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四所应用型转型试点高校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研究*
2018-01-25岳增玲吴邦昌李晓锋王少娟黄佳颖
岳增玲 吴邦昌 曾 萌 李晓锋 王少娟 黄佳颖
(广东白云学院,广东 广州 510450)
一、高校转型举措及就业现状
调研发现,四所大学的应用型发展之路都紧密结合自身的办学理念和办学优势,应用型措施各具特色、异曲同工。
(一)就业实习与社会实践跟踪调查制度
主要制度内容是对学生寒暑假期间社会实践活动、实习期间、以及毕业后的工作状况这三个方面进行跟踪调查,收集学生反馈信息,深入了解学生的应用型实践程度以及应用型转型对其就业的影响。其中,广东白云学院要求辅导员及院领导对所有大四实习的学生进行就业情况跟踪调查,定期到实地巡访调查,奖励优秀实习生,督促学生自我奋斗,提升学生实习质量,为学生以后的就业奠定能力技能基础,保障学生就业体系;同时,深化测量校友就业质量指数,邀请社会上取得较高成就的校友回校演讲分享应用型就业经验,充分诠释了“理想职业从白云开始”的高校自信。而中山大学南方学院在重视实习生毕业生就业情况的同时在学校政策上鼓励学生寒暑假期间参加志愿者行动、正规兼职工作、探访老人院孤儿院等社会实践活动,设立“实践标兵”的奖项奖励表现突出的学生。其他两所学校也有类似的举措。四所大学始终以学生应用型能力点为中心,向着学生更好的未来出发。
(二)深化校企合作,完善招聘会
校企合作及招聘会是促进学生未来就业的重要因素。完善招聘会是提升学生就业率及就业质量最直接的方式之一,而深化校企合作是完善招聘会体系的必要条件。满足企业需求的同时促进学生的就业,企业也加大在学校招聘会的规模,各取所需。四所大学都非常重视与企业的合作,及时淘汰不适应学校应用型发展的企业,严格挑选适合自身应用型发展的企业进行对接,为应用型转型改革不断注入新鲜血液。在招聘会方面,在深化校合作的基础上,不断增加招聘会场数、扩大招聘会规模,拓宽就业信息渠道,降低学生找工作的阻力,在提高学生就业率的同时加强学生重视的未来应用型技能提升的就业环境,重规模更重企业的质量,最终达到提升学生的就业质量的目的。
(三)大力建设应用型教育平台
应用型教育平台是应用型院校教育的基础,是应用型教学的载体和落脚点,更是学生未来就业的训练场。四所大学都非常重视应用型教育平台建设,不论是广东白云学院的U创创业孵化长廊,还是广东金融学院的基于“金融ERP平台”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中山大学的以行业需求为导向的金融类人才培养实验区、广东财经学院的广财模拟招聘会,他们的共同点都是重视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关键作用,把社会的就业场景活生生地搬到自身打造的应用型教育平台,全面提高学生应用型技能水平与就业素质,培养出符合企业要求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四)积极参加交流讨论会
会议讨论是思想迸发的主阵地。只有坚定不移地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完善上层建筑,确立正确的应用型转型改革方向,规划设计详尽的转型改革方案,为未来的转型改革铺好道路,保证学生充分吸收应用型课程知识、锻炼应用型技能,才能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与就业率,从而增强服务社会的能力。作为中国应用技术大学联盟倡、全国新建本科院校联盟重要成员的广东白云学院,积极参加筹划其研讨会,在收获了其他学校应用型转型宝贵经验的同时科学提出其本校的建议;广东财经学院被推举为财经一流学科建设联盟副理事长单位,与其他学校共同研讨财经一流学科建设实践教学与理论深化,为新时代中国特色财经一流学科建设提供实践教学及智力服务;广东金融学院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同举办中国金融论坛—广金·千灯湖金融峰会,中山大学南方学院参加高校实践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创新系列活动暨第50届全国高教仪器设备展示会,提升其实验室与教学设备管理质量和服务水平,具有很大的帮助、启发和指导意义。四所大学以人才强国战略为使命,不断在各种会议上汲取经验教训,虚心学习,保证转型改革的行动进行到底,培养优秀的应用型人才,服务于社会,振兴中华,实现伟大中国梦。
二、转型高校综合分析
通过对这四所大学的应用型信息进行整理、综合分析后,不难发它们结合自身优势、取长补短,逐步开展应用型改革工作,大力优先发展自身的教育事业。从大局上转变由以学科主导的专业结构向产业行业需求主导设置专业转变;由自发展到深化校企合作、完善招聘会等一系列措施从根本上强化学生应用型技能,培养国家紧缺的社会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提高学生未来的就业质量,增强服务社会的能力;从对外交流上积极参加应用型研究会议及比赛项目,重点对接招聘市场、校企合作,完善就业体系,不断提高学生就业率。
三、目前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一)毕业生总量大且人才结构矛盾
据统计,2016年广东高校应届毕业生人数为53.4万人,比2015年人数上升2万多人,2018年预计达57.14万将超80万高校毕业生在粤求职就业,比2017年增加了1.15万人。此外,高校在专业学科上文理科比重明显不平衡,形成文学、法学、管理学以及经济学为主要的专业学科偏差;应届毕业生就业的区域分布差异化明显,相当一部分的学生选择在北上广等一线城市打拼,也不愿在三四线城市甚至农村等偏远地区发展。
(二)社会对大学生的有效需求不足
由于每年大学生毕业人数不断上升,就业人口达到饱和状态,加上在金融危机的爆发后,包括中国在内的各个国家经济一度低迷,岗位需求急剧下降,使得人才供给与社会需求相矛盾,尽管国家出台一系列相关政策扶持就业,但大学生就业人数与饱和的就业岗位依旧不相符。
(三)用人单位岗位定位不明确
注重学历,看重文凭近年来成为用人单位在招聘环节惯用的手法已成为不争的事实。目前,企业即使招聘一个普通的销售岗位仍要求应届本科毕业生甚至是研究生,此社会用人标准与高校人才输出总量以及岗位定位不相符,甚至使得专科院校的毕业生学而无用武之地,此类用人单位在岗位需求分析、定位和招聘过程上造成一定程度上人才的流失。
(四)大学生整体素质有待提升
尽管大学生的就学率逐年增长,但与之相应的学生总体素质却在降低,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不断差异化,自身认识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不在同一水平线上,抗压能力偏低、风险意识薄弱、社会经验少,少部分同学甚至急功近利、好高骛远等的学习和就业态度造成当今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
