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反思与探索
2018-01-25沙媛媛
沙媛媛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上海 201620)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是高校开展资助工作的基础与前提,目前各高校资助工作基本实现了经济资助全覆盖,困难生资助力度不断加强,资助内容和标准逐渐细化,资助新模式也在探索实践中。2016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中强调:学生资助发展内涵由保障型资助向发展型资助转变,全面推进“精准资助”,重视培养受助学生成长成才。[1]我国高校已普遍形成“奖、助、勤、贷、免、补、减”为主体的多元化资助格局,根据学生实际需求,着力完善和践行资助育人体系,实现学生资助工作的实效性和全面性,让资助工作更加规范、深入、更具温度,做好温暖且贴心的资助工作是一项富有挑战、关系学生成长成才的大事。
一、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基本范式
当前,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基本流程为:学生本人在线上、线下同步提交申请,资助工作者依据学生递交的《上海市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申请表》、户籍证明和家庭所在地民政部门开具的收入证明、贫困证明,结合低保证明、建档立卡户证明、重病医疗诊断书等佐证材料全面了解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此外,结合班级民主评议和学院综合测评数据,充分考虑申请学生的日常生活细节,确保评审数据源的精准性和真实性。
笔者对所在学院2017-2018学年478名经济困难的学生进行认定,逐项核实学生经济生活情况,建立起全院贫困学生动态数据库。其中特别困难学生117名,一般困难358名,特殊困难3名。478名困难生中,109名学生是城镇户籍,占总人数的22.8%,369名学生为农村户籍,占比77.2%,近80%的困难生来自农村地区。46名少数民族学生,占总比近10%。其中孤儿、重病、单亲、残疾、离异的学生113名,占困难生总人数23.64%。笔者曾私下访谈特别困难学生,广泛听取各专业辅导员意见,听取同舍同专业学生建议,所有认定过程都与民主评议小组成员协作完成。资助评审是整个资助工作中最为复杂,但又是最核心的步骤。但在实际操作层面也出现了很多问题,仍有需要完善的空间。
二、高校资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评定机制仍不够完备
有些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因自卑、自尊心强、爱面子、害怕泄露个人隐私等因素放弃申请资助,使得自己无法享受到应得的国家和学校的资助。部分学生在生源地开具的贫困证明存在造假、虚报、走“擦边球”的情况,不能全面真实反映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这给困难生认定工作带来阻碍。在班级或专业民主评议环节,参评班委和同学出于利益、人情或敷衍了事的工作态度导致数据失实。困难学生在通过认定后是否存在不合理消费、人格品质有失等行为,无法有效实行监察追踪。
(二)无偿资助使部分学生产生依赖心理,感恩意识薄弱
现阶段,针对本科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学校主要采取学费减免、自强奖学金、国家助学金、临时帮困、励志助学金、伙食补贴、生活补助、少数民族困难生特殊助学、冬季“送温暖”等多种无偿资助方式,但也使部分受资助学生产生依赖心理,甚至产生“等、靠、要”的想法。有些学生认为自己只要满足受资助条件,学校就应当给予无偿资助,这种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学生的感恩回赠意识。一些学习动力差、懒惰心理严重、绩点低的困难生,不会去考虑通过勤工俭学、社会兼职、创新创业等方式赚取生活费用,却将聚焦在助学金、临时帮困、生活补助、“送温度”等门槛不高的资助项目上。一旦得不到经济资助,就会怨天尤人,感叹学校不公。
(三)偏重物质资助,育人理念践行力不够
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过程琐碎且任务繁重,因此很多高校资助部门都将重心放在资助政策的执行和落实上,偏重对困难学生的物质资助,而对他们的思想引导、人际交往、心理动态、综合能力提升等方面的需求无暇顾及,没有充分发挥资助育人的功能。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常会产生自卑的心理,认为自己家庭经济条件差,无法跟同学或朋友相比较,而高校学生大多存在攀比心理,[2]这更使一些经济困难的学生对自己的状况难以开口,担心受到同学的排挤而不敢提出申请,这致使他们心理负担过重。个别学生在日常交流中,戴“有色眼镜”看待受助群体,不注意言辞,甚至会用嘲弄或鄙视的方式对待困难同学,这无疑加重学生群体对“经济困难”话题的回避和抵触心理。
(四)创新创业资助模式尚未成熟,资助特色品牌推广有限
在创新创业时代背景下,一些高校尝试将资助工作与创新创业理念融合,但缺乏相关教师的跟进协助。对于有创新创业意向的困难生扶持协助力度不够,在智力支持、针对性培训等方面需要进一步投入与实践探索。目前很多高校围绕资助育人主题,探索开展了针对大学生的特色品牌活动,如网络帮困平台、慈善爱心屋、主题征文系列活动、公益志愿者活动等,但从实际操作效果来看,网络帮困平台使用率低,资助事务“一站式”服务平台利用率不高,推广范围有限。
