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县三门城村丧俗考略

2018-01-25

山西青年 2018年5期
关键词:应县孝子棺材

李 丹

(山西师范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山西 临汾 041000)

一、去世前的准备工作

(一)为自己准备

村民重视寿材与寿衣。寿材大致分三等:柏木棺为上、松木棺为中、杨木棺为下,寿材根据腐烂难易程度,价钱不等。寿衣不论季节都缝棉衣,即为抵御阴间的凉风习习、暗无天日。颜色主要有紫、蓝、咖啡色,女性一般备紫褂子,咖啡色裤子;男性多为咖啡色褂子,蓝裤子。为防来世转为畜生,寿衣忌灰黑色;就寿鞋而言,女性穿花色布鞋,男性穿黑色布鞋,为祈祷后代黄金满屋,鞋底皆用黄绸包裹;男子戴黑色帽。闰年闰月准备,意在祈求生者吉祥长寿。

(二)为他人准备

老人弥留之际,子女将其迁至居屋正室火炕中央,头朝北脚朝南,以保证“寿终正寝”,接着沐浴、梳理头发、男性要剃头刮胡须,迅速穿上“装老衣”,子女不可大声喧哗,以免惊扰老人魂魄。

二、下葬前的主要安排

(一)小敛

老人去世后,为防死者在阴间挨饥受饿,在其口中放入米粒与硬币,俗称“饭含”;为防魂魄干扰儿女正常生活、导其顺利离开,需开窗户、揭窗纱、点长明灯为其指路,后以麻纸覆面,完成小敛。

(二)入殓准备

小敛到入殓期间,因死者身份不同,具体活动亦不相同。例如佛教信徒去世,一般会有个别僧侣前去为其进行首次超度,亲人保持安静,忌大哭;基督教徒有教内兄弟姊妹前去唱歌送行,但葬礼全程不请人不供奉,流程比较简单;若死者无宗教信仰,活动则相对自由,但也多做佛事①。

此时,家中长子前去报丧;余子安排灵堂,找阴阳先生,确定坟地方位、出殡时间以及丧葬过程中的诸多事宜;女子缝制丧服。

报丧时,长子带重孝到人主家门口磕头报丧②,人主分为死人主③(不含女姓)和活人主(含女姓)两类。死人主指死者的直接亲属,若死者为男性,死人主涉及母族家男性亲戚;若死者为女性,死人主指娘家父兄及其下一代。而活人主不区分死者性别,泛指死者儿媳家的兄弟姐妹及下一代。

灵堂内,棺材大头朝东,小头朝西放置在四张木凳之上。棺内底部先放入摆成北斗七星状的七枚铜钱,上铺谷秸秆和剪好的麻纸纸钱,继而铺黄绫包裹的棉褥,棉褥寓意死者落地而生、坐草而归,铺金盖银、镀金成仙。村民迷信明镜可照鬼怪,堂内所有镜子均须遮盖。长明灯移位于棺材两头,棺前摆一方桌,俗称“灵桌”,上摆遗像、香炉及贡品,灵盆放于灵桌前下方。中国人视死如生,因此子女会依据逝者生前喜好购买相关纸扎置于棺材两侧。

家中长女携众人缝制丧服。三门城村丧服主要分为毛边在里、毛边在外、白大褂三种。死者子女及媳妇丧服毛边在外(重孝)、其他孝子毛边在里(轻孝)、女婿穿白大褂、腰系麻绳。丧服之外还有披挂,孙辈披红绸缎、侄辈披蓝绸缎。孝帽方面,众子孝帽两侧各垂一片布,以便擦泪;女儿与媳妇编柳藤花帽;剩下孝子带普通孝帽。孝帽缝制桃心,一可表露晚辈对长辈的怀念以及留恋之心,二可区分生死两者的亲疏关系。长辈同辈不缝桃心;子女、媳妇女婿不缝;孙辈(包括外孙)缝一颗红桃心,重孙辈两颗红桃心,后辈以此类推;侄辈(外甥辈)缝一颗蓝心,后代两颗,后辈以此类推。

