。需要重点强调的是用法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切实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质。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提高学生的用法能力:
2.切实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使大学生有稳定的情绪、开放的心态和乐观向上的进取精神,增强维护正当权益、抵制诱惑和理智面对困境的信心和能力。
3.针对非法学专业学生,除开设法律专业的双学位课程外,还应开设多门法律选修课,以满足不同专业、不同爱好的学生的需求。
4.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上发生的与自身身份相关的案件,法律课堂上注重通过分析、讲解、讨论典型案例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习惯,同时以案说法,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的法律知识。
5.通过形势政策课、就业指导课等形式,及时帮助学生分析认识社会上的法律热点问题,帮助学生掌握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社会形势和法律常识。
最后,社会各方共同努力,营造良好法治环境,提高高校学生法律素养。
[1]摘自百度百科.
[2]杨玉良.仅有专业知识学生像是条经过良好训练的狗.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