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为主 突出主体
——教学中“助学单”的应用初探
2018-01-25张爱国
张爱国
现代教育理念正逐渐深入人心,进入课堂,各种教育模式层出不穷,但仍有不少教师在“穿新鞋,走老路”。我认为,最根本最核心的问题是仍然没有牢固树立“以学为本,以生为主”的“双主”意识,仍然徘徊、逗留在“怎么教、如何教”的教法问题上(走的是传统路线),忽略或淡化了以学生“怎样学、如何学”为核心的教育理念。
要处理好这个问题,除了教师要积极主动转变教学观念外,更多的还需要我们从操作层面引导教师把目光聚焦于学生。那么,如何引导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把目光聚焦于学生呢?我的想法是在教学中积极运用“助学单”。
孔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如果我们对“材”不了解,又怎会知道“如何施教”“施以什么样的教”呢?“助学单”是了解学生、把握学生、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凭借。它能有效促使教师真正关注学生,了解学生的需求、困惑、已知、未知……真正让教师动脑筋想办法,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与方法让学生的学习能力得以发展和提高。在教学中“助学单”可以分三个环节设计。
一、课前助学——掌握学情
在学习一篇新课文或掌握一项新知之前,教师要紧扣《语文课程标准》及教材特点设计一份“助学单”。“助学单”可以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从学生基本能力、应知应会、文本含义、内涵外延等方面进行设计,以期了解学生在学习新课或掌握新知时产生的兴趣点或困惑点,从而为教师在“教学生怎样学、学什么”上把握教案设计。对学生已知已会内容淡化处理或不处理,对学生产生的困惑、不解或未知作重点设计,巧妙引导,使教案设计真正起到引领学生学懂、学会、会学的作用。
二、课中助学——检测效应
教师根据课前“助学单”设计的教案在课堂上积极实施后,效果如何?需要执教者知道“他是否到了那里”(预期目标),而课中“助学单”能有效地帮助教师清楚地认识到学生学习效果如何。课中“助学单”的设计可以紧紧围绕课堂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的理解与掌握,在学生提出的困惑点或未知处进行检测。在学生完成课中“助学单”的基础上,对学生在认知上表现出的不足及重点、难点理解上的“不给力”,教师再作适当点拨,以优化或加深学生对新课或新知的认识。当然,我们不必求全责备,必须尊重学生的差异。可以采用个别辅导与互帮互学相结合的方法,努力提升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水平。
三、课后助学——迁移运用
孔子说:“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不管什么学科的课标都旗帜鲜明地指出,学生学会运用才是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核心标志。因此,课后“助学单”的运用,要着重在知识的消化与运用上做足文章。例如,学习了一篇写人的课文后,让学生结合所学课文,用学到的写人方法完成习作,并推荐阅读与文本有关联的课外读物;在掌握一种解题方法后,变换模式或换种表述让学生解答,并开展答题竞赛;等等。课后“助学单”的使用,能进一步提升和拓展学生的学习能力,也为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形成奠定扎实基础。
当然,将“助学单”运用于课前、课中及课后,必然会要求教师潜心研究学情,研究教材,研究学法,研究教法,必然会要求教师树立“以学为主,以生为主”的“双主”意识,必然会促进课堂教学的变与革,而这还需进一步研究与探讨。
无论怎样的教学模式,都必须牢固确立“以学为主,以生为主”的“双主”意识。哲学理论认为:形式服从内容,内容需要适合的形式,任何内容都需要一定的形式来包装,而任何形式都必须有内容方法实体,没有适合内容的形式或形式极其一般,会影响内容的宣扬。从这个角度理解,课堂教学各个环节(形式),如果缺乏核心内容(学生与文本,尤其是学生),那么教学环节(形式)也就毫无意义了。“助学单”的使用正是促使教师从备课开始就要将目光聚焦于学生,心中始终装着学生,以学促教,以学定教,真正把教与学融为一体,从而形成“教有所长、学有所得”的良性互动的教学。
附《卢沟桥烽火》“助学单”设计
5卢沟桥烽火
班级______姓名______
课前助学——把握学情
(背景资料略)
一、读拼音写汉字,看谁写得最规范、最美观。(略)
二、给加点的字选取正确的读音。
号召(zhāo zhào)
魔爪(zhuǎ zhǎo)
挑衅(xìn xìng)
歼(jiān qiān)灭
三、按要求写词语。
1.人仰马翻(含动物的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暴跳如雷(含有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火如荼(ABAC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填字成词,并选用两至三个词写一段话。
万( )俱寂
气势( )( )
恼羞成( )
众( )悬殊
同仇敌( )
人( )马( )
哭( )喊( )
( )不及防
鬼( )狼( )
生( )存( )
成( )结( )
夜以( )日
如( )如( )
震耳欲( )
抱头鼠( )
狼( )而逃
五、质疑提问:通过预习,我还有些问题不太明白___:_。
课中助学——检测效应
一、读一读下面的句子,体会带点词语的感情色彩。
1.1937年7月7日深夜,星光暗淡,万籁俱寂。一支全副武装的日本军队,偷偷地向卢沟桥摸来。
2.当天晚上,大刀队员们手握大刀,腰佩手槽弹,又悄悄地向卢沟桥进发。
同样写行军,我发现:_________________。
3“.嗒嗒嗒……”密集的机关枪子弹倾泻在卢沟桥桥面上……只得暂时退守大桥东头的宛平县城。
4“.小鬼子,看刀!”日寇猝不及防,一个个人头滚落,尸横桥头……打得日寇鬼哭狼嚎,抱头鼠窜。
同样写战斗失利,我发现: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根据提示,摘抄关键词语,把卢沟桥事变的过程讲出来。
1.1937年7月7日深夜:______________。
2.第二天凌晨:_______。
3.当天晚上:_______。
4.卢沟桥事变的第二天:______________。
课后助学——拓展运用
一、将搭配不当的词语圈出来,再在括号里改正。
指导战斗( )
扮演节目( )
俯视天空( )
拉动序幕( )
改进条件( )
调集工作( )
增加体质( )
树立目标( )
二、按要求写句子。
1.妈妈高兴地说:“小杰,告诉你一个好消息。”
改成转述句:_______。
2.一个日本军官气势汹汹地说,他们有一个士兵失踪了,要到宛平城内“搜查”。
改为直接叙述_______:_。
三、下面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1.日寇端着上了刺刀的步枪,如火如荼地向我军扑来。
2.领奖台上,奥运冠军刘翔挥动双臂,趾高气扬,充满着自豪之情。
3.中国守军同仇敌忾,奋起还击,打得日本鬼子人仰马翻。
4.三亚太美了,每一次日落都使人神魂颠倒。
四、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观看有关抗战的故事影片,写观后感或搜集有关抗战的图片,举行图片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