四、提高就业率的对策
(一)实现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
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完善教育机制改革是就业这一民生工程的重中之重。国家应挖掘更多的就业岗位以弥补日益增长的因大学毕业生人数增加而造成的漏洞;应用型高校注重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应该鼓励更多的应用型高校大学生投身到基层就业中来,开发更多的如“西部大开发、大学生村官、上山下乡”等基层工作,有效缓解大学生择业区域分布两极化的局面以及通过“引进来”促进经济不发达地区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快速发展,真正做到应用型高校大学生学有所用的成效,实现大学生人才资源合理配置,帮助经济欠发达地区尽早脱贫的大好局面。
(二)鼓励应用型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
在社会用人需求相对饱和的状态下,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响应国家号召。应用型高校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基础上注重大学生的实操能力,培养大学生在做的过程中的创新思维的形成,广州市四所应用型转型试点高校在不同程度上开设创新创业导论课,开办创新创业中心引导与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做到创业带动就业,更多渠道就业创业”,在此作为上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以实现更多就业难以及失业群体纷纷就业,满足就业者美好生活的向往,提高就业者丰富的物资基础。
(三)科学招聘,提高就业质量
校企合作是应用型高校发展人才与企业挖崛人才的有效途径。用人单位在人才选拔上能够直接优先挑选符合所需岗位的适用人才,摒弃唯文凭学历录用的不科学招聘方式。用人单位应充分做好社会导师这一职责,找准角色定位与做好战略部署,引领初出社会的大学生踏实就业,创新工作,挑战自我。
(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强化教育引导,全面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大学生是民族复兴的时代新人,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大学生教育、思想认知、就业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应用型高校要突出自身办学特色,深化产教融合的应用型改革,给高校大学生树立文化自信;高校大学生务必做到认真学习、脚踏实地,养成勤学好问的学习习惯与端正学习态度;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正确健康的就业择业观,切忌好高骛远,充分利用应用型这一改革扎实基础,从实现优先就业向优质就业过渡,实现人生的伟大梦想。
五、意义
应用型转型试点高校的转型措施,在全面提高教学水平,培养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大学生应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平台,运用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提高自身能力,先就业后择业,脚踏实地实现人生价值。
广州市四所应用型转型试点高校,在就业形势严峻的今天,对解决这一问题起到了先锋模范作用,不仅就业的数量,同时也为提高就业质量奠基。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社会和谐上做出极大贡献,实现大学生完美就业,拉动经济增长,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实现伟大中国梦做出积极推进。广东白云学院、广东金融学院、中山大学南方学院与广东财经大学身为首批应用型转型试点,其推行实施办法及其重要,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上做出具有先进性、代表性的方案。极大促进大学生群体的就业能力,大学生青年团体也可借助应用型转型高校这一平台,努力打造自我,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中,实现人生价值。
[1]赵敏福,聂丽,姚有峰,张波.实验室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J].大学教育,2013(13):76-77.
[2]刘心美.面向职业能力培养的“双环”教学模式的研究[J].才智,2010(34):250-250.
[3]张秀,庄西真.基于CareerEDGE模型的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结构分析[J].教育与职业,2014(5):114-116.
[4]孙永建.高校毕业生非理性就业观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4.
[5]余秋梅,周波,廖峻,张显丽.大学生就业挫折心理分析及其辅导模式构建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2013(3):56-58.
[6]邢远秀,徐娉,龚谊承.大学麦漫地网站建设——大学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创新创业训练项目[J].教育教学论坛,2014(53):129-130.
[7]樊天霞.论校企结合模式下中职德育教育改革创新[J].社科纵横(新理论版),2013(3):319-321.
[8]何兵,覃铭,李德贵,陈孟臻.探索新建本科院校工科专业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平台的构建——以金属材料工程专业为例[J].百色学院学报,2014(6):152-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