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拟声拟态词分析日语表达的感性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2018-01-25黄圣岚
黄圣岚
(江南大学,江苏 无锡 214122)
日语一直以来就被语言学者认为是较为感性的语言。而一直以来关于日语拟声拟态词的功能作用和构词分析的研究都很多,拟声拟态词的具体定义也已经在先行研究中得到了语言学者的明确确认。因此本文尝试以现有的先行研究为基础去分析拟声拟态词中反映的日语表达的感性特征。在分析形成原因的时候,本文以现有的关于日本人审美观,自然观,日本地理历史社会环境的先行研究为基础,进一步分析日语特有的语言环境对日语感性特征形成的影响。
拟声拟态词指的是日语中特殊的一类词,属于日语中副词的一部分。而日语中的副词一直作为用言的修饰语承担着重要的修饰功能。在表达复杂感情,描述复杂的场景的时候,用言只能尽量传递清楚语义,却很难表述层次复杂的意思。因此副词在日语表达中,一直被认为是用言的补足手段,承担着语义之外更为感性的语意功能。例如せっかくたくさんごちそうを作って待っていたのに、お客さんが来なかった一句中,如果没有副词せっかく,虽然句子在语义上也完全成立,但是传递出的遗憾感情没有那么的浓厚鲜明。日本的国语学者森田良行也曾这样表述过日语中的副词,“日语和其他外语比起来,饱含情意的副词尤为发达。”[1]一直以来,日语也被语言学者认为是较为感性的语言。而拟声拟态词作为副词中重要的一部分,更是在日语表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日本作家饭岛英一也曾这样表述过拟声拟态词的重要性:“如果不依赖拟声拟态词,日本人的会话根本无法成立。”因此本文从副词中的拟声拟态词入手分析日语表达的感性特征,并尝试分析形成日语表达感性特征的原因。
关于拟声拟态词的详细定义,金田一春彦在《拟声词拟态词概说》中这样表述:“拟声词是描写外界声音的词,声音既有无生命的物体发出的声音,也有动物和人发出的声音。拟态词是把不发声的东西通过声音象征性地表现出来的词。拟态词既能描写无生命的事物的状态,也能描写人和动物的动作的状态,还能描写人的心理状态。”[2]而语言表达的感性特征指的是人们在语言交流过程中随之而产生相应的情感触动,是语言的一种衍生功能。[3]从拟声拟态词的定义中不难看出,拟声拟态词在传达语义的过程中主要是通过声音的象征性来实现表达语义的目的。因此首先本文将从拟声拟态词通过声音象征性表达语义这一作用机制出发分析日语表达中的感性特征。
通过声音象征性表达语义依赖于通感这一理论。[4]所谓通感指的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例如通过音感联想某一种颜色,通过音感联想触感。而日语中的拟声拟态词正是通过音感的感觉转移来实现语义的表达。例如日语中的ふ和わ在发音上会给人以松软之感,而拟声拟态词中的ふわふわ在语义上指的就是柔软松软的样子。这个词就是通过音感联想触感从而实现语义的表达。再比如日语中し的发音会给人以安静纤细的感觉,而用来形容淅淅沥沥的小雨的样子的词中就有一个词为しとしと。通过对通感理论的解释说明,不难看出拟声拟态词在传达语义的过程中依赖的本身就是感性感官的作用,而不是理性逻辑上的体系。因此拟声拟态词单从作用机制来说就为日语打上了浓厚的感性烙印。
通感理论在拟声拟态词具体实例的作用上,除了上述的通过假名本身的不同音感传递不同意思之外,还包括通过构词的不同引起音感的不同。例如清音会给人以清细之感,而浊音则会给人以厚浊之感。长音可通过发音的延长引发想象,而促音可以通过顿促提升语感。拨音可以突出描述效果,叠音可以强调数量或程度的“多”。[3]在单词的具体实例之中,例如ころころ和ごろごろ都可以用来形容物体滚动的样子。但是前者的清音在发音上较为轻快,形容的小石子之类的滚动。后者的浊音在发音上较为钝重,形容的是大物体的滚动。以通感理论为基础,通过构词的不同和假名本身的音感不同,拟声拟态词可以传递出的感性信息是异常丰富的,而这也是逻辑较为理性完备的语言所达不到的。在日语中关于形容下雪的样子的拟声拟态词就有非常多。例如,ちらちら、ふわふわ、しんしん、こんこん、さらさら。有些时候事物的细微不同通过逻辑难以表明,但是通过感觉联想却可以让人联想到不同感觉的下雪样子。
而从拟声拟态词具体的功能作用上来说,不仅是上述的有利于传达纤细细微的信息,还包括有利于临场感唤起,有利于同时传递多重信息。临场感指的是通过语言表述让人仿佛身临其境,而这一用法通常被运用于文学作品之中。例如小说《怪谈》中的一个句子,“足音はのしり、のしりと近づいて、芳一のすぐそばまで来てぴたりと止まりました。芳一は、身内が胸の動悸でがたがた震えるように感じました。”在这个句子中通过用拟声拟态词のしり来形容逐渐靠近的过程,用ぴたり来形容停下来的动作,用がたがた来形容害怕颤抖的样子,读者不仅能够接收到语义,还能通过音感联想其他感官而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而在同时传递多重信息这一作用上,例如经常在保湿护肤品上出现的しっとり一词,除了字面意义上的湿润舒适的意思以外,还能通过语音传递出宁静柔和的氛围突出消费女性的优雅娴熟端庄。也就是说不仅能突出护肤品的功能还能褒奖消费者引起购买欲。[4]而多重意义的传达本质上也是因为语义传达依赖于感性感官,而音感可能同时引起多重感官感受,由此传递多重信息。
