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新唯物主义的历史意义再探索

2018-01-25陈丹红

山西青年 2018年4期
关键词: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

陈丹红

(南方医科大学,广东 广州 510515)

1845年,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中,明确提出了与唯心主义、旧唯物主义有着根本区别的“新唯物主义”,宣告了马克思新唯物主义的诞生,实现了哲学思想史上的伟大变革。目前学术界专门以“马克思新唯物主义”为研究主题的理论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归纳起来,这些理论研究成果主要涉及马克思新唯物主义的本质内涵、精神实质、诞生和发展历程、理论特点、理论和现实基础等方面,如林剑的《论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哲学思维辐射的轴心》(哲学研究2008年第8期)、朱忠良的《马克思新唯物主义之“物”新探》(东岳论丛2012年第4期)、许斗斗的《马克思“新唯物主义”的社会现实基础—从海德格尔对唯物主义的批判谈起》(学术研究2014年第8期)、张奎良的《马克思新唯物主义的生成、特点及意义》(光明日报2015年01月28日第14版)、白刚的《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新”在哪里?》(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16年第1期)杨志臣的《哲学革命之三部曲:社会实践观、唯物史观和世界史观—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发展历程再思考》(科学·经济·社会2016年第1期)等等。这些理论成果对于解读马克思新唯物主义,为推动这方面研究作了诸多有益的探索。但是,关于从宏观视角来深入探析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历史意义的研究则稍显薄弱,即使有涉及到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大多视角比较狭小,如有学者认为“新唯物主义的诞生宣告了哲学功能的根本变革”①,也有有人学者“对马克思‘新唯物主义’的真正理解,是充分体现马克思哲学革命性与超越性的关键”②。基于此,笔者试图专门对马克思新唯物主义的历史意义进行深入探索,以求进一步推动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历史意义的研究。

一、马克思新唯物主义推动了科学社会主义和新政治经济学的形成

马克思新唯物主义的诞生宣告实现了哲学革命的根本变革,与此同时,新唯物主义随着马克思个人思想认识的深入和实践领域的拓展得以深化和扩展。从马克思整个人生的思想发展轨迹看,马克思新唯物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与新政治经济学二者形成的理论基石,并推动着科学社会主义和新政治经济学的发展。

(一)推动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形成

马克思新唯物主义一经诞生,就发挥着作为“批判武器”的巨大作用,成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形成的基石,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明确指出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两个伟大发现促使“社会主义变成了科学”,新的社会主义之所以科学就在于“把它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站在新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论基础上,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封建的社会主义、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等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特别是批判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的社会主义思想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在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中,他们第一次系统阐述了新的社会主义理论,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马克思恩格斯通过揭示资本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基本矛盾,阐述了资产阶级灭亡和无产阶级胜利的必然性.同时,他们找到了实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可靠力量—无产阶级,并系统阐述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就是要让无产者联合起来通过与资产阶级的斗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消灭私有制”,“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由此可看出,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是与新唯物主义的历史使命是一致的,它们着眼于改变世界,着眼于人的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二)推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

新唯物主义在推动科学社会主义形成的过程中,也在推动着新政治经济学,即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青年时期,马克思因为遇到物质利益、经济利益问题,而转向研究经济问题,成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形成的开端。此后,马克思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深入研究资本主义经济问题,建立了生产一般理论,系统研究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科学证明了资本和劳动关系,揭示了社会化生产和资本主义占有之间不可调和的基本矛盾,表明社会历史发展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过程,从而构建起来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其中,《资本论》的问世,不仅构建了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方法论,而且还展现了丰富的哲学方法论,促使了新唯物主义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成熟。从本质上说,《资本论》就是一部历史唯物主义著作,历史唯物主义贯穿于这本书的全过程,马克思在《资本论》的序言中直言:“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我的观点是把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发展理解为一种自然史的过程。”“如果把马克思在《资本论》和其他著作中的一些哲学言论考察一下,那么你们就会看到一个始终不变的主旨:坚持唯物主义”。由此可以看出,历史唯物主义贯穿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形成的全过程,并推动政治经济学的形成。