三、高校资助工作的对策思考
(一)资助流程清晰化,努力实现精准宣传和精准认定
高校扶贫资助工作者,需要不断优化服务,进一步加大宣传工作力度,统筹工作安排,狠抓精准认定,努力实现精准资助。成立专门的工作小组参加评审工作,对小组成员合理分工,做到一份材料多人评、多人审,避免单人评定中的主观臆断,保证评审的客观公正。严格监督并筛查录入贫困生信息,确保前期数据真实有效。评议小组成员人数不少于班级或专业总人数的15%,评议小组人员不应有申请者本人及同寝室同学。建议辅导员及评议小组成员依据申请者在校的日常行为、人格品质、学习态度、在校生活表现等进行量化打分,评定过程中需多权衡上交材料的真实性、可信度,深入了解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
作为资助工作者,应积极融合运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等多种手段,将APP推广、动漫宣传等新形式与标语、横幅等传统形式相结合,把易于学生理解、条理清晰的资助申请发放流程图(包括困难生申请、审核并评议、高校资助项目及对象、资金发放等)宣传给学生知晓,方便每一位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了解高校的资助政策和申请流程。为了帮助经济困难的学生清楚了解各项资助政策,全面掌握与自身利益相关的具体措施,学院或学校的资助部门应在每年固定的时间开展资助讲座和政策查询,公布资助咨询电话。
(二)加大心理扶贫力度,注重大学生综合能力提升
高校作为资助育人的主体,扶贫应先扶心,在资助过程中充分考虑困难生的个体需要和发展特点。不仅要帮助解决经济生活上的困难,还要加强对他们情感上的疏导和生活、学习上的切实关怀,这有利于克服他们的自卑、多疑、焦虑、抑郁等心理,消除部分学生的依赖心态,弥补情感上的缺失,提高学生的抗压能力。经济困难的学生大多在条件刻苦的环境中成长,对新事物接触的机会较少,但是生活自理能力强,有的不习惯依靠别人的帮助,生活圈子较小。[3]高校资助工作者应通过组建心理疏导小组,在专业心理咨询导师的指导下,有针对性的开导和帮助已经存在情绪、情感障碍以及行为问题的困难生重新进行自我调适,适应校园、社会生活,切实帮助心理与能力“双困”的学生,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质量。
(三)在学生资助工作中渗透德育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受助观念
鉴于目前高校受助学生诚信意识缺乏的普遍现状,高校在帮助学生解决经济困难的同时,应加大诚信培养制度建设,定期开展感恩诚信教育,让学生懂得诚信是立身之本,激发他们不断进取、回赠社会的责任感。学校可以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号、微博、QQ、易班等新媒体平台开展资助育人的宣传工作,实现资助政策的及时传播。同时借助新媒体平台的传播力度,积极开展困难生的征文比赛、微电影剧本大赛、诚信座谈会等活动,弘扬自强不息、诚信感恩的精神,帮助经济困难的学生建立自信自爱、自强自立的优良品格。
(四)拓宽育人工作覆盖面,将公益事业与奖学金、助学金发放挂钩
树立和弘扬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成才的优秀典型,积极开展“自强之星”“公益之星”“志愿者之星”等评选活动,构建引起全体受资助学生关注的表彰奖励机制。学校应提供锻炼平台,成立针对性强的特色互助分队,开展如团队创新创业的集体素质拓展活动,使受助学生感受集体合作与温暖,提升学生自我价值和自我认同感。在校内增设勤工助学岗位,如爱心屋、办公室助理、后勤助手、图书馆助理、家教等岗位,给学生们提供勤工助学保障,促进他们积极脱困。积极组织学生参加义工、志愿者活动,成立签约挂牌服务基地,为他人奉献自己的绵薄之力。在资助体系的设立上,每一个环节都要充分考虑到施行方案是都有利于经济困难学生的切身利益,是否有利于调动经济困难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塑造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奖学金、助学金设立标准清晰,将公益事业与奖学金、助学金发放挂钩,使经济困难的学生得到应有的资助,促使他们学习动力更足。
四、结语
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精准资助,作为国家精准扶贫战略的延伸,不仅要精准施策,更要精准到每一位学生。资助育人帮到点子上,帮到学生的心里。瞄准特别困难的那一部分学生、瞄准他们最困难的方面,帮助他们健康成长。以信息化系统为依托,优化资助工作流程,培养学生自助理念,加强诚信教育。“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帮扶,只能“解燃眉之急”,而帮助他们习得生存工作的能力,培养自主脱困的意识,学会做人的道理,促使其成长成才,才是我们全体资助教师的共同目标。
[1]2016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R].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7:1-50.
[2]宋亚军.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研究[J].中华少年,2016,7(19):287-289.
[3]张微.“五向度”视野下的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探析[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3(3):185-187.