通过从拟声拟态词的作用机制和具体的功能作用两个角度的分析,不难发现日语表达除了逻辑上语义的传达,还非常注重感性感受和氛围的传达,日语的感性特点由此可见一斑。通过拟声拟态词的作用机制可以看出高度感性的日语极其依赖于日本人独有的共有的感官体系。由音感的感觉联想传递出的语义是与日本人独有的感受体系暗合的。从具体的功能作用角度而言,总的来说,拟声拟态词的感性优势在于有利于传达纤细微妙的语义不同,有利于临场感唤起,有利于同时传递多重信息。
日语的感性表达中透露着日本人所喜爱与依赖的表达方式。力图完整表达出纤细微妙的语义体现了日式思维的纤细。通过临场感唤起来传递信息的特点体现了日式表达的具象性。[5]笕寿雄曾对拟声拟态词的具象性这样表述,“拟声拟态词在语言表达中比一般语言抽象度低,是更接近现实场面的表达。”[6]即通过唤起对现实场面的临场具象感受来传递信息。另一个方面,通过拟声拟态词可以同时传递多重信息的这一特点也可以感受到日语朦胧含蓄的特点,除了字面意思以外还富有留有余味的深层信息,这些深层信息没有直接诉诸文字只能朦朦胧胧地被感知到。总的来说,日语感性表达的形成依赖于日本人共有的日式感官体系,体现了日式思维的纤细,日式表达偏爱的具象性,暗合了日本人对朦胧含蓄美的追求。感性表达的特征形成既有既定的可能条件,同时也符合了日本人的观念。下面本文将深入分析日语感性表达特征的形成原因。
在个体主义为主流价值观的西方社会,语言通常偏向于理性且逻辑非常完备。因为在个体主义社会之中集体默契的程度较低所以语言通常需要表意明确逻辑分明以免引起误会。像日语之中这样高度感性的拟声拟态词的词汇量较少。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日本人共有的感官体系和默契为日语的感性交流提供了可能。而这种默契在一定程度上来自于日本社会的集体主义。在同一个集体中共同生活的经验形成了日本人群体之中共同的默契。日本社会的集体默契在一定程度上也和自然环境有关。在封闭的岛国环境之中,除了北海道的少数阿伊努族,只有单一的大和民族。在这样的条件下形成了日本人独特而且一致的日式感官。在共有的日式感官的基础之上,日本人受佛教思想的影响信奉”以心伝心”的交流方式,进一步促进了日语感性程度的提高。
除了日语特有的历史地理社会环境之外,日本人的传统审美观念也影响了日语表达感性特征的形成。在古代日本语中美しい一词的意思是愛情表現,后来才逐渐演变成一般意义上的美学概念。愛情表現指的是对生活中广泛而微小的事物的情意。[7]从这个古朴的词义当中我们可以窥见一些日本人的审美传统。即日本人倾向于对微小纤细的事物抱有情意。正是这样的审美观养育了日式思维的纤细,从而进一步影响了语言的纤细微妙。从另一个层面来说,日本人受惠于温和的海洋环境,使得形成了他们亲近自然的传统观念,万物有灵的自然观。再加上日本的四季变化分明,四季分明的自然景观也培养了日本人注重细微和瞬间美的纤细感官。传统的审美观和自然观共同作用培养了日本人的纤细感官,折射在语言之中,就呈现为日语的纤细特征。
从审美观念来说的话,日本人的另一传统审美观念“幽玄”也是影响日语朦胧含蓄特点的原因所在。幽玄指的是玄奥,幽邃,言外余韵。日本文学家铃木修次曾对这种审美观念做出这样的解释,“最好是在理解时有能自由伸缩的余地存在,对于日本人来说,飘荡着神秘的暧昧的东西是有至高无尚的价值的。”[8]受这一观念的影响,日语之中的一些词汇和表达富有言外之意。除了字面意思之外,有日本人能够共同感受到的言外余韵。因此在含蓄朦胧美的同时,也能同时传递多重信息。
而日语表达的具象性也和日本人的审美观和自然观紧密相连。因为日本人亲近自然的观念,在他们的传统审美观中也以自然为美,不喜人工的过分加工。而拟声拟态词中的通过唤起现场的临场感传递语义也是一种古朴自然的表达方式,通过直接唤起当时的自然真实的感受来实现表达,而不是依靠后天语言逻辑的加工。
通过上述的分析,不难看出日语的高度感性与日本的自然环境,日本人的自然观和审美观紧密相连。正是特殊的语言环境孕育了特殊的语言。日本小说家佐藤春夫曾说过“大和民族是一个既无思想又无哲学的民族”。这句话虽然反映了日本人也许不善于逻辑构建,但也从侧面反映了日语中发挥到极致的感性特征。而这样的感性纤细又何尝不是独有的日式审美呢?
[1]森田良行.日本人の発想、日本語の表現[M].东京:中公新書,1998:100.
[2]金田一春彦.擬音語·擬態語[M].东京:角川书店,1978.
[3]刘畅.日语的感性表达分析——以拟声拟态词为例[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5(8):156-157.
[4]丛慧.通感视角下拟声拟态词的功能分析——以文学作品与广告宣传为例[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15.
[5]关薇.日语感情表达的具象性[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8(3):32-38.
[6]笕寿雄.一般語彙となったオノマトベ,言語[J].大修館書店,1993.
[7]张玲.从日本人的自然观来考察日本人的美意识[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
[8]铃木修次.中国文学与日本文学[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