二、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归根结底是为了推动实现人的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人的解放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始终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从这个角度而言,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归根到底也正是为了实现人的解放以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只有实现了人的解放,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才是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历史使命所在。

(一)推动实现人的解放

1945年,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中,科学地提出了:“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表明马克思超越了以往人本学以抽象个体为立场的思想,而把人的本质归结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并把人类社会或人类作为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可以推断出,马克思开创的新唯物主义,其立足点一开始就是为人的解放服务的。

那么如何实现人的解放呢?其中的关键就在于,马克思找到了根本依靠力量。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通过对“市民社会”的考察,找到了改变世界、宣告旧世界解体的现实力量—“无产阶级这个特殊等级”,这个阶级“宣告造今为止的世界制度的解体,只不过是揭示自己本身的存在的秘密,因为它就是这个世界制度的实际解体”。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进一步指出这个阶级应该联合起来,“联合的行动,至少是各文明国家的联合的行动,是无产阶级获得解放的首要条件之一。”纵观马克思的整体思想,无产阶级甚至代表着全人类。正因为如此,马克思确立了把无产阶级作为新唯物主义的实践者,作为实现全人类解放的根本力量,并且把无产阶级联合起来作为实现人的解放的首要条件之一。

具体而言,实现人的解放,既需要新唯物主义这一“批判的武器”去揭露苦难的社会现实,作为行动指南;更需要无产阶级这一“武器的批判”,进行改变世界的实践活动。正如马克思所言“哲学把无产阶级当做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做自己的精神武器。”总而言之,在马克思看来,只有把“批判的武器”和“武器的批判”二者紧密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实现人的解放。

(二)推动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在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中,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与人的解放二者之间有着密切联系。前者是建立在后者基础之上,进一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一思想始终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整个过程,是马克思主义的最终价值目标。在马克思的思想中,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共产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描述的共产主义社会——“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对于先进的未来社会,马克思恩格斯进行了粗略的设想和描述,在他们看来,这个联合体的主要特征是:“1、剥夺地产,把地租用于国家支出。2、废除继承权。3、征收高额累进税。……10、对所有儿童实行免费的和公共的教育。取消目前这种形式的儿童的工厂劳动。把物质生产同教育结合起来,等等。”。这些设想,充分体现了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美好社会的憧憬,展现了他为致力于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崇高情怀。

那么应该如何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从而进入这样的联合体呢?在马克思看来,在新唯物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引下,依靠无产阶级专政,通过生产力的发展,使生产力高度发达,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坚实的物质基础,极大丰富人类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其次,要有充裕的自由时间,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条件,马克思明确指出“个性得到发展,得到自由解放,因此,并不是为了获得剩余劳动力而缩减必要劳动时间,而是必需把社会必要劳动缩减到最低限度,那时,与此相适应,由于给所有的人提供了时间和创造条件,个人在艺术、科学等等方面得到发展”。此外,社会关系的丰富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在马克思看来,“社会关系实际上决定着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

三、结语

在人生全程的视野中,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发展历程贯穿了马克思青年、中年、晚年整个人生,实践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三者统一于新唯物主义。通过深入探析马克思新唯物主义的历史意义,我们不难看出,马克思新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形成的理论基础,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形成的全过程,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完善。在根本意义上说,马克思新唯物主义是为了推动实现人的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通过深入探索这方面研究,有利于我们深化对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历史意义的理解,增加对马克思新唯物主义的整体理解,还有助于深化马克思新唯物主义的研究。

注 释:

①张奎良.马克思新唯物主义的生成、特点及意义.光明日报,2015-01-28.

②许斗斗.马克思“新唯物主义”的社会现实基础—从海德格尔对唯物主义的批判谈起.学术研究,2014(8).

猜你喜欢

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唯物主义何以言“否定之否定”?——“否定之否定”的“前世”“今生”与“再生”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实践唯物主义的三重辩护
论政治经济学方法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建构
哲学唯物主义不必拥抱量子力学的多世界解释
“新唯物主义”与马克思哲学
构建更确当政治经济学刍议
黑格尔、马克思与古典政治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