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
——学习十九大关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2018-01-25白羽
白 羽
(中共鞍山市委党校,辽宁 鞍山 114003)
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人民二字在报告中出现了203次,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路更是体现在对新方位的判断、新思想的提出以及对未来的新部署上。
一、主要矛盾的新转化回应了人民新需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社会的生产力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先进行列,用社会生产力落后来描述当代中国发展情况,显然已经不符合中国的实际。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而另一方面,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理解也有了不同的内涵和要求,需求日益广泛,表现在诸如,人民的需要已经从简单物质层面量的需要转化为要求生活质量的提高,“美好生活”在新时代有了新的内涵和要求。而这些实际上都是这个时代的问题,“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毛泽东说,问题就是矛盾。解决矛盾的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最难的不是解决问题而是发现问题”只有发现了问题才能谈解决问题。在众多纷繁复杂的问题或是矛盾中能找到主要矛盾就更是难能可贵。作为对人民新需求的回应,十九大报告作出了符合时代的准确判断:“我国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对这个时期人民需求的不断多样化所处背景的回应。据此,十九大报告做出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转化的重大结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二、新思想彰显了人民的主体地位
新的实践呼唤新的理论。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需要解决的时代课题,只有产生出符合时代特点的理论才能指导我们已经变化了的实际。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篇大文章,是一脉相承的,我们这个时代需要解决的是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怎样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党依据实践的变化,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对三大规律进行深化的基础上,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无论是八个明确还是十四项基本方略,从理论分析到政策指导,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始终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符合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人是历史的主体。在十九大报告中主要体现为以人民为中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要发挥人民的主体地位就要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依靠人民创造伟业。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在要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最终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三、新部署体现人民利益至高无上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以人民为中心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最终要落实在行动上。十九大报告对目前的任务做出了部署,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最后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在这个过程中,始终把是否实现了人民利益,人民是否满意作为衡量的标准,人民利益的实现首先体现在与人民息息相关的民生的部署中,从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收入、教育、医疗、食品安全等着手,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四、新使命肩负人民新期待
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转变。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这个主心骨,中国人民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期待一步步实现。新时代,我们比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同时,我们也看到还要进行许多更为艰苦的努力,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党要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就要建设伟大工程,最终才能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中国共产党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表现出了强烈的使命感、担当感、责任感。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愿景,需要凝聚起亿万人民无穷的磅礴力量,需要党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党的十九大在报告通篇贯穿了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真正实现了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无论是立场、观点、还是方法上都体现了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我们将在十九大精神的引领下,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完成中国共产党对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
[1]《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人民出版社,2017.10.
[2]陈江生.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J].人民论坛,2017.12.
[3]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M].人民出版社,201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