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男女有别”传统文化对两性的影响

2018-01-25

山西青年 2018年5期
关键词:传统观念浮士德费孝通

石 烨

(黑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男女有别”在字面上来看,指的是男女性别不同,然而男女不止在性别方面有所异同,从心理、思维到身体都大相径庭,因此自古以来世人对于男女的态度也不尽相同。“男女有别”是一种文化现象,极大的制约了男性与女性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使中国传统的感情定向更偏于向同性方面发展,对于两性之间的关系有严格的限制。

一、男女有别”的来源

“男女有别”是指男子与女子在生理和心理上有差别,因此要严格加以区别,男女所要遵守的法礼异同,互相交往应当慎重守礼,初出自《礼记·效特性》:“男女有别,然后父子亲;父子亲,然后义生;义生,然后礼作;礼作,然后万物安。”

《诗经·小雅·斯干》说:“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其泣喤喤,朱芾斯皇,室家君王。”“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裼,载弄之瓦。无非无仪,唯酒食是议,无父母诒罹。”不论是出生的寝地,还是所受的对待都体现出了男女之间的差别,蕴含了男尊女卑的观念。男女之间的差别还体现在“男女授受不亲”上,正如战国·邹·孟轲《孟子·离娄上》所描述的:“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古代礼教规定男女之间不能直接接触、言谈或授受物件,严格限制男女之间的交往。“男女有别”不仅仅是所谓的“生理差别”更多表现的是道德差别,世人对于男子和女子的要求和期待也不尽相同。男子要考取功名,出人头地,继承家业,女子却只能大门不出二门不迈,遵循“三从四德”,在家相夫教子,每个人在诞生之时就处在这一文化之中,并且深受这一文化的影响。

二、“男女有别”的具体表现

“男女有别”这一传统文化体现在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指出:“在我们的乡土社会中,家的性质在这方面有着显著的差别。我们的家既是个绵续性的事业社群,它的主轴在父子之间,在婆媳之间,是纵的,不是横的。夫妻成了配轴。”①充分的体现出了“男女有别”的传统观念。即使是夫妻,关系也不亲近,有些甚至可以称之为淡漠。父子之间关系亲密,婆媳之间关系密切,父子关系、婆媳关系是家庭的主线,而夫妻关系却成了无关紧要的一条线,在乡下夫妻往往是“最不亲密的”。

乡下的夫妇大多是用不着说话的,有的则是没有什么可说的。从一早起来便各忙各的,男子下田干活,妇人如果不下田干活就要在家里看孩子,男人们干完活便三三两两的聚在一起消遣,说说话、喝喝茶。从未见夫妻俩在大街上亲热,唯一称得上亲热的便是在家打打闹闹。在乡下,都是同性之间、同龄之间有说有笑有打有闹,男的和男的一起,女的和女的一起,就连孩子之间也是男生和男生一起玩,女生和女生一起玩。在乡下,男女之间唯一亲密的联系也就是生育事务了。地里的活可以自己干,多一个人也就是轻松些,即便是自己也能干完,顶多是累点、干的时间长点,而生育这件事却不能自己单独完成。除了生育事务,在其他事务上性别和年龄都保持着很大的差距,这绝不是偶然,这是“男女有别”这一传统观念的影响。费孝通先生说:“中国人在感情上,尤其是在两性间的矜持和保留,不肯像西洋人一般的在表面上流露,也是在这种社会圜局中养成的性格。”①乡土社会是亚普罗式的,现代文化却是浮士德式的。乡土社会是亚普罗式的文化模式,因为它要求的是安稳,它害怕社会关系的破坏,男女两性恋爱更重视结果即生育,而并非浮士德式恋爱中两性的互相了解和破除障碍的过程,所以它排斥浮士德式的文化模式。在乡下永远划分着男女两性之间的差别,不论是生理方面还是道德方面,男女生理上的分化是为了生育,生育却又规定了男女的结合,因此奇怪的现象产生了,夫妻间关系淡漠却又亲密无间。在乡下,感情相当于普通所说的激动,动了情甚至是动了火,但是在稳定的乡土社会结构中中激动是万万要不得的,激动的感情会破坏原有的稳定的社会关系,淡漠的感情是维系稳定的社会关系的重要条件,因此必须要避免动情。