(三)大殓

村民流传“一道门槛一重罪”,为防死者在阴间被严刑拷打,入殓时忌经门槛。死者入棺后,头朝东脚朝西,枕鸡鸣枕,盖银色被子。俗信阴间阴冷无比,为防止逝者冻足,入棺后要脚蹬厚棉裤。此时盖棺不封棺。

去世第三天晚上,五服以内全部男孝子上街游行,意图在村内找到死者灵魂,将其送往村外,村民称这一活动为“上街”。男孝子回家后,最后一次观瞻死者容貌,庭院放追魂炮,灵堂内准备正式封棺。封棺材料是四个与棺材本就一体的银锭状木楔子,四位死人主各执一枚银锭楔,边钉边喊“亲人躲钉”,钉子完全钉入,棺材被完全封死,村民称之为“楔银锭”④,即传统意义上的大殓。

下葬之前,为陪伴逝者、寄去思念,逝者子女要守灵,守灵者兼管续香、续灯油等任务。该地有闹丧习俗,若老人年岁已高,归为喜丧,则子女们在三天和安鼓这天会请鼓匠班吹打、歌舞团表演;若中年人病重而终或年轻人意外身亡,无需闹丧。

(四)出殡

出殡前一天谓之“安鼓”。

是日清晨,死者女儿带领各自请来的鼓匠班在村外大路口将预定祭品(祭馍馍、猪头,另有花圈、纸扎等)迎回灵堂,称为“接祭”。全部接回之后,再次“上街”,鼓匠行在最前,拉有众女祭品的车辆随之,长孙抬死者遗像带领全部男孝子跟随其后,围村走一大圈。三天“上街”为孝子担心魂魄前往阴间迷路,希望为其鸣罗开道,并间接表达对逝者的无限追念。

中午,家属大宴宾客⑤,由于逝者众女已出嫁,不属家人属亲戚,因此不开灶不宴宾,会连同死人主一起被均分到逝者众子家中,与众媳自家活人主一起参加宴席。

晚上亥时前后,为求逝者保护,祈祷子女人丁兴旺、财源广进、长命百岁,长子轻挪三次棺材,道以上三句祝福语,村民谓之“移材”。随后长媳用扫把从灵前扫路到街门口,烧纸送魂,再一次祈求魂魄离家,俗称“开道”。

出殡即为“发引”。

是日辰时左右,阴阳先生将灵桌上供奉祭品的碗摔碎,长子即带领众子起灵。长孙肩扛引魂幡,脖挂遗像走在最前面,后跟死者众子、众孙和所有男孝子。紧随男孝子之后的是手抱衣饭钵(最大的祭馍馍上插一双筷子)的长媳,长媳之后是死者女儿、儿媳、孙女、孙媳等依次按长幼大小,亲疏远近排成的队伍。每遇大路口,都要路祭并抛撒纸钱,来贿赂沿路的灵魂。灵车停在街口中央做道场,道场由死人人主,女儿,亲朋好友依次进行,最后一家的道场,由鼓匠班子带领,长孙为首,长子,众子,男孝子,长媳,众媳,女儿,孙女,女孝子依次排列其后,开始围绕灵车左转三圈,右转三圈,之后,灵车启动,前往墓地。

灵车走出村口,女孝子们叩头返家。进门前,有称作“刀割水洗”的仪式,女子拿起备好的菜刀在大门口放置的红瓦盆上左右打磨两下,盛起瓦盆清水抹在眼睛之上,以求隔断阴阳。

男孝子跟随灵车前往坟地安葬死者。下葬时,棺材大头朝北,二斋先生将五色石头和五谷杂粮撒在棺材之上,再将灵盆翻扣其上,另在棺材大头前挖一大洞,将衣饭钵和写有死者信息的红瓦片放入洞中,后由最具威望的死人主锄一铲土撒在棺材之上⑥,其余人开始帮忙掩埋,将引魂幡插于坟头,完成下葬。最后将纸扎中的纸院坐北朝南放置,所有金银纸扎倒入院中,仙鹤以及童男童女放于两侧,开始焚烧,烧掉所有花圈和死者生前衣物、行李,孝子们在坟前面朝北磕头。

