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视阈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现实意义初探
2018-01-25刘子岩
刘子岩
(河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91)
一、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形成
时代为思想之母,实践为理论之源。新时代和新实践需要提出新思想,也必然产生出新的思想火花。以人民为中心,作为当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提出的新思想的概括性总结,从坚持并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立论实践、科学验证,周密谋划、精准谋篇布局,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新理念与战略,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既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又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入了新时代,又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的新尝试,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结合的的新飞跃,取得了重大理论创新成果。
2017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九大,科学总结和系统阐述了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将以人民为中心的为核心价值的新探索,新理论,正式命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连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科学发展观一道写入党章,成为党最新的行动指南,实现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飞跃和前进。这既是党的十九大最重大的贡献,也是党的十九大最突出的亮点。党的十九大“要求全党全社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一到思想与行动中来,自觉学习认真贯彻,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体现到党的建设各方面”。在当下深入贯彻学习宣传党的十九大精神,最根本是要深入学习、透彻理解、正确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自觉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统一思想、推动实践、指导工作,奋力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内涵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神实质
马克思主义的一切理论都是党在治理国家治理党的根本性思想。中学时期的马克思,就曾创新的提出了自己鲜明的无产阶级论的观点“让人类和他本身趋于高尚”的时代发展图景,公开阐述自己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阐明他的学术观点始终以为无产阶级谋福利出发,改变无产阶级受压迫受剥削的历史发展地位,从而建立以人民为中心,改变劳苦大众,促进经济快速稳定发展,社会崇尚公平、有序、社会分配合理公平,人的各方面得到自由发展的理想社会。马克思关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现象的过程,即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进行了升入的挖掘和探究,深入研究分析工人异化发展,以及非人生活的形态与后果。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深刻揭示生产过程中,“人”的异化,这一过程在充分展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残酷性和压迫性,使无产阶级的不平等现状受压迫的阶级环境遭到揭示和披露。为此,马克思呼吁号召众多无产阶级通过革命手段联合壮大,一起来推翻资产阶级的压迫统治。这一主张在充分显示了马克思关于人的观点上,以及人民观上高尚的鲜的实践观点和保护劳苦大众革命主义情怀,他不仅仅关注世界的解释层面,更加注重在实践在行动中改造和发展世界。因此,马克思深刻认识到了,在资本主义社会大生产运动当中,生产力高度发达,人在这种坏境下遭到了异化,从这一现象产生的根源深入发掘,发现经济基础与社会上层建筑上不可调和的矛盾运动成为主因,人作为劳动者,在生产力各要素中成为基础性关键性的因素,深入探究不难发现,本主义周期性经济危机频发产生源于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矛盾的客观性,对人的依赖,对劳动者的依赖,是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的必然,资本主义生产对活劳动的压榨和依附是难以改变的,劳动者创造价值,却沦为生产方式最底层的要素。社会主义的本质即消灭这种不平等,人的不自由,的生产方式社会阶级制度,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平等的社会关系。而实现这种社会关系的基础则是建立一种公平的分配制度,即公有制为基础的分配制度,以共产主义原则来组织一个新的社会。这样一种和谐平等自由的社会环境中,每个社会成员的物质性生活基础得到充分的保障,人的价值得到充分肯定,从而才使得以劳动者身份出现的人类个体有了起码的“人的尊严”和发展的必要与价值,在社会化大生产当中得到自身价值的实现和升华,每个成员由此得到全面自由的发展。马克思指出,“不仅可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
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确保经济建设中人民价值的主体地位
经济发展要以人民为中心,就要重视人民的价值主体地位,做到让经济发展把民生诉求作为价值导向,不断满足人民的切实利益诉求,不断增进广大人民的福祉。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制定经济发展政策时,多次强调把人民最切实的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重视人民的价值主体地位,强调发展要落实到改善民生上,提出的治国理政经济发展战略具有鲜明的民生导向性。习近平总书记认为,“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为现实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核心理念,也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追求和根本标准。让人民有幸福感、获得感,是经济发展的价值取向和根本目的。
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和手段,而人的全面发展又是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必须激发人的体力和智力等各种潜能,满足人民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和社会生活等多方面的需要。满足人民的需要,让人民获得更多的福祉应当成为发展经济、推动社会进步及创造财富的目的。福祉是综合性的概念,是涉及到经济、社会和环境因素的心理满足。高质量的经济增长不会损害社会和环境资本,经济增长应更加注重提升增长的质量,提升当代人的福祉,而且不影响未来世代人的生活质量。
评价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成效大小,不能只看国内生产总值,而是取决于经济发展成果的分配是否更公平、公正,广大人民的生活水平是否确实提高,是否得到更多实惠。应把人民作为经济发展方式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实现经济发展的核心和实质由物到人的转变,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转变为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同步。人民的民生幸福指数应当成为经济发展的“风向标”。“民生”之“民”的范畴涵盖全国各族人民、全体人民,当代人与子孙后代;而“生”的内涵不仅是物质生活的提升,更包括社会生活、精神文化生活、政治生活,以及生态环境的整体提升。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在物质需求得到基本满足之后,对民生幸福的追求更是包含精神文化需求、政治参与耑求和生态需求等在内的整体需求。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就要坚持以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出发,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和住有所居上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在发展经济和继续提高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同时,更加关注就业、教育、卫生、社会公正、安全和环境等方面的民生诉求。具体表现为发展教育、改革分配制度、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医疗卫生和社会管理体制等。逐步完善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制度,提高社会保障的覆盖率。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生态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使人民充分享有涵盖以社会公共物品和社会公共服务在内的各类物质产品、精神产品供给,人民生活品质不断得到提升。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切身最根本利益,始终将民生幸福的实现作为经济发展的基本取向。
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社会主义本质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是,解放生产力并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以人民为中心,从人作为劳动者的三个层面,即生产力过程中,生产力结束后的,以及生产产生以前的目标三个层面来解释“人的价值”实现人的价值的升级。这三个维度,以生产过程中最为重要,只有在生产中创造价值,生产力才能得到提升,从而创造与之相适应的物质基础来满足人的物质精神两方面的需求,从而使人的需求不断得到改善提高进一步作用于以生产关系形式存在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生产关系的变化进一步引发生产力的变化发展,来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一过程中使人的需求得到了满足。这就是三者相互作用共同构成社会化大生产运动,这一过程的核心则是人这一“活要素”的根本性作用,这使得人的需求得到满足成为衡量这一过程的根本性标准,即“共同富裕”的标准得到实现。资本主义条件下,由于“人民”价值的忽视,使得社会关系层面社会个体以一种个体剥削个体,个体压迫个体的不合理现象产生,社会出现以两级贫富分化,且差距越拉越大为特征的形态出现,因此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成为我们改造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社会主义的根本区别和任务。以共同富裕为社会化大生产的最终目标,是达到生产力高度发达,生产关系彼此协调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以“人民”为核心的社会运动中,“人”这一要素得到价值的充分挖掘,各要素相互协调的结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让人民共享时代发展的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本质与宗旨所在。“以人民为中心”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既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理论的基本要义的继承与发展,也是社会全面进步的基本推动力量,是我们一切工作的落脚点出发点。因此,我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就必须要确立以人民为中心的观念,把广大人民的利益作为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目标,在社会发展中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1]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的发展思想[N].南方日报,2015-11-23.
[2]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9(2).
[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人民出版社,2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