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时代高校志愿服务面临的挑战及解决对策分析*

2018-01-25李祈萱荣文婷

山西青年 2018年5期
关键词:志愿公益志愿者

李祈萱 荣文婷

(江苏理工学院,江苏 常州 213001)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推动每个行业积极寻求创新与突破,志愿服务也要融合互联网+的特点不断寻求新的发展。目前,中国高校志愿服务在长期发展中遭遇瓶颈,各项供需对接机制、管理机制亟待完善,高校志愿服务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新时期寻求解决困难挑战的方案,需要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作用,通过建立高校志愿服务专业联合网站,打造属于各高校志愿服务的私人订制,实现各项活动网络一体化,并与社会微公益进行对接联动,切实把互联网+的各项特点融入到志愿服务中去,打造新生态高校志愿服务,切实把志愿服务活动在献爱心、促成长的功能落到实处。

一、高校志愿服务的发展现状

在共青团的带领和高校自主领导下,我国高校志愿服务取得了卓越的成绩,主要表现为:一,志愿者队伍越来越庞大,参与志愿服务成了高校大学生的常态化活动之一,大学生服务社会的热情不减,社区、敬老院是大学生志愿服务的主要阵地。二,志愿服务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不少国家以及省市的大型活动都从各大高校招募志愿者,更多人对青年志愿者的服务表示认可。然而高校志愿服务的发展并不完美,学校内部志愿培训管理制度缺乏,服务能力与社会需求不对等、缺乏统一管理也成为制约高校志愿服务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高校志愿服务面临的挑战

(一)志愿服务培训管理制度存在缺陷

志愿培训机制是一个组织的骨架,由它撑起了整个组织的发展。而现在高校内部基本上不存在培训制度,多以口头指导为主,只有少数与社会机构合作项目才会由该机构的相关人员对学生进行培训。培训的缺乏,容易引起志愿者与服务内容对接错位,志愿服务质量缺乏有效保证。

(二)志愿服务缺乏长效发展

从全国层面来说,中央在长效性志愿服务工作上取得了不少成就,比如“希望工程”、“西部计划”等。然而对于高校来说,志愿服务的可持续性发展却是一个难题。高校志愿服务长效发展存在以下问题:

其一,志愿活动形式和内容单一,特色志愿服务项目相对较为贫乏。在不断发展的社会中,高校开展的常规志愿服务与实际的社会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偏差,高校志愿活动不“高效”,其水平仍然保留在“小打小闹”的层面上。

其二,高校缺乏开展大型志愿活动的能力。高校组织志愿活动多以社团和分散的小组织为单位,缺乏专业指导,开展活动的范围小,活动的实效不显著。

其三,高校缺乏与社会志愿组织的合作。学生组织和社团开展的志愿活动发展能力和水平有限,缺乏社会志愿者的专业能力;目前高校志愿者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范围多选择在校内,而仅仅依靠学校内的志愿服务经验的志愿者难以在将来的社会专业化活动中做出贡献,与社会志愿组织的合作,是使志愿者们清楚地认识自己不足的重要方式。

(三)互联网+在高校志愿服务中的应用缺陷

1.缺乏针对大学生的志愿服务网络平台

目前国内志愿服务网络平台的构建已初具规模,然而这些平台多服务于社会志愿组织机构。随着青年大学生在志愿服务领域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在未来各级政府和共青团的不断带领下,大学生将成为志愿服务的强大后备力量。然而目前社会上并没有完全针对高校大学生的专门化志愿服务平台,以至于各高校发布的志愿活动缺乏关注度,无人问津,单纯靠下发通知并不能扩大活动的宣传,而且传统的发布通知很容易被遗忘;同时,专门志愿服务平台的缺失也不利于各个高校之间的交流合作,无法促进志愿服务的长效发展。

2.志愿服务网络平台缺乏关注度与吸引力

尽管各类志愿服务APP和社会志愿服务平台并不少,但是高校对其使用度却非常有限。一方面是学校在发挥新媒体和互联网的优势上工作不到位,对活动缺乏必要的线上宣传;最主要的方面是各类社交游戏软件霸占了大学生的手机,而不具有娱乐性质的志愿服务软件很容易被埋没其中。志愿服务网络平台在建设的过程中难以与大学生的喜好结合,志愿服务平台高高在上,“不接地气”,就很难在大学生中得到发展。