本村葬法有一次葬和二次葬两种。若妻子先亡,则随便选一坟地进行掩埋,堆土堆,不立碑,谓之“借埋”。等丈夫去世,起妻子坟,与丈夫合葬,一起进入祖坟,并立合葬碑。若夫妻去世时间相隔不久,妻子棺材完整,则直接迁坟,若因年代久远,棺材被腐蚀破裂,则需为女子更换新棺,期间尽可能保持尸骨原样,此种葬法男子为一次葬,女子为二次葬。若丈夫先亡,可先埋入祖坟,立大碑,妻子去世后,直接进祖坟,另立小碑,此种葬法,男女皆为一次葬。未婚男女同理,女子随意掩埋,待配冥婚。男子先进祖坟,冥婚配对成功之后,将冥婚女子迁入祖坟。

三、下葬后的全部祭奠

为使魂魄彻底离开,从下葬之日起,在逝者所住院落烧“离家纸”,共烧三晚,第一晚,在院子里烧;第二晚在街门外烧;第三晚在离家最近的十字路口处烧。村民俗信,离家纸烧完之后,逝者魂魄将彻底离开村庄。

出殡次日上午,死者儿子儿媳、女儿女婿等亲近孝子在坟前砌一座长约60厘米,宽和高约40厘米的小房,房内放入预先买好的纸扎(家具,锅碗瓢盆等),俗称“安锅灶”。返家时,避免亡魂尾随,生者要通过圈扫方式迷惑亡魂,使其忘掉回家的路。圈扫过程中,全部人围墓左转三圈右转三圈,其中儿子媳妇用扫把将土从外往里扫,女儿女婿从里往外扫,俗名复三。

村民俗信逝者灵魂最多可在阳间逗留四十九天,每七天回家一次,因此每逢七的倍数,家人都要举行祭奠仪式,一可告慰亡灵,二则意图贿赂并送走亡灵,因此从去世之日算起,从一七到七七,逢七就要祭奠。

百日需祭奠,百日之后众子可洗澡剃头;次年逝者生辰亦需祭奠;次年忌日,进行周年祭奠。三年忌日,子女亲戚朋友为其进行圆年祭奠,圆年过后,每年只在清明节、中元节、寒衣节以及除夕进行祭奠。

四、结语

农村世代土葬,但土葬礼仪较复杂,保存完整的习俗本就困难,加之三门城村丧葬习俗与周边村落多有异处,难以借鉴。如今年轻人出门务工,多不在农村,又觉丧葬遥不可及,不加以涉略,已逐渐忘却掉本村相关丧俗,在此环境下,整理出完整的丧葬习俗备后人参考,已迫在眉睫。

注 释:

①丁世良,赵放.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书目文献出版社,第555页.

②谭明武,支立新.朔州历史与文化.山西人民出版社,第133页.

③应县县志办公室.《应县县志资料汇编》第十辑.应县,第35页.

④应县县志办公室.《应县县志资料汇编》第十辑.应县,第41页.

⑤丁世良,赵放.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书目文献出版社,第555页.

⑥谭明武,支立新.朔州历史与文化.山西人民出版社,第134页.

[1]朔州市地方志丛书编委会,朔州人物传[M].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12.

[2]谭明武,支立新.朔州历史与文化[M].山西人民出版社,1996.1.

[3]丁世良,赵放.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M].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5.

[4]应县县志办公室.应县县志资料汇编.第十辑[G].应县,1984.12.

[5]徐吉军.中国丧葬史[M].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9.

[6]霍松林.中国风俗大辞典[M].中国和平出版社,1991.12.

[7]齐涛,石奕龙,主编.中国民俗通志·丧葬志[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12.

[8]汤一介.中华文化通志·宗教与民俗典[M].辽宁教育出版社,2010.1.

[9]陈华文.丧葬史[M].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11.

[10]董传岭.建国60年华北农村社会生活变迁[J].南开大学学报,2010.

[11]董江爱.近代华北农村丧葬礼制的特点及成因[J].晋阳学刊,1997.

猜你喜欢

应县孝子棺材
应县:应如是
不要把传统诗词送进棺材
TOUGH LOVE
久病为何无“孝子”?
宋墓与孝子故事砖雕
应县木塔葬书中的“木奴”与“天牛”考
货比货
孝子
应县木塔秘藏中的辽代戒牒
Passage Si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