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应用多媒体技术进行中职物理教学的优势
2018-01-25石红庆
石红庆
(屯留县职业高级中学校,山西 屯留 046100)
中职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课程,其内容抽象复杂,依靠传统的教学方法无法直观地表现实验过程,课堂的效果差强人意。多媒体技术能够将图片、视频与音频结合,丰富学生的感官体验,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不仅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还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可以说,多媒体对于中职物理教学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
一、多媒体技术简介
(一)概念
多媒体是一种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对文本、图像、视频、动画等信息进行交互处理的技术,它可以利用计算机对信息数据进行有效的控制,从而使信息间建立起逻辑连接,使信息能够以多种形态、多样化的形式展示出来,满足不同人群对于信息的需求[1]。
(二)中职物理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的意义
中职院校的办学宗旨是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综合性技术型人才。但由于进入到中职的学生基础相对薄弱,学习能力较差,因此教学工作很难开展。中职物理是一门综合性科目,既需要学生记忆基础知识,又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动手能力,这对于中职生这一群体而言是十分困难的。将多媒体技术引入到物理教学中,不仅可以使实验直观地展示于学生的眼前,其营造出的氛围也能够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使学生能够更加热情的参与到课堂互动当中。
二、中职物理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当代素质教育的核心要求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课堂才能够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由最初的主导者变为引导者,带领学生循序渐进地进行学习,为学生打开知识的大门,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多媒体作为课堂教学的载体,能够有效地烘托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例如,在学习惯性一课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放映开车、刹车、纸飞机离开手后继续飞等等,使学生能够了解到哪些现象可以称之为惯性,通过动态视频的展示,学生也能够更加轻易地看出其中存在的规律,教师可询问学生是否了解惯性原理,学生通过自行思考、整理思路、总结语言等,形成了自己对于惯性的理解,并在听其他同学解释的过程中不断的完善自己的观点,如此一来,学生的注意力自然而然就会集中,对于知识点的记忆也更加深刻。
(二)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会在课堂上滔滔不绝,一堂课下来十分辛苦,但学生却是反应平平,教师以为严肃的课堂与卖力的演讲才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殊不知这种死板的教学氛围才是学生最无法接受的。多媒体能够将抽象的事物具象化,使学生能够快速地了解到理论知识所表达的具体含义,而多姿多彩的动画界面也在很大程度上吸引了学生的注意,教师再也不必卖力地演讲,学生的学习效率也有所提升。
例如,在学习汽化与液化一课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播放水蒸发与水蒸汽预冷液化等视频,使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到汽化与液化具体的发生过程。在此基础上进行思维拓展,将熔点与沸点的知识融入到该堂课的学习中,并询问学生何种温度下水会发生液化,何种温度下气体会发生液化等,如此一来,物理知识间完成了串联,学生在脑海中形成了一条知识链,逻辑思维能力与反应能力都有所提高。
(三)培养学生的思维辩证能力
物理变化是一个十分有趣的过程,其中暗含各种物理原理与规律,学生要在学习的过程中透过现象看本质,这就需要学生具备辩证的思维能力。传统的教学方法更注重学生的记忆,教师对一项知识点反复地进行讲解,并将其中的原理直接展示在学生面前,很多时候学生并不懂其中的真实含义就进行记忆,在回答的过程中含混其辞,这种教学方法只适用于理解能力强的学生,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想要学好物理还是十分困难的。利用多媒体的直观性特征,可以将物理实验分解成多个小节,每小节中包含一个物理知识点,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不断的转换思维,并将各知识点进行串联,最终形成系统的知识链,实现对物理知识系统与细致的掌握。
例如,在学习光的折射一课时,教师可先带领学生了解放大镜的构造,然后放映光照射到放大镜上的过程,学生观察仔细后,再放映光从放大镜折射到地面上的的过程,学生头通过对比发现两次视频中的光线照射角度发生变化,此时教师可询问学生问题出在哪里,学生通过将对比光直射到地面与光照射放大镜再投射到地面发现,问题出在放大镜上,接下来教师可以让学生自行组织成小组,并针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使学生能够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学习当中[2]。
三、结语
综上所述,中职物理教学使用多媒体技术,不仅能够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还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程安排更加合理,在未来的教学道路上,中职教育也应当重视对多媒体技术的研发与使用,为学生创造更加丰富的教学资源与环境,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水平。
[1]邱永华.浅谈应用多媒体技术进行中职物理教学的优势[J].文理导航(中旬),2017(07):36-37.
[2]李业松.多媒体技术在中职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6(08):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