“‘男女有别’是认定男女间不必求同,在生活上加以隔离。这隔离非但有形的,所谓男女授受不亲而且是在心理上的,男女只在行为上按着一定的规则经营分工合作的经济和生育事业,他们不向对方希望心理上的契洽。”①就如同费孝通先生所言,因之发生了同性间的组合,家族代替家庭,形成了家族以同性为主,异性为辅的结合。正是这种“男女有别”的界限,使中国传统的感情更加偏向于同性方面去发展。

三、“男女有别”的影响

“男女有别”这一传统观念导致男女之间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差别。男子要有责任、有担当,要顶天立地、养家糊口,侧重理性思维;女子则要温润如水,更加的感性一些,奉行“无才便是德”,导致了男尊女卑的结果,这也是稳定的社会关系的基础。在现代社会,男女之间的关系已经由亚普罗式的文化模式渐渐转向为浮士德式的文化模式,但是“男女有别”这一传统观点还是对我们产生了重要且长远的影响。

在上一个年代,夫妻之间多是相亲结婚。男女双方并没有太多的交流,更谈不上有什么感情,都是认识的人“介绍”的,大家说这个人不错就尝试着在一起,谈不上一年半载也就结婚了,因为再晚就耽误生育了。夫妻双方并没有多深的感情,心灵上的交流更是说不上,最大的联系也就是孩子,只求安安稳稳度过余生,即便是出现了问题,也是“忍忍就过去了”,这正是亚普罗式的文化模式所倡导的形式,也就是所谓的“稳定压倒一切”。对于现在,浮士德式的文化模式正逐渐形成,到小学为止都是男生和男生一起玩,女生和女生一起玩,因为“男女有别”“男女授受不亲”,所以男生和女生不能一起玩,否则会被人传闲话,被视为不知羞。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生理和心理的发展,逐渐对感情有了欲望,“喜欢”这样的感情慢慢出现,这时就会产生困扰——要怎么做,如何去做,但是也不敢做什么,主要是受“男女有别”“男女授受不亲”的这一传统观念的影响,不懂得如何表达。年龄在长一些便慢慢的懂得自己想要的,就会去追求自己想要的,追求浮士德式恋爱,两性互相了解、破除障碍。现在都是“自由恋爱”,“相亲”这种方式已经渐渐不适用了。男女双方在恋爱的过程中,不断加深对对方的了解,理解、包容对方,破除障碍,如果发现不合适分手就算了,不断的尝试,不断的接触,直到找到适合的人选。在以前这是不可想象的,多交朋友被视为不正常、不知羞,但是现在这种方式在正常不过。随着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当今大学生恋爱观念日益开放,“男女有别”的传统观念正逐渐淡化,现在的大学生对恋爱抱有不受他人干涉的态度,更随心所欲一些。虽然大学生的恋爱观逐渐开放起来,但“男女有别”的中国传统文化及伦理道德对大学生依然有较深的影响。

注 释:

①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北京出版社,2011:52-68.

[1]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北京出版社,2011:52-68.

[2]肖发荣.“男女有别”观念探源[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68-71.

[3]章艳丽.略论先秦典籍中“男女有别”与传统男尊女卑观念的形成[J].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2008(3):1-4.

[4]苏力.齐家:男女有别[J].政法论坛,2016,34(4):4-15.

猜你喜欢

传统观念浮士德费孝通
作为赌注的浮士德
《浮士德》(书影)
今天,为什么我们要怀念费孝通?
费孝通的十个文化洞见
英国皇家歌剧院歌剧电影《浮士德》
19世纪的法国大歌剧:古诺的《浮士德》
传统观念与民法结构:再论中国古代民法的价值
电视广告中女性模式化形象分析
改变传统教学观念 培养数学阅读能力
概说张爱玲创作中的传统文化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