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类高校学生党建与学生社团协同发展策略探究*
2018-01-25赵君波
赵君波
(浙江传媒学院文学院,浙江 杭州 310036)
学生党建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点,是深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通过党组织的培养和锻炼,把优秀的青年大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坚定信仰的共产主义者。高校学生社团是高校学生基于共同的兴趣爱好、志向发展、专业特色自发组织而成的群众性团体,是艺术类学校学生施展才华和发展自我的重要场所。二者虽然在组织的性质宗旨和成员构成上存在差异,但在培养方式以及发展目标上等方面有着一致性,积极探索,促进二者的协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现阶段艺术类高校学生党建与学生社团协同发展面临的困境
(一)党建活动与社团活动结合不紧密
艺术类高校学生在思想行为上具备以下几大特点,一是政治意识淡薄,理想信念模糊;二是自我意识强烈,集体意识淡薄;三是专业功底扎实,情感丰富有创造性,因此,大多数喜欢参加有特色的校园活动,对党建活动的参与度较低。调查显示,高校有“有73%的同学认为身边的同学参与社团的比例在80%上,甚至有46.2%的同学认为基本每人都有参加社团的经历”,可见,社团对学生有着非常强烈的吸引力。“支部活动往往局限于‘学习、讨论、交流’的‘老三篇’,形式呆板、内容枯燥,缺乏针对性、创新性、吸引力和渗透力”,“老三篇”的党建活动对学生的吸引力较小,尤其是艺术类高校的学生。
(二)学生社团未发挥优秀党员的积极作用
学生社团是由兴趣相投的学生自发成立的群众组织,社团里的成员党员比例较小,因此在发挥党员积极作用较小。有调查显示“在高校在学生社团被调研的774名同学中,党员比例为14.2%,低于学校总比例”,“对于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是否有利于社团的发展和同学的进步,接近80%的同学给出了肯定的答案”,事实证明,优秀党员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可以通过带动、引导,促进学生党建和学生社团的协同发展。
(三)学生社团党建在制度建设上的示范性较小
调查发现,当前社团在制度建设上存在不同程度问题。学生社团灵活多样,但是缺乏强有力的制度。社团成员多,但是流动性强。从社团的发展来看,规范的管理制度有助于保障社团活动的开展,保障社团运营的稳定性,有效的制度可以保证社团坚持正确的方向。学生党建拥有完备的制度体系,无论是党员选拔、会议开展,还是组织内部分工,都有明确的规章制度。但是,现实困境在于学生党建在制度建设上的示范性较小,党组织对学生社团的领导和引导不强。
三、推动艺术类高校学生党建与学生社团协同发展的策略
(一)利用社团创新能力,促进党建活动与社团活动有机融合
艺术类大学生往往以“艺术无国界”和西方自由主义的思想看待事物、处理问题,想象力丰富,创新能力突出。因而,艺术类高校学生社团可以发挥学生社团创新能力,促进党建活动与社团活动有机结合。例如,有艺术高校将红色艺术与社团活动相结合,一方面激发学生浓厚兴趣,另一方面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学会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体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这为学生党建与学生社团协同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在推动艺术类高校学生党建和学生社团协同发展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师生的原创性,以不拘形式的艺术媒介作为党建活动与社团活动结合的落脚点,从而达到二者的融合发展,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达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二)选拔优秀党员担任社团干部,提高学生社团的先进性
学生社团是学生基于兴趣基础建立的团体组织,是推动校园文化活动发展的重要群体。社团负责人一般是基于能力和威望而当选,因而在社团中具有超强的号召力和影响力。社团骨干成员的作用亦是如此。因此,在推动学生党建与学生社团协同发展过程中,应牢牢抓住社团骨干成员这个有利把手,将党支部培养的优秀党员人才派遣到社团,不仅可以起到锻炼党员的作用,还可以发挥党员在社团中的作用,引导社团成员树立良好的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团队意识,提高学生社团先进性,从而推动学生党建与学生社团协同发展。
(三)强化社团制度建设,保障社团党建工作常态化开展
党组织强有力的领导和引导,是推动学生社团和党建工作协同发展的关键。首先,建立和不断完善学生社团党建工作制度,尝试在条件成熟的社团成立党支部,认真开展“三会一课”制度,强化社团政治性。同时,结合社团特点,定期开展适合社团建设的党建活动,提升社团的先进性。其次,不断总结社团和党建融合发展的经验,进行理论上的提升进而通过制度的形式予以确定,推动社团党建工作的常态化发展。
[1]阮俊华,沈黎勇,金芳芳.高校学生社团党建工作的调研与思考[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8(01).
[2]张勇志,刘永吉.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调研与思考[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03).
[3]刘英策,杜谦.高校艺术类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及教育管理初探[J].亚太教育,201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