3.志愿服务APP的建设问题

APP包含内容全面,在志愿服务活动精准推送上却存在不足。在一切事务流行专属定制的当今社会,反而要使用者们在诺大的城市志愿服务中寻找自己喜欢的活动,既浪费时间又浪费精力,往往还找不到自己想要的结果。志愿服务APP根据志愿者个人喜好推送活动,实现志愿服务私人定制化,将是未来APP的发展方向。

三、利用互联网+助推高校新型志愿服务的发展对策

(一)打造高校志愿服务联合网站

1.打造高校志愿联合网站,实现志愿服务一体化和高校信息共享

构建高校志愿服务联合网站,有利于实现志愿服务的一体化管理。

首先,各高校通过该网站及时发布学校内部的志愿服务信息,实现志愿服务在高校联盟系统内的可视化和透明化。同时,在该专业志愿服务联盟网站内部,也可以设立高校志愿联盟服务,邀请其他学校加入“拼团”,一旦拼团成功,则该联合志愿活动正式发起。而活动负责人可以通过线上联系或者线下沟通确定各自在该项活动中的职责和任务,以此实现高校之间的信息共享与合作,提高高校志愿服务能力。

其次,构建志愿服务体系一体化服务,可以实现线上志愿者培训注册考核以及评价志愿服务和评定优质志愿服务。

网络培训不仅可以解决线下专业人员不足的问题,也可以大大减少人力物力的浪费。在已搭建好的高校志愿服务专业平台上,将各种类型志愿服务所需要的培训资料做成网络课程的方式,供志愿者学习。

另外,通过志愿服务联合网站,打造服务、评价、分享与能力一体化的平台,以此检测活动的真实性并对志愿者的服务水平进行考察评估,高校志愿服务团队根据被服务方的评价总结自身存在的问题,不断提高志愿服务水准。

(二)社会微公益与校园志愿平台的对接

近几年,微公益作为新兴的公益方式,给传统公益的发展带来了巨变。从“免费牛奶”到“公益涂鸦”,从新浪、腾讯公益到水滴筹,壹基金等,人们参与公益事业的形式和深度正在逐渐转变,“人人可公益”“以小汇大”变为可能。

微公益与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相同点在于基数大,传播范围广泛。在此基础上构建社会微公益与高校志愿服务平台之间的桥梁,可以扩大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范围和影响力,也能扩大社会公益项目在大学生之间的影响力。例如新浪微公益平台的主要内容之一是环境保护,当微公益平台上发起此类活动时,高校可以将其引入校园,在校园内部举行微公益大学专场活动,参与活动的同学可以了解此项活动在本学校的开展情况,没有参与活动的同学也可以直接通过高校志愿服务网站浏览该公益的组织方式和活动计划,线上线下一起对接社会公益项目。

(三)创建志愿服务小助手

相对于志愿服务APP的全面覆盖,志愿服务小助手更加便捷和高效。它的主要功能就是志愿服务信息的查询和志愿服务内容的精准推荐。志愿服务小助手不仅要具备“互联网+”“网”络天下、资源整合的特点,更重要的是能够对志愿者进行精准化定位,打造使用者的专属志愿服务。同时,通过云计算技术,充分发挥其互联互通的特点,将全国志愿服务信息引入进来,让更多的人能一键获取志愿服务信息,也对志愿者的服务能力和社会志愿服务需求进行匹配,解决志愿服务需求与服务能力不协调的问题,让志愿服务更精准高效,志愿团队管理实现智能化、信息化。

[1]翁晓东.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开展现状研究[J].高等教育,2017.

[2]李嘉瑜.微公益的发展现状及可持续发展的探析[J].祖国,2013(24).

猜你喜欢

志愿公益志愿者
志愿者
以志愿,致青春
我是志愿者
公益
公益
拥有《鹿鸣》书与卡,填报志愿成行家
公益
为志愿者加油
小小志愿 大大爱心
我是小小志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