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生主体视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路径探索*

2018-01-25聂雨苗

山西青年 2018年5期
关键词:主体政治思想

聂雨苗 郑 斌

(无锡太湖学院江苏,江苏 无锡 214000)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我国高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以填鸭式灌输为主,教学内容单一且理论性较强,缺乏教学针对性,难以真正满足大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需求,从而导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浮于表面,难以深入学生内心。教师必须充分肯定大学生的主体性,从自我价值实现的角度出发,实现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1]

一、明确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主体性的必要性

明确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地位与我党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要求相符。当前时期,高等教育事业在党和国家的指引下,顺应时代潮流,进行着不断的改革。因此,高校要制定符合自身办学特点的人才培养方案,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应改进教育教学模式,从学生的视角出发,建立切实有效的理论学习和实践实训平台。

明确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地位符合社会对人才的现实需求。当前,高校连年扩招,带动毕业生人数的逐年增长,竞争形势日趋激烈。思想政治教育要在理论传授的基础上,加入对多元化思潮和生活中产生的各种思想观念的分析和阐述,使学生获得明辨是非的能力,进而用党的先进思想武装头脑,自觉抵制不良思想的影响。

明确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地位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从高中进入大学,“95”后大学生面临着学习模式的巨大转变。他们获得了空前的自由,却又无法在思想上脱离对父母和老师的依赖,在独立面对学业和人际关系时,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困惑,遇到挫折时,容易气馁甚至自暴自弃。他们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和现实世界时,对各类价值观缺乏正确的思考,从而导致思想意识偏离正途,若不加以引导,将对其未来发展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

明确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地位符合学生个人成长的需要。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他们将深入各个领域,推动众多行业朝纵深发展。因此,了解并掌握大学生在不同阶段的思想特点,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十分必要。只有将大学生置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地位,才能激发其学习积极性,促进学业进步,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

二、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主体性缺失的原因

主体是相对于客体而言的,是指对客体有认识和实践能力的人,客体是满足主体需要的对象。[2]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是否具有主体性将直接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已经逐步改变传统独白式、灌输式的教学模式[3],但在教学过程中,大学生的主体性仍然受到限制。

目前,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过于单一,脱离社会现实和学生的多样化实际;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过于保守,缺乏时代性,不利于学生批判能力和创造性人格的培养[4],在进行思想教育的过程中,只重视对学生思想观念的塑造,缺乏双向互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一味地接受课堂理论教育,缺乏自主学习的动力,鲜少根据所学知识反省和审视自己的行为,因而缺乏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在缺少外力约束的情况下,容易出现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相违背的行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单一,只注重理论教育,缺少实训实践环节,无法满足学生多元化的实际需要,忽视了学生自我教育的诉求,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亦不符合社会对于人才的现实需求。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想要在教育实效性上有所突破,就必须承认并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开展集中性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学习课程的同时,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因需施教,启发学生的主体性意识,从教育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入手,根据当前大学生的思想特征和行为模式,探索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路径。

三、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构建路径

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长期存在着学生主体性缺失的问题。因此,要将学生主体性的相关理论引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工作中,从教师对学生单向传授知识的传统模式中解放出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对学生人格精神的培养,从而达到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目的。

(一)坚持“立德树人”,着力培育大学生人格精神

人格精神指人稳定的、积极的、健康的精神状态,是人的观念的、道德的、情感的、意志的和审美的理想品质和精神品格。人格精神既有个体呈现,也有集体或群体的公共表现,但最集中的表现就是人的尊严、价值、荣誉和品性中所具备的基本精神,这种精神可以具体体现到人的思想观念、情感态度、道德信仰、生活实践和行为活动中。[5]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因此,围绕大学生人格精神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找寻切实可行的方法,对其进行思想引领,是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高校在建设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时,要把培育人格健全,具有良好精神风貌的学生放在首要位置,对落后于时代发展的教学体系和考核方法进行调整和改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尊重学生多样化的价值观和实际需求,同时根据大学生思想特点的共性,有针对性地开展理论和实践教学,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意识和能力,使学生形成较为稳定的思维和人格,从而促进其个人的全面发展。

(二)紧扣时代脉搏,促进思想政治教学模式不断改进

社会发展步伐的加快,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和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使原有的社会利益结构出现了新的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因此面临着巨大挑战。大学生作为即将踏入社会的群体,尚未形成完备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时,其思想观念和行为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出现困惑、迷茫、走捷径和功利化的不良倾向,价值取向更趋多元。这些不断变化的因素对高校思想政治教学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在吃透党和国家大政方针和思想主旋律的基础上,坚持“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紧扣学生思想特点,将庞杂松散的教学资源有机整合,形成师生合力的教学模式。二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要充分关注社会需求,开展实践教学,带领学生深入用人单位,了解用人需求,以此为着力点,从职业道德和创新等角度出发,对在校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升教育实效性。

(三)建立网络平台,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多元化发展

互联网的发展已经深入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大学生是网络世界中最活跃的群体之一,他们的思想意识、思想意识、政治方向均会受到来自互联网的各种思潮的影响。由于互联网作为高校校园的主流媒体,具有互动性、共享性、形象化、趣味化等特点,集视听功能于一体,参与度较其他媒体更高,因此,高校首先要充分利用网络的强大功能,改进和完善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6]在传统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通过微课、慕课等在线教学形式向学生传播,鼓励学生通过网络建立思想政治学习小组,进一步提高学生主体自我教育的能力。在改进课堂教学模式的同时,高校还应加强学生工作处等相关职能部门的官方网站和新媒体平台建设,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鼓励学生工作管理人员和辅导员通过微博、个人公众号等新媒体,以学生为主体,进一步拓宽交流渠道,解决学生在生活、学习、人际交往等方面遇到的实际困难,进一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

(四)跨学科联动,优化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结构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是党领导下各类主体共同执行计划、组织、指挥、控制等职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保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和质量的决定因素,因此,将各类主体有机整合、优化,协调思想政治教育要素,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合力,对于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有着重要的意义。[7]当前,大学生在学习、适应、人际交往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困惑,若不及时疏导,极易诱发各类心理问题,甚至是心理疾病。因此,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一主体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增加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和内容,向学生普及常见的心理问题及解决方法,引导学生用合理的方式排解不良情绪,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在受教育过程中获得启迪。通过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联动机制,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结构,使各项教育教学主体和学生主体更趋融合,形成以课堂教学为主,网络教学为辅,跨学科多主体联动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模式,尊重学生主体性,着力培养学生的人格精神,为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增添新动力。

[1]褚衍松.大学生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3(14).

[2]王晓丽.以学生为主体,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J].学理论,2012(30).

[3]王丽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主体与学生主体的落实[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5).

[4]张惠琴.强化学生主体性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5]宇文利.高校思政教育应加强对大学生人格精神的培育[J].中国高等教育,2014(9).

[6]冯刚.关于做好高校网上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5).

[7]李响.多中心治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主体的解构与培育[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1).

猜你喜欢

主体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何谓“主体间性”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