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
——读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有感

2018-01-25刁海青

山西青年 2018年5期
关键词:马列主义中国化生产力

刁海青

(西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西藏 拉萨 850000)

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创新。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要义所在。正是基于这一认识,邓小平及时解决了国内思想统一的问题,对于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提出了独到的见解,最终形成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完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一、解决了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如何继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问题

(一)正确对待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对于如何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秉持了扬弃的科学态度。他认为,要做到更好的坚持马克思主义只能是用新的思想和观点去发展。同时,要用联系的、发展的、具体的辩证观点和方法去理解马克思主义原理。不能割裂,更不能从个别字句甚至某些具体行为上去考察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而应该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为一个完整体系去理解和把握。

当时的社会存在两种比较极端的观念:一个是坚持“两个凡是”的极左思想,即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神明化,只要是说过的话、做过的事都是正确的,必须坚决服从;另一个则是“全盘否定”的极右思想,即全盘否定马列主义、马泽东思想,其实质是要从根本上否定社会主义制度,走资本主义道路。对于这两种错点极端的观点,邓小平态度鲜明地予以了批判。针对“两个凡是”的错误思想,他认为“马恩列斯毛的话不可能句句是真理”,“马克思主义理论……要求人们根据它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不断结合变化着的实际,探索解决新问题的答案”。对于“全盘否定”的极右倾向,邓小平强调,“应该准确地完整地理解它的体系”,历史上,这些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都无法避免会犯这样或者那样的错误。但是,这些个别的错误观点或行为本身不应该被简单的归入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一科学理论体系中。

(二)指明了中国未来发展的道路和方向

十一届三中全会纠正了“两个凡是”的错误,但同时国内又出现了一种否定社会主义社会道路,“要补资本主义的课”的右倾观点。对此,邓小平解释到:“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历经十年的社会主义道路摸索时期,社会主义政治和经济制度在我国得到了巩固和发展,此时的社会主要矛盾已经由阶级矛盾,转变为落后的社会生产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之间的矛盾。如果此时再退回新民主主义阶段,经历所谓的资本主义充分发展阶段,这无疑是在开历史的倒车,整个国家在组织上、思想上必将会全面陷入一片混乱。而解决这一难题的方法只能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不动摇,走一条符合国情的又具有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花费更短的时间创造出比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更长时间才能实现的社会财富和精神财富,从而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全面赶超它们,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二、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一)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做出了建设性的阐释

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这种人类崭新社会制度的本质和典型特征是什么,以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都没有给出明确的解释。马克思所设想的理想模式是社会主义制度首先确立在原先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里。这种设想的依据是,资本主义高度的工业化和生产社会化必然会引起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难以调和的矛盾,引发社会革命。但是,特殊的历史背景,印证了他的第二种设想——落后国家可以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首先建设社会主义制度的而是像俄国、中国这样的自然经济还占主导地位的贫穷落后的国家。这种现状决定了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首要的任务必须是快速发展生产力,力争在一个相对较短的时间里去达成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实现的国家工业化和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并在此基础上经历一段时期的超越,形成比资本主义制度条件下更具明显的社会优越性。

然而,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对于这个首要问题,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一直没有正确的理性认识。这是导致二十世纪末直至今天世界共产主义运动仍然处于低谷的主要原因。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处于贫穷落后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必须秉持的基本观点,是社会主义制度能够生存、巩固、壮大的前提保障。“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特征和应有要义。在社会主义国家里,实现人人平等、社会公平正义是最基本的发展要求。“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制度条件下国家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也是在贫弱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需要长期奋斗的方向。其体现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根本途径只能是保障生产力不断快速地可持续地发展。

(二)构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论

邓小平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最大贡献是提出社会主义本质论,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套体系完备的社会主义发展理论。他指出,“发展才是硬道理”,“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因此,中国要想迅速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发展生产力,必须打开国门,融入到世界潮流中,吸纳西方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为我所用。立足于我国的基本国情、初期社会主义道路探索时期的经验教训,他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并提出在这一阶段只能采取“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的模式,承包制、租赁制、股份制等经济形式目前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分配制度上,他认为在现阶段只能采取“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同时也要考虑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在分配时的比重。

在传统的意识形态中,计划经济一直被贴上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标签,成为判断社会主义国家与否的标准。邓小平吸收了各国经济发展的经验和教训,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打破了西方“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不可能结合”的论调。这一论断无疑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极大的发展和创新。它表明,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里,市场经济更能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因此,在这一特定时期我国必须走一条政府加强宏观调控,由市场合理调配社会资源的经济发展之路。

三、总结

邓小平理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解决了中国如何继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课题,巩固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理论成果,使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得以沿着具有自己特色的正确方向不断前进。应该说,邓小平理论奠定了后来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虽然“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同时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但都还是属于前者的范畴。归根结底还是依据现有的国情,进一步解决“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邓小平理论的创立,在世界共产主义运动处于低潮时对其再次蓬勃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它指引着占世界人口近五分之一的东方大国开创了一条符合本国国情又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让全世界看到了社会主义运动未来的发展远景。也正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本国国情相结合开展社会主义建设”这一思想精髓的鼓舞下,现存为数不多的几个社会主义国家已经借鉴中国经验,开始尝试摸索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同时,邓小平理论也为世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建设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那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以改革为动力求发展,促进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全方位的可持续发展。

[1]邓小平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

[2]邓小平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

猜你喜欢

马列主义中国化生产力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正确认识和把握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理性思考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问题
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结合的初始文本:《社会主义讨论集》
我国道路货运生产力发展趋势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
马列主义视野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性探讨
凡事就怕做到极致 一个词的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