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探究
2018-01-25李想
李 想
(江海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0)
教育部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中也指出: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①高职教育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提高全民教育水平、缓解就业压力、培养人才承担了更多的社会责任。但是,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以及高职院校在中国教育结构层次上的地位,高职学生更容易在学习动机、人际关系和就业压力等方面出现诸多心理健康问题,这些心理健康问题严重困扰着学生家庭、学校和社会。
一、高职院校学生心理成长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学习目标定位模糊
高职院校的学生,进校时分数相对而言较低。学生高中期间的学习态度和习惯直接导致对新层次学习目标模糊的定位。面对模糊的学习目标,直接导致学习压力上升,经常性会面对“我能学什么”、“学这个专业有什么用”、“毕业后我能做什么”等诸如此类的问题。
(二)人际关系适应不良
据统计,接近40%的学生认为大学生活最困难的是人际交往。②高校中人际交往与高中时期不同,高中时由于学业较重,人际交往非常少,同学间的交往更多的是发生在学校,期间老师可以调节,学生不必过多考虑。高校期间的同学往往来自不同的城市,面对集体生活、地方文化差异、学习习惯、异性交往、师生关系等多维的人际关系往往感到顾此失彼、郁闷烦躁、苦闷困惑,造成消极对待、自我回避、无所适从的心理状态。
(三)恋爱关系处理不善
步入大学这个小社会,很多学生对高中严令禁止的谈恋爱充满着向往,认为这是大学的一门“必修课”;有些学生因为无心学习、心理空虚,以谈恋爱来寻找自我存在,更有一些同学以一种羡慕的心态去看待别人恋爱,继而盲目开始一段恋情。这种不正确的恋爱心理造成学生焦虑烦躁、精神萎靡不振,甚至因为恋爱出现轻生等不健康的情绪。
(四)攀比心理控制乏力
学生进入高校后,摆脱了高中阶段各种严苛的学生管理规定,学生更加的追求自我的解放和更多的展现个性的自我,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攀比之风。家庭经济较为优越的同学习惯高档消费、形成了不断攀比的心理;另外一些家庭经济较差的同学,生怕被其他同学笑话,在物质条件上想尽办法满足自己,寻找一种所谓的心理平衡。攀比心理的存在严重影响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甚至会引起家庭和社会的矛盾。
(五)自我发展存在困扰
高职院校的部分大学生进校后对专业认识不足,缺乏正确的职业规划,因此在个人发展方面存在迷茫和困惑。选择专业时的随意,导致被动的接受专业学习。部分学生漫无目的专业学习,没有设计所学专业的学习、发展规划,诸如“企业家”、“医生”等等粗略的目标,切合实际的目标不多,加上从小娇生惯养,没有持之以恒的毅力,面对困难选择逃避,挫折感不断被放大。
二、影响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一)社会因素
随着社会快速化的发展,高职学生正处在社会观、人生观、价值观建立的过程中.社会中的各种消极的东西冲撞着学生还未成熟的心理,学生面对比以往都复杂的社会环境,往往会感到无所适从。如果此时学生不能收到社会、学校积极健康的教育,不能及时化解心中的压力,可能导致出现严重的心理障碍。此外,社会对于职业院校的评价普遍不高,这种不良的社会评价,直接影响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
(二)家庭因素
大量的科学研究发现,家庭环境对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起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如果学生长期生活在充满冷漠、偏见等恶劣的家庭环境中,学生会感到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继而会导致自卑,自我评价不断降低,极易产生焦虑、疑虑、偏执等心理问题,严重影响其自身心健康的成长。
(三)个人因素
高职院校的学生顶着高考失败的阴影进校,虽然得益于国家高考招生制度的改革,才有机会进入高等学校学习,但是心理上“低人一等”的心理落差依然存在。进入学校后,面对知识大爆炸的社会、高昂学费、职业困惑、情感交流、就业压力等问题,学生往往感到畏惧,继而引发严重的心理疾病。
三、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对策研究
(一)全社会要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全社会都要改变人们对心理健康问题不正确的认识,很多人觉得心理健康涉及到他人的隐私,具有神秘的色彩,不愿意去涉及,甚至将有心理问题的人认为是邪恶之人,致使整个社会对心理健康教育缺乏关注和重视,导致人们对其研究严重滞后。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进步,心理健康的神秘面纱被逐渐揭开,研究者们认为心理健康是衡量一个人健康与否的重要标准,在某种程度上甚至比身体健康更重要。因此全社会有责任转变人们的健康观念,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力度,呼吁人们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使人们认识到心理健康出现问题就应该及时咨询与治疗。
(二)高职院校要加强心理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教育部专门发文对各高等学校心理健康专职教师队伍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求中指出:每个高校必须设不少于2人的专职心理健康教师岗位,并可以酌情安排兼职教师。由于我国高职院校重视技能教育,必然会忽略技能型以外教师的培养,这就容易造成学校没有一支稳定的心理教师队伍。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创新人事制度,从教师待遇、培养计划、晋升途径等方面出发,通过待遇留人、感情留人,确保高校的心理健康教师队伍稳定、高效。
(三)不断加强课堂教育,开创性进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1.重视课堂教学工作
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离不开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承担着心理健康知识教育的主平台作用,更是不断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主渠道。③目前高职学生遇到的心理困惑,绝大部分是因为缺乏对心理健康知识的了解,只有极少部分需要专业的心理咨询或治疗,因此集中式心理知识的讲解很有必要,通过课堂教学就能解决这个问题。
2.拓宽心理健康宣传的渠道
面对新形势,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者应努力拓宽渠道,利用网络资源,通过校园网站、宣传栏、微信平台、班级QQ群等多种途径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建立校园网络心理咨询室,让学生在虚拟空间建立与心理咨询师的连接,更大程度保护学生隐私,更便捷地获得帮助。
3.完善心理健康网络的建设
高职院校应重视和不断提高全校心理健康网络工作建设的水平。学校-系部-班级-宿舍“四位一体”的心理网络建设,不仅有利于全校心理健康教育宣传的全覆盖,而且有利于对存在问题的学生及时进行不同层级的心理干预。
4.发挥家庭的正面教育作用
和睦的家庭关系对学生健康心理的成长起着正面、积极的作用。相反,复杂的家庭关系会给学生心理健康带来错误的、消极的影响。高职院校的相关部门要积极思考、调研并制定一套与家长的联系、沟通的机制。学校还可以通过心理健康的宣传引导家长建立和谐的家庭氛围,充分发挥家庭对学生积极的影响作用,不断完善学生心理健康知识水平。
5.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积极向上的校园心理文化对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学校应聘请德才兼备的教师及教辅人员,让学生感受到教职工的正能量,充分发挥教师的榜样作用,学生也有了学习、效仿的具体目标;学校要通过主题教育活动,营造全校积极向上的心理健康氛围,不断增强学生刻苦学习、不断进取的心理暗示作用,保持一种健康的心理状态。
四、结语
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会重视和大力宣传心理健康知识,需要学校创造性地制定教学计划,需要家庭互通式的密切配合。只有我们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培养学生的各个方面,构建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才能培养学生积极乐观、不畏挫折、永不放弃的心理品质,从而不断提升所有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注 释:
①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的意见.教社政[2001]1号.http://www.moe.edu.cn/s78/A12/szs_lef/moe_1407/moe_1411/s6874/s3020/201001/t20100117_76896.html.
②候淑芳.关于加强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思考[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4(6):59-61.
③周虹.新媒体时代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改革[J].教育与职业,2014(17):135-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