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理论模式研究

2018-01-25曹馨蕾

山西青年 2018年4期
关键词:培育价值观核心

曹馨蕾

(嘉应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广东 梅州 514000)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高等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必然也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特别是在国际形势急剧变化的当代,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价值取向扭曲、理想信念模糊等问题,在如此形势之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为大学生思想教育培育体系的构建指明了方向,因此,把握当代大学生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与表现,构建好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体系的理论模式,成了一项尤为重要的课题。

一、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一)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与体现

党的十八大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二十四字”表达,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二十四字”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度概括[1]。对于这“二十四字”,不同的群体也有着不同的培育重点,如每一所高校都有其独特的校训,它是这所学校的精神凝练,也是学生的行为规范。而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他们有着独特的成长规律和思想特征,他们的核心价值观表达应更有侧重。因此,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内容可主要分为两个层面:一是理想目标;二是生活目标[2]。

(二)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特点

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在形成与发展中,受到了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社会环境、文化、学校、家庭等,这些因素交替作用,形成了大学生独特的价值观。根据问卷调查与数值分析显示,较为显著的大学生价值观三个特点为:(1)自我意识与成才意识强。大部分大学生在做某项事物决策的时候能果断处事,并渴望通过自己的决策和努力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但在遇到困难时,往往产生依赖心理,希望借助家人、老师、朋友的力量代替自己解决困难。(2)道德意识强、行为约束力强。问卷分析中显示,96.67%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比上一代的道德意识更加强烈,并有94.83%的同学认为自己不会有闯红灯、随地吐痰等不文明行为。(3)价值观存在不稳定性。即存在一定的多变性、矛盾性,并有可能随着当时的环境变化而变化,这一调查结果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大学生思想认识尚未成熟,去伪存真能力较弱,理想信念不够坚定。

(三)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模式存在问题

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以来,各大高校掀起了一阵学习热潮,但受环境等客观因素的影响,目前成效尚不明显,仍存在一定的矛盾和冲突。突出问题表现为:(1)知识教育与理想教育脱轨。一方面,调查中出现9.43%的同学赞同理想教育无用论,说明仍有一部分同学没有树立起正确的核心价值观;另一方面,在认为理想教育有用的79.92%的被调查者中,有62.81%的同学认为目前的理想教育未能与现实产生联系,与专业知识教育不相关联。由此可见,大学生们渴望的理想教育是能与现实结合的教育。(2)大学生核心价值观体系尚未形成。大学生作为一个庞大的群体,其价值观的取向很大程度影响着整个社会的价值观以及国家未来的价值观趋势,而目前这种系统的、思想统一的、令大学生自觉进行内化认同后形成的价值观念尚未形成。(3)教育目标不明,缺乏教学成效的评估与反馈。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目前鲜有专门的课程,普遍沿用传统的思政课的教学模式,教育过程中缺乏调研,无法准确把握学生学习的真实效果。没有教育目标,就缺乏了教学的针对性,导致大学生认为思想政治学习“假、大、空”。没有评估与反馈体系,教学方案就难以得到及时的修正和完善,便也难以收获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构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体系的理论模式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核心素养培育体系,就是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中的思想引领地位。为了实现这个融入过程,就必须要根据这一目标,构建适应新的培育要求、科学鲜明的工作理念和模式。

(一)注重实践育人,在实践中赋予理想信念教育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高校应以实践育人为基本形式,积极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将实践活动引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念,深化大学生对价值取向的认同[3]。因此,高校可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知识水平和思维所能达到的高度设计社会实践活动。如一方面,高校在进行思想教育课程时,可引入实践教学,通过历史教育、信念教育、爱国教育等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另一方面,在进行校园文化活动如第二课堂活动时,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进一步深化民生层面的理解,或开展网络育人、文化育人、服务育人活动,加强个人修养。通过实践,实现社会主义价值观向实践的具体转化,自觉地将自身行为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要求,

投身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奋斗中。反之,通过实际行动,体现理想信念教育的感召力,更加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我学习。

(二)培植文化认同与价值认同,自觉内化为行动指南

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深深根植于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二十四字内容恰恰是对中国传统文化最为直接的现实表达。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是最能够唤起人们情感的积极因素,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学生中的培养教育工作,离不开传统文化教育,因此,应培植文化认同,把文化教育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核心素养培育体系的重中之重。

(三)注重大学生成就感的获得,提高教育实效

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善于激发其行动动机,促使发挥其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自身努力,达到预设目标,从而促使其获得精神满足感。因此,在进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时,不能忽视大学生成就感的获得。大学生成就感的获得可分为两个层面。其一,国家层面。当今国际交往中,西方价值观一刻不停地拉拢,对于未来肩负重任的大学生,一旦不能清晰地认识到自身肩负的责任与使命,一旦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不够,就极易沦为西方价值观的“同盟军”[4]。因此,高校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时,不能忽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四个词,应加强国家荣誉感和自豪感教育,使大学生能做好社会主义接班人的角色。其二,社会层面和个人层面,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行动力强,但有时创新的想法往往受到传统或他人的约束而无法实现,作为人才培养重要场所的高校,应有完善的激励保障机制和奖励机制,鼓励学生付诸实践,并对取得一定成绩的学生给予物质奖励或精神奖励。通过相关机制,使学生获得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与外在的动力,并让学生认识到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自我价值,促进自我成长成才目标的实现。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的大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目的是提高大学生的爱国意识、信念意识,指导其提高理论学习能力、综合素质,然而,培育核心价值观并非一朝一夕之事,系统化的培育需要一定的过程和理论模式的支撑。积极探索和修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工作,保障各项具体措施的有效施行,有助于大学生真正树立起良好的价值观,成为国家栋梁之才。

[1]张丁杰,曾贤贵.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模式的构建[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 28(2): 67-75.

[2]孙建青. 当代中国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14.

[3]王中丽. 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D]. 陕西师范大学,2014.

[4]李寿国,师帅朋. 高校学生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五个要义[J]. 思想教育研究, 2014(07): 62-65+69.

猜你喜欢

培育价值观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